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領新人屢屢破局的王風,如何實現精準的決策與實踐?| 黑白文娛專訪
作爲團隊領頭人,王風在行業中打出的“異響”,是善用新人團隊創造出了非常難得的成績。在他看來,新人導演與編劇有其獨特的優勢和加分項,創作熱情則是能否持續合作的關鍵原因。“開發一個項目,創作者首先需要保證在接下來的三年之內,對這個項目不會失去熱情。如果說你自己開發了半年、一年,覺得開發不下去了,那我會直接砍掉。” 而王風之所以敢於大膽啓用新人創作者,前提在於他的團隊能夠通過自己的製作優勢,完成對新人創作者的反哺和託底。
作者:條形碼
編輯:藍二
版式:王威
“創作者首先得保證三年之內對手上作品不會失去熱情。”
“我們需要考慮兩年之後觀衆的情緒價值。”
“‘一閃’觀劇人羣與院線購票人羣的重合度,高達65%以上。”
作爲劇版影版《一閃一閃亮星星》的操盤手,北京酷鯨影視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CEO王風的“話風”充滿了精準性;事實上,這種貫穿的精準觀察、決策、實踐,或許正是他能帶着一支相當年輕的團隊,活用新人創作者屢屢實現市場破局的根本。
截至目前,電影《一閃一閃亮星星》總票房7.00億,創下了相當不錯的成績。貓眼數據顯示,近80%觀衆是24歲以下的Z世代人羣,足可見其在年輕羣體中強勁的影響力和號召力。而在抖音,電影官方賬號更是獲得近7000多萬的點贊量,如何撬動下沉市場,早已成爲近兩三年以來最令片方頭疼的事情,但對於“一閃”而言,似乎只需要一句:“張萬森,下雪了”。
如何實現IP電影的勝利?如何打造出如此成功的爆款作品?如何精準抓住受衆心理,做出觀衆願意買單的好內容?帶着這些問題,我們和王風聊了聊。
“影版是一次嘗試的昇華”
聊到影版《一閃一閃亮星星》的商業成功,王風坦誠表示,是兩年前的劇版爲這個IP打下了深厚的基礎,也是一大批忠實觀衆對於IP的信任,才能共同創造出這樣的成績。
“對於我們團隊而言,從劇版到影版,無疑是一次嘗試的昇華。”
第一層昇華,在於團隊對創作本身的持續熱愛。影版《一閃一閃亮星星》從導演、編劇再到演員,都是原班人馬,其中不乏創作者對於電影夢的不懈追逐。有夢想也就有了堅持和熱愛,但夢想背後的艱辛曲折,並不爲人所知。某種程度上,正是因爲在創作中遇見困境,才能回溯創作的初心。回想起那段時間,王風直言,創作過程很難。“整個過程,從前期的創意、策劃到大綱,大概有十幾稿,而每一次都是完全不同的方向。影版一方面需要去呼應劇粉的情緒,一方面又要考慮到電影受衆,沒有看過劇的觀衆是否能夠代入等問題,所以整個創作過程非常痛苦。”
創作是本源,而對市場、人羣的精準觸達,則是商業邏輯之下的方法論——第二層昇華,即是完成核心受衆的一次“遷徙”。早在劇版於愛奇藝上線時,王風就持續關注劇集相關的所有數據。大多數網劇項目,在開播二十天左右,留存率就會出現斷崖式下跌,但《一閃一閃亮星星》竟然還能保持將近30%的留存,不得不說其受衆粘性之強。通過分析整合數據,王風自信地作出判斷:“我相信至少有1500萬人願意走進電影院,爲它的電影買單。”事實證明,王風的判斷沒錯,“觀劇人羣與院線購票人羣的重合度,高達65%以上”。他把這次“劇粉有效遷徙”稱爲一種對症下藥:從創作層面開出的藥方,最終發揮了療效。
第三層昇華,來自於如何巧妙找準營銷點,讓影版《一閃一閃亮星星》實現高討論度、強話題度。對於“下雪場”,王風表示,這其中蘊含的情緒濃度極高。“它代表了一種思念和情感上的嚮往。冬日落雪時,我們會本能地想起浪漫的場面,喚起對愛的人的思念,想起溫暖的事物。”下雪場的成功有目共睹,在《一閃一閃亮星星》預售當天,各大影院釋出的下雪場次很快售罄,在社交媒體上曬出購買截圖的年輕情侶層出不窮,完成了聲量、票房的雙重突圍。
除了情緒濃度之外,下雪場和《一閃一閃亮星星》劇情本身也呈現出強關聯性,它能夠在極短時間內鎖定劇集的忠實觀衆,堪稱高明的衍生營銷。王風認爲,愛情片是需要營造出浪漫氛圍的,“其實今年以來,能夠讓觀衆走進電影院的電影,或多或少都讓觀衆心裡產生了一些情緒波動。作爲一部主打浪漫的愛情電影,我們必須要帶給觀衆一些儀式感”。
