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看臺灣-溫厚溫馨的臺灣
我們在電視上經常看到臺灣不斯文的一面:政治人物互相詆譭,動輒動粗,甚至在立法院也拳腳相向。可是兒子在臺灣看到的卻是一個溫情脈脈的社會。
臺灣民衆很厚道。那天,兒子和朋友去高雄,買了巴士加地鐵通票,刷卡進入地鐵站,才發現還有一種更加划算的地鐵加輪渡通票,正在後悔的時候,地鐵工作人員發現了這種情況,主動提出退換車票,並且告訴兒子:這幾天高雄所有的巴士全部免費,所以不必買巴士卡。
兒子感慨地說:我們是已經刷卡進站,他們卻不嫌麻煩,主動退回原來已經划走的乘車費。多麼人性化的服務!真希望國內服務業,也能這樣細緻入微地爲顧客着想。
一次在一個十字路口,兒子和朋友拿着地圖正在尋路,有一個三十多歲的女士主動走上前來指點,那種友好,那種發自內心的善意,都讓兒子和同伴感動。這是比經濟發展更珍貴的東西。居民重視生活的品質,真誠體貼待人,所以雖然經濟不好,臺灣依然有魅力。
臺灣民衆很勤勞。從士林夜市到市區餐館,從農家菜園到淡水的路邊攤:香雞排、手工麻糬、刨冰、海鮮燒烤、豆漿、木瓜牛奶、阿給、肉圓、面線、鳳梨酥、黑糖薑茶……各式各樣琳琅滿目,小吃天天吃,頓頓不一樣。
在臺灣無論購物還是去品嚐小吃,抑或去泡溫泉,都非常令人放心,基本不會有欺詐行爲,不知道這種誠實的社會風氣是怎樣形成的?這是兒子的又一大感慨。
社會溫情脈脈的背後除了文化原因,也有大環境的關係。例如說小吃爲什麼做得如此有誠意,我認爲臺灣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城市的間隙裡仍留下空間給小老百姓存活,哪怕是一個小店、一個小攤子,就可以讓一家子憑藉雙手的辛勤勞動來換得有尊嚴又自力更生的生活。這個謀生空間要有可預見性,讓勞動者掌握自主權,他們纔可能投資時間精力去研究烹調手藝,而不是隻求「短平快」的暴利回報。
2010倒計時,兒子正在臺北101世界第一高樓下看煙花,煙花燃放過程中突然停頓了,人們議論紛紛,這時廣播說煙花熱度太高,爲防止意外,要停幾分鐘降溫。於是人羣中便有人譏諷:大概是「祖國」來的「黑心」煙花吧。
兒子說臺灣民衆非常「哈日」,因爲「日本製造」在臺灣是一個品牌。我想,什麼時候大陸能夠達到日本的服務水平(社會環境,軟環境),到那時不用我們苦思冥想費盡心機,臺灣就會自動統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