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北道路臺北段 首次都審未通過
淡北道路臺北段8日首度送進臺北市都審會審查,因各項規畫必須修正,待重新設計後,纔會再進行2次審查。(李奇叡攝)
橫跨臺北市北投區、新北市淡水區的淡北道路,臺北段8日首度送進臺北市都審會審查,由於邊坡、行人穿越線等設計都有待修正,此次審議未通過,後續待會議紀錄上呈、修正完畢後,會進行2次審查,預計最快要1個月後纔會再行討論。
淡北道路臺北段主要爲高架路段、北投區大度路西側端點和中央北路相交處,申設單位指出,路口擬設30公尺、6車道道路,理論上行人可順利通過行穿線,但若設置庇護島可能影響車輛轉向,而各路口公車停靠站、交通號誌,都已和北市交通局討論後調整。
都審委員王秀娟昨指出,該案受爭議所擾一段時間,首次送入大會,她身爲環境景觀專業人士,不樂見交通工程影響淡水河旁的廊道、溼地,但既然環評已過,市府對過去爭議應該說明並說服民衆,也要講述如何努力在設計上降低對環境、景觀的衝擊,而非着墨於道路結構或橋樑設計上。
她點出多個問題,像是行穿線目前設計對行人是否友善,庇護島的需求本來就應該解決,另也質疑該案在淨零排放做了什麼努力,不應該橋下無法綠化就做大量鋪面。
王秀娟也強調,申設單位未提到隔音牆帶來的衝擊,至少要告訴居民工程對當地造成影響,她建議橋體周邊色彩儘量簡單,灰色柏油路不要加入其他顏色混淆視覺。
另有委員提及,現有邊坡設計會很陡,而道路部分邊坡有1.5公尺高的RC牆,造成視覺影響,都應該要注意。
申設單位迴應,庇護島、行穿線位置會再討論重新研擬,邊坡會種植樹木,減緩視覺衝擊,後段橋樑不會規畫設置隔音牆,色彩簡化會採納委員意見研擬,淨零排放也會納入考量。
都審會主委、臺北市都發局副局長羅世譽在後裁示,申設單位應提供模擬狀況,也要注重生態植栽細節,至於行穿線內縮等交通設施設計,要先讓交通局確認,須說明高架橋減少影響生態的設計理念,也得思考是否簡化色彩,此案須經修正再送都審會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