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公益照相館” 留在時光之外

在“壩頭庫首第一村”的湖北宜昌許家衝村,在祖國邊陲新疆博樂市,華中師範大學的學生爲鄉親們定格光影瞬間、傾聽感人故事。受訪者供圖

“華師約我拍海東,鏡頭聚焦蒼洱中”,這幾天,雲南省大理市海東鎮居民的朋友圈被這條鎮團委的推文“刷了屏”。

8月2日,華中師範大學惲代英青年骨幹研習團“華大青年”分隊將帶着他們的“公益照相館”,走進這裡的白族村落,爲鄉親們免費拍攝並贈送照片,尋找蒼山洱海旁那些被歲月銘記的故事。

“一到雲南就被這裡多民族多元化的氛圍打動”,實踐隊隊長楊琪說,給如此多的少數民族同胞拍照,是個不小的挑戰。在下榻民宿的茶話間裡,整理物料、檢查設備、明確分工,實踐隊員們緊鑼密鼓地爲拍攝準備着。

2022年成立至今,華大青年融媒體中心“公益照相館”已“落戶”多地,累計拍攝、沖印並贈送照片4000餘張,受益人數數以千計。從“壩頭庫首第一村”的湖北宜昌許家衝村,到貴州村超發源地榕江縣,再到祖國邊陲新疆博樂市,同學們定格光影瞬間、傾聽感人故事,用心感受時代發展脈搏。

記錄鄉村振興路

許家衝村緊鄰三峽大壩,因三峽工程建設,由原許家衝村、西灣村、覃家沱村搬遷組合而成,被譽爲“壩頭庫首第一村”。

2022年7月,華中師範大學惲代英青年骨幹研習團“華大青年”分隊來到許家衝村調研,深入瞭解移民新村建設與鄉村振興的有關情況。偶然間,大家在網上看到北京大學15名師生在陝西榆林佳縣泥河溝村開了間“黃河照相館”,爲百餘名村民免費拍肖像照。

華中師範大學團委宣傳部部長、華大青年融媒體中心指導老師盧俊霖回憶,當時看到這則新聞,大家很受啓發,“我們平時也拍照、寫稿,要不現學現賣,也給老人、留守兒童公益拍照”。

臨時起意,準備不足。隊員們四處“化緣”,勉強湊齊了背景布、打光燈、相機,在村委會建起了一個臨時攝影棚。

很快,村民都知道來了可以免費拍照的“照相館”,紛紛前來“湊個熱鬧”。

許家衝村黨支部書記望作戰在這片土地生活了58年。1994年1月,三峽庫區開始蓄水,那年他29歲。他和鄉親們擡着自家家當,搬到了現在的家。

拍照時,他情不自禁地談起了多年前搬家的場景:“最先搬到新家的是一個火盆,這是我們的傳統。搬家的時候要先搬一個火盆,意思是生活紅紅火火。”

多年後,望作戰和鄉親們的期盼成了現實。鄉親們用勤勞的雙手,讓日子越過越紅火。

這個搬遷之初村民人均不到三分地的移民村,如今電商、旅遊、民宿等產業蓬勃發展。2022年,許家衝村全村經濟總收入達1.2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480元,移民就業率在95%以上。

黃家珍一直生活在村裡,見證了幾十年來這個小村子的變化。她說,從前,這裡是一個自給自足的貧困小山村,出村必須爬好幾座山、走很遠的路。現在,許家衝村修了公路和大房子,這一切都離不開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說起這些,她眼角眉梢堆滿了幸福。

拍攝持續半天,覆蓋全村近100戶家庭。隊員們一共拍了400多張照片,包括單人照、雙人照、集體照。

平凡生活裡的音容笑貌、新村建設中的奮鬥歷程,在閃光燈下熠熠生輝。

“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要靠辛勤勞動來創造。”聽老鄉們講過去幾十年的故事,同學們感觸很深。