而關於不少下雪場“雪崩”的不利場面和輿論爭議,王風也並未迴避,他坦誠迴應說,“下雪場是一把雙刃劍,設想很浪漫,但執行過程中的確存在一些偏差,是落地效果帶來的反噬。針對輿情的發酵,在貓眼團隊的帶領下用了很大精力去控制疏導,最終,讓這場‘雪崩’變成了一種情緒的宣泄和釋放,讓觀衆能夠借‘發瘋’的契機歡樂”。
這次的嘗試,亦讓王風團隊對劇集衍生電影有了更多的落地感受。在王風看來,這類電影的創作是個大難題,稍不注意往往就會產生諸多bug,只能反覆打磨,並從許多可能中選擇出一個進行優化。王風團隊確定將電影作爲“一閃”IP暫時的完結, “最終版大綱裡其實有很多與劇版相呼應的點,除此之外,我們依然設計了雙向奔赴的暗戀情節”。
“好的內容要滿足兩年後觀衆的情緒價值”
從分賬劇到院線電影,王風團隊的項目履歷跨度不小,而自始至終,他一直堅持“製片中心制”的項目開發原則。“一個項目能否成功,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產物。導演、編劇、演員、製作、宣發團隊以及製片人的核心決策,都很重要,但最關鍵的是製片的決策。”
作爲團隊領頭人,王風在行業中打出的“異響”,是善用新人團隊創造出了非常難得的成績。在他看來,新人導演與編劇有其獨特的優勢和加分項,創作熱情則是能否持續合作的關鍵原因。“開發一個項目,創作者首先需要保證在接下來的三年之內,對這個項目不會失去熱情。如果說你自己開發了半年、一年,覺得開發不下去了,那我會直接砍掉。” 而王風之所以敢於大膽啓用新人創作者,前提在於他的團隊能夠通過自己的製作優勢,完成對新人創作者的反哺和託底。
與此同時,王風也坦言,創作不能完全倚仗一腔熱血,而是需要穩妥做事,穩定輸出。從對談中我們能夠看出王風本人對於製作層面的極大重視,對他而言,好的製作能夠提振信心。“製作一旦過關,我就不用再擔憂品質的問題,可以完全將重心放在內容本身的輸出上。”
關於公司近幾年系列項目開發的成功,王風認爲這來源於團隊對於羣體用戶情緒價值的精準捕捉。在他看來,內容創作本質上與情緒價值密不可分。不僅僅是愛情、奇幻類型項目,其他如懸疑等項目,同樣需要呼應情緒。“因爲觀衆的口味一直在發生變化,我們作爲創作的先行者,需要預判他們兩年之後的情緒價值與共鳴感。”
他並不介意在項目前期開發階段,創作團隊花費較長時間去調整、修改。基於他的過往經驗,前期策劃需要一年半時間,而進入劇本階段,往往只需要半年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創作者不能只是埋頭創作,而是需要去密切觀察社會情緒,做到呼應當下的熱點,乃至預估未來的情緒落點。“觀衆情緒的價值輸出是最核心的事情。”
從對市場的分析觀察,到項目整體把控,再到迴歸創作本身對內容創作的總結,王風實現了全鏈路的整合,無論是宏觀角度,還是微觀角度,他都能夠輸出相當深刻的見解,這一點,其實與他之前的生活經歷密不可分。
“我從大學畢業之後就一直在創業,就沒有停止過創業。”作爲一個誤打誤撞進入表演系的藝術生,王風大學畢業後卻並未同其他表演系學生一樣進入劇組碰機會,而是轉行創業,開過股票經紀公司,賣過二手房,王風坦承,自己對於跨界實際上頗有心得。
迴歸影視本行後,從副導演助理到副導演、製片主任,最終成爲製片人,王風的從業經歷看似順利,但實際上更多則是因爲他的踏實與真誠。王風評價自己個人最突出的優勢,或許正在於真誠與責任感。“一直以來,凡是我做的決定,不管對與錯,我肯定承擔一切後果;正是因爲這份責任與坦誠的心態,才能帶領着團隊,與行業裡的前輩、合作者們長長久久。”
隨着從業年限的增長,王風愈發能夠意識到,製片人身上的壓力和責任。“總製片人需要提供的是精準的解決方案,要協調調動各方面資源,來解決問題。”
王風過往的項目經歷恰恰反哺了《一閃一閃亮星星》,從項目初期開發到後期上映,他始終親歷親爲,做好每一個決策。在他身上,我們能夠看見當下影視行業中堅力量所具備的實踐精神和對市場的深刻洞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