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衆升、特斯拉降,德系電動車在華何時反超?
隨着大衆在歐洲超越特斯拉,其在中國新能源市場何時能夠實現反超;同樣加速佈局電動化的寶馬、奔馳、奧迪,又何時能夠實現進一步突破?擁有百年造車經驗的德系汽車巨頭們,目前在銷量上雖不佔優,但強大的規模化效應、體系化能力,無疑將成爲其可持續發展,並最終勝出的關鍵。
鑑於去年一季度的低基數,今年同期國內汽車市場銷量,同環比均呈現大幅增長。進入二季度,車市迴歸“常態競爭”,環比開始出現下滑,各系別市場份額亦有所變動。爲此,中國經濟網汽車部推出系列報道,探討這一背景下的汽車市場格局之變,今天推出第六篇:大衆升、特斯拉降,德系電動車在華何時反超?
在歐洲,大衆集團CEO迪斯此前“搶奪特斯拉市場份額”的“狠話”正在實現。那麼,在其與特斯拉共同的全球最大市場——中國,大衆何時能夠實現反超?同時,在大衆的帶領下,同樣加速佈局電動化的寶馬、奔馳、奧迪等德系品牌,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又何時能夠實現進一步的突破?
近日,新能源汽車銷量統計網站EV Sales公佈了4月歐洲電動車銷量排名,大衆ID.4、ID.3分別以7565輛、5941輛斬獲冠亞軍,而此前備受追捧的特斯拉主銷車型Model 3則跌出前二十名,僅售出1244輛,環比跌幅高達95%。
數據顯示,特斯拉4月全球銷量5.3萬輛,環比下滑43.44%,其在各主要區域市場均呈現兩位數的大幅下滑。其中,特斯拉4月在中國市場銷量11671輛,環比下滑67.10%;另有消息顯稱,特斯拉5月在華訂單較4月減少近一半,由1.8萬份降至約9800份。瑞士信貸發佈的報告也顯示,特斯拉在全球電動汽車市場的份額,已由3月的29%驟降至4月的11%。
“馬斯克(特斯拉CEO)所做的許多事情之一,就是推動行業認真對待電動汽車。”福特前CEO馬克-菲爾茲近日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但他現在面臨着真正的競爭,這就是爲什麼他們在一些主要市場上的份額承受着很大壓力。” 菲爾茲認爲,全球電動汽車市場當前的份額變化,要歸因於大衆、通用、福特等傳統汽車巨頭在該領域取得的進展。
加速電動化轉型佈局
伴隨去年12月,迪斯獲得大衆監事會的“全力支持”,大衆也由此開啓了“向着領先的個人出行服務提供商加速轉型”。今年3月,大衆品牌發佈ACCELERATE(加速)戰略,以加速數字化、新商業模式和自動駕駛方面發展。隨之,大衆集團也公佈了未來十年的電氣化規劃,並推出涵蓋硬件、軟件、電池和充電,以及出行服務四大方面的全新平臺化戰略。
尤其在中國市場,大衆預計到2025年,其整體新能源銷量將達到475萬輛,MEB平臺國產車型達15款;在華產品組合35%爲電動車;年銷150萬輛。2030年前,大衆新能源車型在華年銷量將達到200萬輛,累計1200萬輛。對此,大衆汽車集團(中國)CEO馮思翰在接受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們談論最多的、炙手可熱的新興企業可能賣的是4、5萬輛左右,而我們希望是幾百萬臺,這是數量級的區別。”
創新BMW iX
BMW i4
與此同時,引領高檔車市場的寶馬、奔馳、奧迪(BBA),也不約而同加速電氣化、數字化等領域佈局。其中,寶馬在BBA之中電氣化佈局相對較早,其專注新能源的i品牌如今已迎來第十個年頭,從早期的i3、i8到首款純電SUV ix3,再到剛剛發佈的iX和i4,電動汽車正在成爲寶馬愈發重要的銷量及利潤來源。
今年3月,寶馬宣佈全面銳化企業戰略,以“三步走”構想推動向可持續的數字化智能出行轉型,計劃到2023年在全球提供約12款純電動車型,覆蓋約九成細分市場。2025年,寶馬集團將完成第200萬輛純電動車型的交付。未來十年左右,集團將在全球累計交付約1000萬輛純電動汽車。
“工業化是要講時機的,我們是擇機而動。” 寶馬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兼CEO高樂告訴記者,“電動化方面我們之前並不是什麼都沒有做,而是一直在積累各項技術,並觀察合適的時機進入市場。現在,我們認爲時機已經成熟,寶馬集團正在全方位轉型電動化發展。”
奔馳方面,也在“2039願景”指引下,加速推進“電動爲先”戰略。奔馳計劃至2025年實現25%以上的銷量爲純電動車型;至2030年,插電式混動及純電車型將佔其全球銷量的50%以上。至今年底,奔馳將共有四款EQ純電車型引入中國市場:EQC、EQB、EQA和EQS;繼EQC之後,EQA和EQB將於年內在北京投產。
而作爲大衆轉型的先鋒,奧迪亦在集團強大的協同效應下,全力推動其“電動化藍圖”。今年2月、4月,奧迪e-tron GT及奧迪Q4 e-tron系列車型先後全球首發,進一步擴充其純電車型陣容。目前,奧迪e-tron已在華實現國產。此外,奧迪與保時捷共同研發的高端電動平臺PPE技術也於2021上海車展首發亮相。
規模化助力可持續發展
對比來看,目前在中國市場,特斯拉在銷量方面仍佔據優勢。蔚來CEO李斌近日也公開表示,寶馬、奔馳、奧迪等高端電動車加在一起,銷量也不及蔚來。然而,從趨勢來看,具有百年造車經驗的德系汽車巨頭們,無疑有着讓人看好的理由。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儘管目前還未有(電動車銷量反超)跡象,但它們(德系汽車巨頭)在規模化、協同效應,體系能力上,肯定是具有巨大優勢的。
在迪斯看來,“規模化在電動汽車時代的重要性要大於其在燃油車時代的重要性,”他認爲,各品牌電動車產品之間真正的差別在於,是否具有成本優勢,是否有高標準、高質量,以及全球規模,而這正是大衆的強項。
這一點從各方最新的財報上可謂體現得淋漓盡致。今年一季度,蔚來、理想、小鵬等國內造車新勢力,雖然在毛利潤和毛利率上都爲正,但仍未擺脫虧損境地。而特斯拉儘管已連續7個季度實現盈利,但也被指過分依賴碳積分及比特幣交易,如若單純依靠汽車業務,其一季度甚至虧損1.81億美元。
反觀大衆及BBA,一季度均實現盈利。其中,大衆、寶馬淨利潤均超過34億歐元,戴姆勒更是達到53.5億歐元。當然,這與其近年來普遍採取的降本增效舉措有關,但這也恰恰凸顯出其強大的規模化效應及體系能力,從而在行業前所未有的變革面前仍然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
對此,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傳統車企其實很早就在觀察和研究電動車市場的變化,之所以“入局”慢,除了大企業的決策機制外,還要綜合考慮投入產出、綜合配套和市場風險等因素,“它們一旦做出決定(做電動車),將會是規模化的產量。”(中國經濟網 記者郭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