到巴黎奧運會當志願者,是什麼體驗?
巴黎奧運會開幕第二週,互聯網上每天都充滿了各種和奧運相關的消息。全世界人民都期待着這種每天能見證磅礴的生命力的日子,而行動力最強的一羣年輕人,選擇到巴黎奧運會的現場做志願者,度過這個熱情澎湃的暑假。
按照巴黎奧組委的官方數據,全球有超過30萬人申請成爲巴黎奧運會的志願者,最終入選的人數爲45000人左右,其中20%爲來自全球約150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志願者。
成爲志願者的條件:18歲以上,會講英語或法語,服務時間至少10天。(圖/2024巴黎奧運會官網)
從幾十萬候選人中被選中,並在現場見證這場全世界最受矚目的體育盛事,相信對每一個年輕人來說都是難忘的經歷。
那麼,親歷巴黎的年輕志願者們每天都過着怎樣的生活?他們又是否對奧運有特別的體會?我們和幾位志願者聊了聊。
Rita 水上運動中心 體育信息服務
一年多之前,我在巴黎奧運會官網做志願者申請的時候,完全是佛系的。畢竟地點遠在巴黎,交通和住宿都要自己解決,也沒有任何補貼。我想着就算申請不到也沒有什麼損失。
申請需要在官網上做超過100道心理測試題,來判斷志願者與各類型崗位的適配度,還要填寫詳細的個人信息,比如喜歡的運動、專業程度等等,最後還有一次法英雙語面試。整個申請流程超過一年,但直到我收到了正式offer,我纔對自己真正要參與奧運有了實感。
我是法語口譯專業的研二學生,但沒有出國留過學。奧運志願者對於學語言的學生來說,就像是一次在法國長期生活的機會,因此我父母也在經濟上給予了充分的支持。
Rita在工作崗位上。(圖/受訪者供圖)
今年的7月20日,我順利到最想去的水上運動中心報到了。三週的工作時間裡,我幾乎每天都需要凌晨5點起牀,洗漱後地鐵通勤1個小時,在6點30或6點45分之前到達場館做準備工作,然後工作到下午2點30分下班。不過,因爲志願者人數充足,我偶爾也是可以請假的。
我的崗位是體育信息服務,在跳水運動員專用的出入口爲運動員和教練員們提供幫助。或許因爲是面對各國代表團的工作,團隊裡一共7人,都來自不同的國家,人均會說三門以上語言。
但實際上我們的工作內容有點像前臺,像是打印、分發給各代表團的資料,張貼賽事資訊,公佈賽果,失物招領,掌管零食小攤,都得我們負責。比較重要的工作還有記錄大巴的到達時間,把運動員們安全地送上大巴,以及,道歉。
身後的櫃子上貼滿各個國家的縮寫,志願者需要將不同代表隊需要的資料放入櫃子裡。(圖/受訪者供圖)
沒辦法,負責接送運動員的大巴總是出狀況,不少代表團都被延誤,只能找到我們投訴。我第一次見到中國隊的教練員,就是來找我吐槽:“你們這個車怎麼回事,怎麼從來都不準時?”甚至後來每次見面,領隊們都會和我開玩笑:“今天的車能準時嗎?”我也笑着跟他們說放心放心。
拋開這些小插曲,領隊和運動員們都特別友好。互換胸針算是奧運會的一種傳統小遊戲了。剛開始大家都還有點不好意思,但瑞典和墨西哥的領隊像搞批發似的拿來了很多胸針,氣氛一下就活躍起來。
志願者不能主動和運動員講話,但是運動員們會用他們自己的方式表達善意。比如說,工作人員不能拿運動員零食間的食物和水,但中國跳水隊的運動員看到門口的保安想喝水,會主動給他拿水喝,還順便給了我一個小零食,說:“沒事的,我給你的,可以吃。”
志願者們會在自己的工作證帶子上掛滿小胸針。(圖/受訪者供圖)
不得不說,志願者工作真的是感受奧運氛圍絕妙的契機。我從小就特別愛看跳水比賽,賽前訓練時,我有幸可以坐在空無一人的觀衆席第一排,看全紅嬋和陳芋汐跳水。坐在那裡,我總感覺很不真實。
