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媽十年終於開竅,我都做了什麼

生兒子頭幾年,我心裡全是落差感。

不是說孩子生下來,媽媽就可以高枕無憂,看着孩子天使般的笑臉,開啓快樂的育兒之旅?

爲什麼就我兒子最鬧騰,動不動就生病,整天像個樹獺似的特別粘人。

說話語氣重一點,他就爆哭,一副全家我最委屈的死樣子,還總跟他爸告狀,說媽媽壞蛋。

幾年下來,我儼然從一個陽光開朗大少女,被生活逼成了整天擺臭臉,一談到兒子就緊張焦慮的中年大媽。

就在我情緒瀕臨崩潰,一心想擺脫這種令人窒息的困境時,我看書、聽課、學習,跟身邊有經驗的姐妹交談。

沉下心,慢慢實踐一段時間後,我發現,自己開悟了。

跟兒子的關係不再那麼火藥味,自己也變得鬆弛,整個人的狀態持續走上坡。

都說當媽就是升級打怪的歷練,修到真經的唯一秘訣就是開竅,尋到教育之根本。

現在回想過去十年的育兒生涯,正是做到這10件事,我和孩子一點點變好了。

不嘮叨

當媽後,我最大的變化就是話特別多。

兒子想吃麥當勞,我覺得不健康,就不停輸出健康飲食理論,力勸他放棄。

兒子回家不寫作業,盡搗鼓樂高和玩具,我在旁催促“趕緊寫,不寫今晚又弄到十一二點”。

兒子洗澡把浴室走廊搞得全是水,我邊忿忿邊叨叨“提醒你多少遍了,每次都要我收拾”。

以爲說的足夠多,兒子就能聽進去,改正過來。

結果,我的“良言”成了兒子的噪音,兒子一聽直接屏蔽,依舊我行我素。

既然多說無益,還容易傷感情,我就不再揪着事情不放,該閉嘴閉嘴,安靜做飯和陪伴。

自從我不嘮叨,兒子飯吃得香,也不怎麼惦記外面的垃圾食品。

熬夜熬累了,放學第一時間寫作業。

看到我直接放在浴室門外的拖把,終於懂得順手搞清潔。

原來,當媽的話少點,孩子的耳朵就聽見了。

多餘的嘮叨吞進肚子裡,三言兩語的提醒,更容易走進孩子的心。

少攀比

看過一組調查,說孩子最討厭的人第一名:別人家的孩子。

難怪,像我以前一說隔壁鄰居的孩子多聽話懂事,學習成績又好,兒子就滿臉不爽。

當看到別的父母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買一大堆教輔,我也迫不及待攀關係,想打入內部獲取一手資訊。

還見不得兒子穿的用的比別人差,一換季就各種買買買。

那些年老跟別人做比較,不僅自己差點神經衰弱,兒子還厭學,視我爲無情的監視器。

後來我想開了,盲目的攀比,是一張無解的災難。

飯不是別人碗裡的才香,每個家都有自己的境遇,說不定我羨慕的家庭,也在羨慕我。

放下過分的期待,接納現狀,自己的娃,就是獨一無二的。

就算他平平無奇,也是我生我養,應是我最大的驕傲,而他,確實是我引以爲豪的暖寶寶。

愛惜身體

年過35,你問我中年女人啥最重要,答案肯定是“命”。

以前不懂,仗着體檢報告沒問題,陪兒子睡後還起來熬夜刷劇追綜藝,有時週末還通宵。

實在困了就咖啡續命,兩三杯入肚是常有的事。

年輕同事約去吃燒烤麻辣燙,心想老孃也要享受生活,便約一起無辣不歡。

直到兒子七歲那年,視力持續下降,腰痠背痛各種酸爽襲來,體檢報告指標飄紅,我才大驚不妙。

要知道,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孩子還小,這個三口之家還需要我,我可不能倒啊!

