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的端午節,到底費了多少足療店大媽

每逢假期,便要掀起一輪關於“如何好好休息”的討論。

在“調休成特色、雙休未必有”的當下,人們又該如何在時間的縫隙中療愈自己?

“假期,還不夠養工傷的”

假日的快樂,被調休毀掉一半。

剩下的一半,又在“怎麼比上班還累啊”的感嘆中消散。

“假期綜合累”現象越來越普遍。而在端午假期大部分地區仍人擠人時,有一波年輕人想開了、放手了。不再沉迷與假日的虐戀,而是把休息玩出了花樣。

圖源:網絡

他們拋棄早咖晚酒的生活模式,熱衷起了早八晚趴——

上班湊夠八小時,晚上找個地方趴着。

主要原則是應躺盡躺,躺在草坪上午休,躺在咖啡店辦公,躺在酒吧裡小酌,躺在電影院放空。

圖源:

他們致力於開拓每一處空間。但最適合打工人的心靈港灣、精神診室,莫過於——按摩院、推拿館、足療房。

圖源:bilibili@濾鏡粉碎機

數據顯示,五一假期期間,長沙足療按摩線上交易額遙遙領先,消費者中95後佔比過半。

更多按摩、足療店乘上這股東風,走上年輕化、全能化的路數——觀影、美食、奶茶一條龍,成爲澡堂子之後新晉的打工人天堂。

圖源:@陽咩咩.

不同品類的按摩場所,還能滿足不同愛好者的需求。

冒險者適合泰式馬殺雞,一邊放鬆一邊學習功夫。

圖源:@QQ莓莓醬

無眠人則熱衷精油spa、頭皮按摩,靠着催眠的功力美夢一刻。

有人痛到爽,有人睡得香。

最重要的是,在這裡可以心安理得做鹹魚,不用動腦思考,只需偶爾翻身。

最最資深的養生人,還有自己的小衆避難所:按摩醫院。在那裡,掛號、排隊、按摩、開藥......一套流程下來,醫保報銷花不到50元。

北京西城區按摩醫院常年人滿爲患,大多是年輕面孔。

圖源:@尚煩煩

坐班累僵的腰、手機玩直的脖子、嘎吱作響的膝蓋......人類零件在醫生的手中煥然回春,果然最頂的還是中式。

當然在“躺平”一族看來,休息日也不只一種玩法。

有人躺在家中,足不出戶,絕不浪費房租。

圖源:@上海罵姐

有人則假裝旅遊,找個酒店住住。

他們在酒店裡看電視、吹冷氣,但絕不出門。淡淡地享受一人時光,回血效果超羣。

畢竟,只要能換個區域點外賣就可以看作是佛系旅遊。

圖源:@Jenny

無論躺在何處,對於這羣年輕人來說,假日都是治癒身心的時間,祛除班味、揮散累醜、四肢復建、頭腦檢修。

適當休息,爲了更好地出發。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這麼看待假日。

在“躺平派”趁着週末犒勞被班味摧殘不已的身體時,另一波年輕人卻已經開始劍走偏鋒,選擇以毒攻毒。

“不能玩到死,就往死裡玩”

如果說躺平的年輕人,具有平靜的瘋感。

那麼另一波人則瘋得很外化。

在療愈系之外,還有一種“報復系”休息者。

他們假期過得比上班還累,因爲要把“自己失去的全部奪回來”。

有的累,源於對肉體的“摧殘”。

比如,平時通勤走不了一點路,但假期卻用幾小時的車程直達荒郊野嶺,手腳並用、徒步冒險、灰頭土臉。

圖源:

比如,以爲射擊能夠發泄所有對“甲方”的不滿,但直到肌無力的肩膀舉起兒童弓才發現,連泄憤都有體能門檻。

女團成員射箭

比如,在巖館吊掛、攀登,一邊恐高一邊爬,一邊怕死一邊飛。

比如,錯峰特種兵旅遊,只用週末兩天玩回本——畢竟假是請不了一點。

搏擊、槳板、陸衝、打水飄、舞蹈......流行風向不斷變換,但永遠都有9.9試課的新人。

圖源:《乘風2024》

這羣四體不勤的年輕人,比公司還壓榨自己、比教練還下手狠辣,和世界玩sm,放肆折騰、儘早完蛋。

他們累到全身肌肉痠痛,爭做時間管理大師,讓上班變成“饒自己一命”的安全詞,還倔強地喊:“我非要讓身體看看,誰纔是真正的主人!”