明明早就在電視屏幕上看過幾百次運動員們的神態和動作,但真正和他們同處一個空間時,還是覺得不可思議。看到他們對運動競技的純粹追求,那種油然而生的親切感和自豪感,真的會讓人非常觸動。
也就是那時我才明白了,爲什麼有人甚至願意辭職來做志願者。親身參與全世界人民共同關注的盛會,雖然純粹是“爲愛發電”,但的確值得。
Clément 法蘭西體育場 觀衆服務
2022年冬天,我錯過了成爲北京冬奧會志願者的機會。而今年的巴黎夏季奧運會,我恰好在巴黎留學,自然不想再錯過這次特別的人生體驗。
相比於許多從國內專程趕來做志願者的同胞們,我對志願活動本身沒有那麼高的期待。畢竟在巴黎留學兩年半後,我太瞭解在法國,志願者們在這種大型賽事上能獲得的工作環境和待遇了。
吃得最好的一頓,能拿到一小碗三文魚肉碎,除了表面一層,底下都是黃瓜。(圖/受訪者供圖)
首先,做志願者是沒有任何補貼的,但每天會有一頓工作餐。一些場館的餐標能達到法國學生食堂的水平。但或許是因爲我所在的法蘭西體育場舉行的是田徑和橄欖球比賽,無論是運動員、觀衆還是志願者,亞洲面孔都非常少見,吃的飯也更偏向“白人飯”——幾乎都是菜葉子和西紅柿,連碳水都少見,更別提肉了。
至於工作,志願者每天的服務時間約6小時,大家分爲早、中、晚班隨機輪班。我的工作地點坐落在巴黎治安最混亂的93區,所以我的工作理念是:安全爲主。所幸分到的晚班並不算多,而且奧運期間巴黎也加強了警察巡邏的力度,否則平時的我基本不敢獨自踏足。
我的職責是在觀衆席附近負責檢票、指路及進行簡單的答疑,沒什麼腦力活動,但體力消耗還是挺大的。這兩天巴黎溫度達到35攝氏度,在沒有空調的場館內外每天走上快2萬步,我總擔心自己會不會中暑,所以天氣太熱時我會請假,不過也幾乎無人在意。
Clément的工作環境。(圖/受訪者供圖)
因爲所在的觀衆服務團隊人員衆多,我每天遇見的領隊和隊員幾乎都不相同。但總的來說,大家都表現得很鬆散。我曾經待過一個小組,有人只會講法語,有人只會講英語和西班牙語,還有隻會手語的殘障人士,我們幾個人之間根本不知道怎樣溝通。我至今不知道那天分頭工作後,其他隊員們究竟有沒有完成他們的工作。
雖然吐槽不斷,但成爲奧運會志願者仍是寶貴的人生經歷。除了能與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人交流溝通,更重要的是,作爲一個政治學專業的學生,我能在奧運期間近距離觀察,這種世界級大型賽事是如何起到凝聚法國人民、增強民族認同的作用的。
在中國,除了體育賽事,我們還可以通過各種傳統節日和習俗來感受自己的民族認同,而這次的奧運會給法國人帶來的凝聚力是特別明顯的。
觀衆服務的志願者也有一些好處,比如可以免費看比賽。(圖/受訪者供圖)
奧運會本身就是讓全世界的隊伍通過競技體育交鋒,用體育代替戰爭。當自己國家的運動員獲得了勝利,每個人都能從心底生出一種自豪感和認同感。無論是懸念不大還是勢均力敵的比賽,身邊的法國朋友總會產生一種,自己和電視機上的運動員是同一類人的自豪感。
這和平時街頭各種罷工、學運的凝聚力不同,那時能相互認同的幾乎都是同種政治傾向的人。而只有在奧運期間,無論是什麼陣營,都能放下爭鬥,共同慶賀法國隊的勝利,同享屬於所有法蘭西人民的榮光。這樣的團結和熱情澎湃,或許正是我們現在常常調侃“精神狀態很癲”的法國社會急需的東西。
當然,我還需要進一步觀察,才能對奧運之於各國人民的意義有更完整的認知。不過通過巴黎奧運會這個大櫥窗,能更深入地瞭解法國的價值觀和文化,就是我此行最大的收穫。
袁鑫 貝爾西體育館 媒體混採區語言服務
算上這次巴黎奧運會,這已經是我第6次在這種國際性大型賽事中擔任志願者了。