打那以後,我開啓健康生活,晚上11點前上牀睡覺,早起做營養早餐,週末全家人去徒步、爬山、打球。

好好吃飯,規律休息,堅持運動,我的狀態越來越好,老公和兒子也跟着受益。

上週兒子體能測試,還是全班第一。

不內耗

有段時間,我在工作上得失心很重。

一方面覺得職場媽媽平衡家庭和事業太難了,另一方面埋怨領導不體諒帶娃家庭,整天加班。

不跟其他同事一樣賣命,年終獎肯定大打折扣,兒子還成天吵着買買買,跟我的荷包過不去。

好幾次焦慮到想辭職在家讓老公養,還發癲跟老公吵,怎麼男人就可以心安理得搞事業,家事全讓女人承擔。

人就這樣,過分鑽牛角尖,死拽着某些無解的難題不放,只會越想越鬱悶,活成苦哈哈的怨婦。

感受到家人對我的敬而遠之,還有家裡的低氣壓,我想還是該乾乾,該躺躺。

職場是論功行賞的地方,自己拿不到額外的獎賞,那就做好本分,在孩子前十年的關鍵期,好好陪他成長。

孩子不是事業的絆腳石,沒必要因爲家庭的事,把情緒胡亂宣泄出來。

多看看自己陪伴孩子的好成果,不拿改變不了的現實內耗和折磨自己,人生才越活越開心。

不再試圖改變孩子

很多當媽的,都有過這樣心態:

堅信自己是能幹的木匠,只要花足夠心思,一定能把孩子打磨成自己想要的模樣。

給孩子報鍛鍊腦力的興趣班,讓孩子按照自己設計的學習規劃超前預習,甚至還干涉孩子的交友圈,叮囑孩子要跟成績好的同學來往。

以爲孩子總能穩定走在既定的規劃路線裡,考高分,上名校,進入好單位……

殊不知,塑造孩子的過程中,很可能看不到孩子的表達,天賦,以及他真正適合的人生。

累垮孩子不說,還可能引發親子關係的緊張,家庭的矛盾。

教育家艾莉森·高普尼克在《園丁與木匠》一書中,就強調:

“愛孩子並不是給她們一個目的地,而是爲他們的成長過程提供養分。”

