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衆從德國“跑”了,拋棄德國的工廠,喊出“在中國,爲中國”

大衆汽車,曾經是德國製造的驕傲,如今卻成了當地的焦慮製造機。

2023年前三季度,大衆全球銷量同比下降2.8%。

其中第三季度更是暴跌,尤其在中國市場,跌幅超過10%。

裁員、減薪、關閉工廠,大衆的“斷臂求生”引發了德國國內的巨大震盪。

然而讓德國人五味雜陳的是,大衆果斷拋棄德國的工廠。

卻在大洋彼岸的中國市場頻頻加碼,甚至喊出“在中國,爲中國”的口號。

德國製造怎麼了?這種策略究竟是冒險的豪賭,還是明智的抉擇?

當特斯拉等新勢力在電動車領域高歌猛進時,大衆還在燃油車的舒適區裡徘徊,錯失了寶貴的轉型窗口期。

如今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不斷擴大,大衆的傳統燃油車業務受到擠壓,利潤大幅下滑,曾經的霸主地位岌岌可危。

除了新能源轉型的壓力,大衆還面臨着德國國內的高成本困境。德國的高福利政策確保了工人權益的同時,也增加了企業的勞動力成本。

加之嚴格的環保規定,使得大衆的運營開支維持在較高水平。更爲嚴峻的是,俄烏衝突引發的能源緊缺問題,導致大衆的能源費用急劇上升,進一步加重了其經營負擔。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大衆不得不採取一系列緊縮措施來止血。關閉工廠、裁員、減薪,這些舉措雖然能夠在短期內降低成本,但無疑會對德國的就業市場和社會穩定造成衝擊。

更讓德國人難以接受的是,大衆的“斷臂”並沒有指向海外工廠,而是砍向了德國本土的工廠,甚至還在大洋彼岸的中國發出了“在中國,爲中國”的口號,這無疑是在德國製造的心臟上捅了一刀。

但這無疑引發了德國工會的強烈反對,甚至驚動了德國總理朔爾茨。大衆與工會之間的博弈,也成爲德國社會關注的焦點。

然而大衆的困境遠不止於此。德國的高勞動力成本、僵硬的產業結構以及愈發嚴格的環保規定,均給大衆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相比之下中國擁有完整的產業鏈、巨大的市場以及相對低廉的勞動力成本,這無疑對大衆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對中國市場而言,大衆既面臨挑戰又擁有機遇。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極爲激烈,本土品牌迅速崛起,對大衆等傳統汽車製造商構成了嚴峻挑戰。

但是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以及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這爲大衆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要想在中國市場立足,必須拿出真本事。大衆開始積極佈局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投資建設研發中心,收購中國車企股份,入股鋰電巨頭,甚至不惜與中國車企合作,共同開發新技術。

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也讓大衆看到了希望。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日益增長的消費能力以及政府對新能源產業的扶持政策,都爲大衆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大衆押寶中國市場,既是無奈之舉,也是戰略選擇。

大衆的中國牌,是一場豪賭。賭贏了,大衆或許能夠重振雄風,在全球汽車市場佔據一席之地;賭輸了,大衆或許將面臨更大的危機,甚至走向衰落。

大衆的中國牌,也折射出德國的失策。德國政府奉行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以及對中國崛起的擔憂,使得德國錯失了與中國合作的良機。

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高額關稅,不僅損害了中德之間的經貿關係,也阻礙了德國汽車產業的發展。

德國曾經是全球工業強國,但如今卻面臨產業空心化的危機。德國製造業成本高昂,創新能力不足,在新能源領域更是落後於中國。

德國政府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更是加劇了德國產業的困境。

大衆關閉德國工廠,將產能轉移至中國,對德國經濟來說無疑是一記重擊。這不僅會導致大量工人失業,也會削減德國的稅收收入。

更重要的是,這將削弱德國的工業基礎,加速德國產業空心化進程。與德國失誤截然不同,中國正嶄露頭角。在新能源領域,中國成就斐然,引領全球技術前沿。

中國掌握了完備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條,並擁有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吸引全球車企激烈角逐。

中國政府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鼎力扶持,營造了優越的政策氛圍。涵蓋補貼到充電樁佈局的全面支持,爲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繁榮鋪平了道路,對廣大民衆而言是重大福音。

更重要的是,中國消費者對新技術的接受程度更高,這爲大衆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創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反觀德國,高昂的勞動力成本、嚴格的環保法規、居高不下的能源價格,以及工會的強勢地位,都讓大衆在德國的生存舉步維艱。

德國政府在能源政策上的搖擺不定,更是加劇了大衆的困境。大衆的“中國優先”戰略,也反映了全球化時代下企業生存法則的轉變。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企業唯有擁有國際視野並採取靈活多變的經營策略,方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中立足。

大衆雖然擁有雄厚的實力和豐富的經驗,但也面臨着來自本土品牌的強大競爭壓力。爲了在中國市場穩固地位,大衆必須持續創新,增強產品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