東亞打工人,連反抗都是“同歸於盡”式的。

身體被蹂躪,精神也不能放過。

好不容易捱到的休息日,他們用來玩拼圖——1000塊起拼,拼到頭暈眼花、眼冒金星。

做手工diy,夏天編蒲扇、冬天羊毛氈、春天捏粘土、秋天做香薰......提早開始預防老年癡呆。

圖源:@KarenLeung@一盎司雨

有人學習癮大爆發,假期癡迷考證。

有人將時間用來看電影,寧願在影院呼呼大睡。

有人熱衷劇本殺等桌遊,在玩一種開會play。

圖源:《脫口秀大會》

有人在假日一早就定鬧鐘,只爲了早醒看網絡小說。

工作不一定上心,但假期一定雞血。

如博主@是美天啊 所說:不是週末休息爲了好好上班。而是週末狠狠玩,上班來休息。

圖源:抖音@是美天啊

總之,核心要義就是:48小時要被掰成幾瓣用。

甚至,網上一度流行過一種“週末延長法”——

圖源:新浪微博

據說,週三洗衣、週四清掃,在工作日把房屋打掃乾淨。週五聚會、做自己喜歡的事,目的是從工作狀態中抽離出來。然後再享受可自由支配的週末,在體感上擁有更長時間。

發現了嗎?

這羣年輕人連休息都像上班一樣嚴陣以待了。

他們打響一場場睡眠保衛戰、假日保衛戰、情緒保衛戰......

在日常各種消耗中,努力建立生活的秩序,試圖消除班味,橫掃“屍體”、做回人類。

圖源:豆瓣

他們有自己定下的假日KPI,要爭分奪秒、活得精彩。

硬生生把雙休變成了,上四休三。

休息與快樂,並不可恥

精力管理已成爲近幾年的頂流話題。

週末延長法火遍全網,科學休息術被不斷科普,養生成了顯學。

朋友之間的祝福,變成了,“腰椎大吉,頸椎如意”。新中式奶茶、中藥茶飲代替了普通的果茶、乳茶。下班後泡腳、拔罐成爲新興社交方式。

圖源:新浪微博

高能量、好氣血關鍵詞,成爲網絡博主流量密碼。

而在,金錢換來休息、樂子蓋掉疲憊兩種方法之外,很多人也絞盡腦汁,挖掘起了起了免費的快樂。

2022年,走地雞組織開啓“不花錢過100個週末”的實踐。

換衣、換物、創造、共享......公共空間與服務開始被廣爲討論。

圖源:一席

2023年City walk火遍全網.

探索周邊、擁抱附近,用雙腿感知距離成了最流行的生活方式。

到了今年,朋友圈紛紛刷起,“公園20分鐘效應是真的”的感嘆——

“公園20分鐘效應”源於《心理學前沿》刊登的一篇美國密歇根大學的研究,實驗指出,與自然接觸20-30分鐘,哪怕什麼也不做,也可以減輕壓力。

菜市場20分鐘,超市20分鐘,家務20分鐘......引發連鎖反應。

逃離有天花板的地方,觀草木、擁抱樹,也成爲了熱門的能量療愈法。

圖源:@隔花人

而無論使勁躺還是拼命玩、療愈還是發瘋,各種層出不窮的休息法,都是這一代人時間匱乏、身體疲憊的外化體現。

當代年輕人的累,是隱性的。

他們腦細胞的死亡是顯著的。

工作被hr不斷盯梢,工資永遠跑不過通貨膨脹,混雜着坐班打卡的要求、kpi績效的壓力、無效的加班的懊惱、被甲方退回一萬次方案的怨氣。

班味很濃,偷感很重。

他們的休息,是偶有恥感的。

圖源:新浪微博

這一代人,從小接受到的苦難教育都在表彰着:

“累,纔是對的。”

上學時不敢請假,工作後不敢生病,裸辭彷彿犯了天條,就業空白期似乎成了“人生的污點”。

休息是不上進的表現,也是道德上的瑕疵。

於是,連假日也不敢讓自己太過安逸,畢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人生被異化成了追逐賽,似乎只有忙碌才能帶來安全,只有競爭才能獲得認可。

圖源:@杜素娟聊文學

但,這屆年輕人真的累了。

他們無法沿襲這一套敘事生活。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指出:

“工人在勞動中耗費的力量越多,他親手創造出來反對自身的、異己的對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強大,他自身、他的內部世界就越貧乏,歸他所有的東西就越少。”

當20分鐘成爲一種實踐,假日被拆分成無數gap hour,只能說明在生產力大幅提高、生命時間延長的世界中,人們在爲自己而活的時間上仍顯得吝嗇。

《時間貧困》

於是他們開始用“班味”解構工傷,享受休息的片刻,進行微小的抵抗——

對假日的規劃,便是重新獲得生活掌控感的方式,反直覺的回血秘籍,以便構成對於“自己是誰”的感知。

在日常中建立座標,在大自然中鼓振、復原。

畢竟,我們生活在一個美麗的星球,一座廣袤的國度。

勞動、變現、創造、改變之外,人之爲人最原初的根系,仍提醒着我們去與自然連結,去與自己的身體相處。

永恆的自然,能告知人類:活着不需創造什麼,你本就有好好生活的理由。

無論躺還是卷,都不必再因此羞恥。

當然,某種程度上來說,那些生活方式也是奢侈的。

但好在,我們還可以把握這二十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