意識到這點後,我決定尊重兒子的興趣和喜好,不再過分強求他要照我說的去做。

戒掉控制慾,學會從孩子的世界裡退出,孩子沒了束縛的壓力,反而變得更成熟懂事。

換個心態看問題

我們這代8090後老母親,吃到不少知識的紅利。

這讓我過去在教養兒子時,把分數成績看得特別重,兒子掉出全班前十,我就夜不能寐。

因爲太在意成績單上的數字,我一度接受不了兒子資質平平的事實。

爲了給他“補腦”,營養品、飲食,益智遊戲、練習冊,拼命塞給他,最後是不僅累壞我,還讓他對學習更有陰影。

後來一位資深教師勸導我,現在的孩子不是隻有讀書好,纔有好出路。

她教過好多學生,有相當一部分現在是各行業的佼佼者,當年成績都不咋地,倒數都好幾個。

那些把孩子培養成才的父母,最難得的是對孩子的事,永遠都保持積極態度,相信孩子有無限可能。

很快我明白了,一個人的心態,決定了眼裡的世界。

當我重新解讀兒子,換個思維和角度去看他,便驚喜發現他動手能力強,體貼同學,很有主見和想法。

看,凡事換個心態想,一切自然豁然開朗。

吃高級的苦

傾盡一切爲孩子犧牲,這是很多媽媽的本能。

畢竟“苦自己也不能苦孩子”,於是就毫無怨言爲孩子付出,滿足孩子的一切。

把好吃的,好用的留給孩子,自己嘴上卻違心地說“我不喜歡,我不要”。

但這樣的受罪,事實證明一點用都沒有。

我吃不好,活得不盡興,累彎了腰,獨自吞下低級的苦,根本換不來兒子的尊重和感恩。

兒子只認爲我做的所有,理所應當,要是不滿足他,他反過來怪我不夠愛他。

與其吃力不討好,不如讓兒子靠近我,親身體會一下他享受的生活,都是我的汗水換來的。

打那以後,他每天開始洗碗、洗襪子內褲,收拾自己的房間和書包。

想吃水果,自己動手削皮;想買新衣服新鞋子,從他的壓歲錢里扣。

忍住想幫助他的衝動,狠下心擺爛躺平,把注意力勻到自己身上,把自己看得比孩子重。

當我不再把全部精力奉獻給兒子,懂得取悅和提升自己,我好了,兒子也學會了擔當。

成爲孩子的後盾

說起來,我有件至今仍很後悔的事。

那會兒子三年級,有天下午被老師投訴去了趟醫務室貼個創可貼,逃了整整一節課。

老師問他原因,他說遇見興趣班的同學冰敷傷口需要幫忙,就留下來陪對方。

可老師不信,跟我打電話一再強調回家要好好教育他。

我不問清楚具體詳情,劈頭蓋臉對他一頓罵,說他撒謊,明明就是自己貪玩還找藉口。

兒子被我和老師批評後氣得直反駁,說“連我也不信他”,好幾天不理人。

事後知道冤枉兒子了,可不信任他的傷害已造成,需要花很多時間彌補。

誰都希望培養一個自信、有勇氣和敢擔當的孩子,可在他需要支持時,我們卻沒及時迴應,沒給他撐腰,又如何奢求成就他?

其實,世界上最應該站在孩子身後的人,是父母。

只有做孩子堅實的後盾,讓他有依有靠,他才能勇敢做自己,篤定無疑走自己的路。

懂得示弱

多年的失敗教育經驗告訴我:一個強勢的媽媽,對孩子的毀滅性極大。

每次我對兒子要求高,管得嚴,不准他做這做那,原本還看我臉色的兒子,變得越來越逆反。

甚至還時不時變成脾氣暴躁、一點就着的“易燃少年”。

學習家庭教育課程一段時候後,我慢慢懂得,自己的強硬,是打壓孩子自信和積極性的武器。

真正厲害的媽,是不跟孩子硬碰硬,學會示弱,適度退讓。

下班後身心疲憊,心情不佳,不妨直接告訴孩子,讓孩子幫忙,給孩子有被需要的感覺。

孩子有自己的主見和堅持,不要跟他較真,讓他試試,給他應證自己的機會。

我們不必在孩子面前做鋼鐵俠,偶爾認下慫,服個軟,敞開心扉的真誠,更能走進孩子內心。

父母甘做小草,孩子纔有成爲高山的可能。

允許一切發生

這趟當媽的旅途中,我越發覺得,人生除了自己之外,很多事情都由不得自己做主。

甚至還可能怕什麼,就來什麼,現實就是愛跟我們對着幹。

擔心孩子生病感冒,一場流行性病毒就把他打趴。

緊張孩子的學習,他就乾脆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是學渣。

害怕孩子叛逆期逆反,結果他的房門就永遠緊閉,不讓人隨便打開。

很多事情的發生,總有意想不到的突發情況。

想不再糾結和焦慮,最好的辦法,就是坦然面對,允許一切如其所是。

《山半文集》有句話說得好:一個人能接受的事情越多,越是自由。

盡力做好爲人父母的本分,至於結果,就交給時間。

當我們不再跟生活較勁兒,心自由了,焦慮和擔憂不見了,生活纔會有出其不意的驚喜。

當媽十年,回首看看過往掉過的坑,開竅後的轉變,甚是欣慰。

我們都是第一次當父母,手裡沒有劇本,全程摸着石頭過河,難免會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但生活總在繼續,和孩子相伴的旅程,依舊有許多不同的風景等着我們。

那麼就好好調整,努力卸下負累,試着腳步輕盈向前邁去。

當我們用心感受生兒育女的美好,享受真實的人生,相信一定能和孩子一起,沐浴在陽光和愛裡,走過熱氣騰騰的人間四季。

和天下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