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在臺灣》九份的冬日絮語,記憶從未模糊
燈光漸亮,這裡是迷人的夜九份。(作者提供)
「在無邊無際的太平洋上,你會慶幸有這麼一座島嶼,給你歡欣。」
交換的日子已經過去了將近十年,記憶中從未模糊的那座小島,還會時常展現在眼前。
或許曾經的那些時日真的改變了我什麼,但是記憶的座標有多清晰,前進的腳步就有多堅定。
#據說九份的冬天,是陰雨連綿的
交換生一行幾人選擇了12月北上,臺灣東華大學的L把臺北竹圍的家鑰匙留給我們,他去波蘭旅行。
在竹圍捷運站口,看見小朋友們唱詩,看見張燈結綵的街景,一切都是熱鬧的。
南開大學的博士選擇繼續留在繁華都會小住幾日,我獨去九份。
臺北車站的區間車穿梭於近途的城市之間,到瑞芳也只要45分鐘,座位不對號,隨到隨走。
瑞芳屬於新北市,轉車去九份很方便,山路蜿蜒中,海拔開始升高。
慢慢的,鱗次櫛比的古舊建築顯現在眼前。
而好運的是:一向多雨的山城竟然沒下雨。
#下了車,人人都直奔九份老街
基山街,無疑是小鎮最擁擠的一片區域,加之街道又窄又曲折,店舖林立其中,很難走快。好在周邊的人多數是臺灣人民,沒有催促、沒有推搡。
九份,是「小慢鎮」。
都說芋圓好吃,我更愛基山街的海燕窩,它是一種海里的珊瑚藻熬製出來的膠質,加上紅棗或鳳梨,或只加黑糖,味道香甜清爽。
基山街出來,人羣像蒸發了一樣分散到小巷子。
我漫無目的地走,上坡下坡,一個拐角,看見一間二手書店,用舊木板手寫「樂伯二手書店」,還畫了一個箭頭。
爬上小坡,看到高處一棟房子,一層緊緊咬合著絕壁,二樓牆上鋪滿了綠苔,跟大多數獨立民居一樣,庭院裡裝飾着小草小花,顯示着主人熱愛生活的小情調。
可這棟房子最「搞怪」的是:柵欄和大門只有半米高,分明一腳就能跨過去的,完全不具備防盜功能。
#九份的味道在於,依山而建的淘金者住宅區和那段歷史
《悲情城市》是不得不說的電影,情侶們忙着在那巨幅電影海報前擺姿勢拍照,看他們秀恩愛,簡直快要「悲從中來」。
眺望遠山上幾十排的墓地震撼人心,長眠着的是淘金者們。
據史料記載,光緒19年在九份地區發現砂金,原本只有9戶居民的小鎮,涌入了大量的淘金者。日治時代,臺灣人被作爲勞工使用,老的弱的沒有再回故土,後來埋在了山上,怎能不「悲情」。
在全臺第一家電影院──昇平戲院旁邊,攝影師們最喜歡的豎崎路出現了。
它呈現特殊的「豐」字型,一共300多個石階,次第而上,燈籠點綴其間,懷舊氣息濃厚。
- 茶館、咖啡店面向山外,居高臨下之感頓生;
- 陶笛店、有機護膚品店可以試玩、試用,哪怕遊客並不購買,店主的臉上都一直寫滿了「歡迎」;
- 狗狗們懶洋洋躺在路中間,只有你避它,它是不會避人的。
#天慢慢黑下來,終於還是迷失在九份的七拐八拐中
徹底找不到歸路,只好走進一戶人家,虛掩的門裡,一位阿姨戴着老花鏡在縫紉機前做着手工活,她看見我在門口張望,就招呼我進去。
「阿嬤您好,找不到路了,來問問路。」
她一聽我的口音,問道:「大陸來的?」
我點點頭。
「沒關係,我帶你走出去。但這之前,你休息幾分鐘,喝點熱水吧。」
暖意融融,她還給我灌滿了保溫杯,帶我走到了主路上,幫我攔到下山的車,纔回去。我揮別她,也揮別九份,前往基隆。
這就是臺灣,不慌不忙的臺灣,快慢節奏相調、人人相親相敬的臺灣。
你發出一個聲音,它傾聽你的需要。
#下山時,剛好看見滿山紅燈籠亮起
起風了,燈光搖晃中,錯落別緻的民居與它的影子對話,在訴說百年前的舊年華。
往日日落後的九份,有一種蒼涼感。但現在作爲景點的九份,竟有種淡水漁人碼頭夕陽西下的溫暖。
沿途的淺流裡的魚兒跳起又落下,長滿青苔的山靜得像幕,飛過的鳥兒像音符,上演着九份未來的劇目。(瑜鍇)
(本文來源:「柚子鋪聊臺灣」公衆號)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