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屋頂下/用一中各表支撐一華同表 棄地動山搖 惜和平發展

馬習二會4月10日在北京登場,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右)和前總統馬英九(左)重演世紀之握。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兩岸爲什麼會走到今日僵局?

主要原因是中共及臺獨一向都要消滅中華民國,亦即均持「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但是,皆又發現中華民國是維繫兩岸關係的基礎架構,因此又都搬弄「既要消滅中華民國,又要維繫中華民國」的矛盾操作。

民進黨的「務實臺獨」,就是「既要/又要」,也就是「借殼臺獨/內殺型臺獨/夢遊式臺獨」。一方面既要借殼中華民國與中華民國憲法,另一方面則又用「國家重建/社會改造/洗滌人心/轉型正義」來異化、掏空中華民國,這正是賴清德最近發表的政治宣言。

習近平邀約馬習二會,接納馬英九表達「一中各表」,用以軟化兩岸政治歧異,且以「堅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想要挽救已瀕解構的兩岸人文認同。

迴應習近平的呼籲,陸委會說,「所謂炎黃子孫只是一個古代傳說,不必套在現在每一個人的身上」,可徵民進黨可能仍將採行「誰跟你是中國人?」的路徑,欲從歷史文化根源上徹底斬斷兩岸關係,看似不甘輕易掉進「中華民族」的「陷阱」。

這就是兩岸的僵局。中共若不能更明銳地支持「一中各表」,用以維繫中華民國的架構,而想改以中華民族來作爲兩岸關係的主要支撐,這恐怕是浮沙建塔。而民進黨若不能經「一中各表」的路徑,用以鞏固中華民國的地位(可以反對九二共識四個字,但仍可操作一中各表),反欲以「誰跟你是中國人?」來完全否定兩岸「同文同種/同根同源」的淵源,這也必將是一路走到黑。

因此,化解兩岸僵局的根本,仍在雙方互以「一中各表」來共同維繫原真的中華民國。原真的中華民國,是源自「中國五千年傳統/辛亥革命」的中華民國;而不是「中國東亞化/臺灣南島化」的中華民國。在臺灣,必須能以「一中各表」支撐起原真中華民國,始有可能維持住「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意識。中共否定中華民國,或民進黨借殼臺獨,沒有了中華民國,也就沒有了中華民族。

其實,在胡錦濤主政及王毅擔任國臺辦主任的階段,中共的兩岸政策就是以「九二共識/求同存異」爲主軸。當年,中共說的「求同存異」,就是馬英九所說「一中各表」的同義詞。

胡錦濤與布希電話時表示,將以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與臺灣展開對話,這可視爲二○○八年中共因應馬英九上任的開局宣示。當時,王毅表示:「當然對於一箇中國的涵義,我們雙方認知會有不同,但我們可以求同存異,所以求同存異是九二共識的精髓所在。」(求同存異就是一中各表)。胡錦濤又說,「一箇中國符合兩岸現行規定」(一中兩憲,此即憲法說)。

至習近平就任,基本上仍延續前述路線。最重要的舉措,是宣佈國臺辦主任及陸委會主委以政府正式官銜互稱。由於國臺辦及陸委會是雙方憲法體制中代表全政府的對應窗口,這也就有了「治權互不否認」的意味。何況,國臺辦及陸委會既是憲法體制的政府機構,承認其治權地位,自然也會涉及主權的意涵。至於二○一五年的馬習會,連餐費都各自分攤,更是「一中各表」的表徵。

如果後來蔡英文邁上了馬習會搭的這座橋,「一中各表」的路徑就有發展下去的可能。

二○一六年,蔡英文上任,否定九二共識。次年新華社宣佈「一中各表」爲禁忌語,中共政策開始轉向。揆其用心,是想一方面用反對臺獨來封死臺獨,另一方面再以收回「一中各表」來封死民進黨可能運用中華民國的出口。至二○一九年元月二日習近平對臺談話,又將「中國統一/九二共識/一國兩制」混爲一談,再加上香港反送中事件,九二共識遂由「體現求同存異的九二共識」,異化爲「一國兩制的九二共識」,今日僵局遂告形成。

對中共來說,這是從想要得寸進尺,(又打臺獨,又封一中各表),落到今天的丟寸失尺(臺獨沒打成,又失一中各表)。

如今,由於內外約束,「地動山搖」已告失敗,換來「和平發展」的轉折。平白丟掉了「一中各表」的務實槓桿,改用「中華民族同表」其實是退而求其次。這應是中共刻骨銘心的教訓。如果兩岸不能地動山搖而要和平發展,中共應再回到胡錦濤及王毅搭檔的那個「求同存異/一中各表」的時代去看看。

至於即將上任的賴清德政府,在依據中華民國憲法的「一中各表」下,可以表達「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但不能說到「臺灣與中國互不相屬」及「誰跟你是中國人?」的地步。

民進黨的「務實臺獨/借殼上市」,是要將中華民國「去中國化/去中華民族化」。唯倘若不喜歡「中華民族」這個名詞,但九十七%的臺灣人皆是漢族卻是DNA,不是古代傳說,因此想從否定「同文同種/同根同源」來斬斷兩岸關係,必是剪不斷理還亂。若想以「臺獨新興民族論」來對抗十四億人的「中華民族論」,更是臺灣最脆弱與最危險的選擇。

臺灣不可能也不必否定兩岸的民族淵源,臺灣所堅持者是中華民國自由民主的政治體制與生活方式。臺灣應對十四億炎黃子孫說:中華民國的存在,正是要爲中華民族護持這筆自由民主的資產,這也是中華民國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重要最珍貴的參與、貢獻及祝福。因爲,如果最終沒有自由民主,中華民族不算復興,更不會偉大。

賴清德倘能如此認識「中華民族同表」,即知:愈「中華」,「民國」愈有力量。中華民國愈在中華民族的價值引領上發生燈塔效應,中華民國在兩岸間就愈有力量。反之,愈想切斷中華民族,中華民國就愈兇險。

馬習二會顯然已將兩岸問題的重心,由政治體制的歧異轉移到中華民族的認同上。若由柔軟面來看,中華民族一途是習近平遞出的橄欖枝,意謂「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但若從尖銳面來看,也可視爲習近平是在逼問賴清德「說清楚你們民進黨究竟是不是中國人?」這就成了暗藏兇機的哀的美敦書。

賴清德究竟要接橄欖枝或最後通牒,一念之間。

「中華民族同表」(兩岸同表同屬一個民族)是兩岸最底線,但這條底線必須要有「一中各表」(兩岸各表同屬一個國家)的政治支撐,因此應當珍惜馬習二會留住了「一中各表」。

兩岸新局應以「一中各表」來支撐「一華同表」,也用「一華同表」來支撐「一中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