盧俊霖說,以照片爲切口展現百姓在改革開放、鄉村振興、脫貧攻堅道路上的奮鬥面貌,能感染更多年輕人。

離開許家衝村,“公益照相館”並沒有停下腳步。

這兩年的學雷鋒紀念日,“公益照相館”的“攝影師”們十分忙碌,免費爲校內廣大師生拍攝、打印照片。而每到畢業季,“公益照相館”也成了打卡點,不少在手機時代長大的畢業生因此擁有了大學裡第一張紙質照片。

架起民族文化溝通橋樑

自去年7月到新疆後,華中師範大學第25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賀澤芊一直在思考,除了教授課程知識,還能把什麼有特色的東西帶到新疆。

賀澤芊曾是華大青年融媒體中心總編,參與過許家衝村的拍攝。在博樂市一年的支教生活,讓她融入了當地的風土人情之中。

和小夥伴們一商量,大家覺得“公益照相館”拿得出手,不僅能給博樂各民族同胞留下美好回憶,也能通過華大青年融媒體中心宣傳矩陣讓更多人看到真實而美麗的新疆。

在融媒體中心的支持下,今年6月,“公益照相館”正式“落戶”博樂市高級中學(華中師大一附中博樂分校)。高三同學身着整齊校服,手持KT板(活動宣傳板),面對鏡頭擺出各式各樣的“pose”,留下了難忘的畢業照。

“家人們,我們班拍的照片最多。”拍攝結束後,其中一個班的班長在和研究生支教團成員一起分照片時說,“來,我們齊聲喊一句,研支團的老師們辛苦了!”

這次拍照,高三同學先前並不知情。看到他們笑容滿面的樣子,研究生支教團成員們備感欣慰,“這次籌備沒有白費”。

在前期策劃過程中,大家創新性地加入了“盲盒小卡”知識問答遊戲和“free hug”環節。

獨立策劃這樣一場覆蓋人數超800人的活動並非易事。新疆地區物流速度相對較慢,爲了讓印刷的“盲盒小卡”準時送達,大家自費支付了200元的加急郵費;線上買不到的道具和材料,只得多次輾轉線下商店購買。

爲了設計出富有新意的“盲盒小卡”,團隊頗費心思,不僅將當地文化元素融入設計,還在其中添加了與畢業季相關的元素。

“公益照相館”傳遞的不只是一張照片,友誼也在不經意間流淌。

高三學生加依娜因“公益照相館”與特意從研究生支教團兵團分隊前來支援本次活動的餘典結緣。成績出來後,她第一時間向這位大姐姐分享了自己在全疆排名前200名的喜訊。“她給我發消息說,高考前狀態一直不太好,那次拍攝之後她每天都很開心。”

看着“公益照相館”裡18歲的臉龐上洋溢着青春的光彩和對未來的無限憧憬,教育的意義、民族大團結的氛圍在餘典腦海中具象化了。

過年回農村老家,餘典總會感慨偏遠小鎮的資源匱乏、教育落後。她毅然報名參加研究生支教團,來到祖國西部邊陲,爲改變教育現狀儘自己的一份力。

目前,餘典打算出一本影集,記錄這一年在新疆的所見所聞。“不管是‘公益照相館’,還是我自己想做的影集,都是想通過影像架起西部和中東部地區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一座橋樑。”

而今年“公益照相館”雲南之行,融媒體中心的同學們還會拍攝一部紀錄片,展現雲南少數民族特色文化、邊疆地區聚落生活真實樣態。

唐藝卓曾作爲華大青年融媒體中心總編見證了“公益照相館”兩年的成長,在按下一次次快門、聆聽一個個故事的過程中,他深刻意識到“宏大”不是搞好宣傳的“萬金油”,普通人的經歷往往能直抵人心。

“雖然我沒有參加過博樂那次拍攝,但我現在也到新疆了。”唐藝卓剛剛入選了學校第26屆研究生支教團,“明年我們想在新疆把‘公益照相館’繼續辦下去,握好傳遞知識和公益的‘接力棒’”。

彭康捷 黃妍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雷宇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