2018年的韓國平昌冬奧會、2019年的阿布扎比特奧會、2021年的日本東京奧運會、2022年的北京冬奧會、2023年的杭州亞運會,我都作爲志願者參與過。今年適逢中法建交60週年,也與上次巴黎奧運會時隔100週年,能成爲這些大事件進行時的其中一員,我覺得是很光榮的事情。
袁鑫(左後一)與團隊裡的志願者們。(圖/受訪者供圖)
不過和以往的幾次體驗不同,在亞洲的幾次志願活動都有嚴格的規章制度,而巴黎這邊的工作氛圍特別鬆弛。大家都把志願服務當作一種遊戲,不會以身體狀態、年齡來區分一個人是否適合崗位,因此這次合作的志願者的年齡層和背景都更豐富些。
今年我的工作和杭州亞運會的崗位碰巧相似,都是在媒體混採區提供語言服務和諮詢服務。簡單來說,就是在運動員比賽結束後的採訪過程中爲運動員和媒體記者進行英語翻譯。但我認爲,察言觀色,並盡我們所能地保護運動員,可能是更重要的工作內容。
袁鑫所在的場館是舉行籃球、體操比賽的貝爾西體育館。(圖/受訪者供圖)
賽後採訪一般都是詢問運動員比賽狀態、對成績的看法等等,但有些媒體會問起完全無關的話題,比如運動員的婚姻關係,這時我就需要判斷和及時打斷。
老實說,這中間的尺度把控很微妙。有些運動員和記者關係好,一般不需要太過於關注。而有些運動員不願意接受太多采訪,記者卻一直追問時,我就會適當地把控採訪時間。
成爲志願者的大家,大概都是想近距離地爲自己國家的運動員加油,併爲他們提供更好的服務。而對我來說,參加志願服務更像是一種愛好。
平時的工作地點。(圖/受訪者供圖)
我的博士專業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術思考能讓我從不同的維度認識世界,而志願服務就是讓我在實踐中感受世界的最好契機。
我有一羣同樣熱愛志願服務的朋友們,大家都平均參與過3~4次奧運活動。每次運動會不僅是我們服務的時機,也是我們見面聚會的時機。大家願意犧牲自己的假期時間,甚至請假、辭工作也要來參加,是因爲我們都深深爲在奧運中感受到的氛圍所着迷。
奧運最大的魅力,就是它會讓大家與人性中的真善美無比接近。
可能大家在社交媒體上總會看到各種陰謀論或者政治討論,但在現場,許多事情都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複雜。
(圖/@WTT世界乒聯)
在這裡,人與人之間友善的氛圍是非常濃厚的。平時國際關係緊張的幾國運動員可以真誠地互相幫助,尊重每次勝利或失敗。
志願者之間也是一樣,哪怕對方英語不好,也會和我聊天,主動詢問有什麼需要幫助,一些爺爺奶奶級的志願者發現我累了的時候,還會真切地關心我,讓我趕緊去休息。
來到這裡的人可以暫時忘掉複雜的社會問題,忘掉生活的煩惱,大家都全身心地投入一場又一場比賽中,爲自己和對手喝彩。
讓人與人之間所謂的“界限”變得模糊,這大概就是奧運會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最好詮釋。
成爲奧運志願者的初衷各不相同,但正是這來自不同背景的數萬人在包括運動員服務、新聞通信、衛生服務、禮儀、語言、交通、組委會運營等各個方面的努力,才確保了奧運會的順利舉辦。
正如國際奧委會前主席雅克·羅格所說:“奧林匹克運動會是運動員的盛會,也是志願者的盛會。”
他們沉默地成爲這場盛會的背景板,卻也是這場體育盛會上最有活力、最不可或缺的聲音。和世界各地的新朋友們共襄盛會,收穫的每一分細小的感動,或許都會成爲他們在這個火熱的夏天裡最閃耀的回憶。
作者 牧 羊
校對 黃金週
編輯 波魯克
題圖 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