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毀式教育「爲你好」? 家暴受害者:父母期待就是傷害
▲家暴跟體罰,到底要怎麼分辨?(圖/記者徐文彬攝,示意圖非當事人)
近日,藝人宥勝在個人粉專內,分享他對孩子不收玩具的摧毀式教育心法,可能是篇幅有限、沒講清楚,網友只讀到他撕毀認知字卡,讓女兒淚潸潸地向被丟棄的玩具道歉,因而擔心如此激烈的處罰方式,會對孩子留下陰影,於是紛紛發聲建言。
焦糖綠玫瑰是個曾長期受到家庭暴力壟罩的孩子,現在已經有孩子的我,會因此不贊同體罰嗎?不會。因爲我明白,雖然都是以暴力制服於人,但「家暴」與「體罰」的心態跟影響,是完全不一樣的!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用紀律養成自律」,相較於潛移默化,極端懲罰當然是快速得多,但暴力的速效也帶來許多未知的負面影響,像是日後人格的懦弱、自卑、情緒化等等,所以,當要使用極端手段來制止孩子的作爲時,務必是該事件造成危險或侵害他人舉動,纔可進行。
這邊說的處罰是正當體罰,或是較爲嚴格的嚇阻方式,而不是罰站、罰寫、罰勞動的輕度懲罰。以下,我們分幾點來分析:
1、不因情緒處罰孩子
家暴與體罰的不同,可以用「是不是以發泄自身情緒」爲出發點來判斷。例如投資失利、工作不順、心情煩躁,或孩子達不到自己的要求,而以言語威脅、肢體暴力等極端方式阻嚇,這就是「家庭暴力」。
不管是體罰還是毀滅式教育,都應該評估自己是否在氣頭上,當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所以當怒火一來,最穩當的方法就是跟孩子保持距離,自己靜一靜再來處理。
如果冷靜過後,還是決定這樣做,那就可能是已經跟孩子約定好要處罰,或是有人身安全危險,此舉「不得不爲」了,理性的處罰不但有效,而且是一種正當體罰。
像是孩子愛玩,過馬路不專心,在樓梯上故意推擠旁人,或是跑到廚房玩刀、玩瓦斯爐,這種「不能發生第二次」的事情,若家長不嚴厲教訓,就淪於放任了!
▲2歲女兒不收玩具,宥勝當面撕碎。(圖/翻攝自宥勝臉書)
2、不因父母的自我期待處罰孩子
拿最近的例子來說,有個媽媽在抱怨自己的小孩太矮,不肯配合喝轉骨中藥,也不願意讓人按穴道刺激生長,「好說歹說都做了,再下去就是動棍子啦!」此話一出,雖然還是有少數父母贊同「他現在恨你,長大後會感激你,太矮實在不好看!」但大部分的媽媽都出聲提醒:「親子關係纔是最重要的!」
是的,親子關係穩健了,孩子的人生觀自然比較健康,何必爲了外表打孩子?長不高就長不高,成就跟身高是沒有關聯的!準備退休的日本天后安室奈美惠,官方身高158公分,享譽國際的美國天后女神卡卡,更只有154公分,他們的氣場與地位,有因爲身高受到影響嗎?
3、不因成績打孩子
雖然每個孩子的資質與個性不同,但相信我,孩子考壞了,用打的或許有效,可那是因爲他怕你打他,而不是真的對這門功課開竅,這樣只會讓他們對這些科目更反感,等他哪天出了校園,反而對相關的應用避之唯恐不及。
學習上,去看孩子擅長的,鼓勵他們發展興趣,別一直放大那些缺點,條條大路通羅馬,放牛班的孩子通常比資優班會賺錢(笑)
剛剛提到,如果是關乎品行、道德或人身安全,像是偷竊、推人、玩危險物品,爲了避免發生憾事,就應該用嚴厲的方式(如適度體罰),讓孩子知道是不對的,絕對「不能有下一次!」
5、讓孩子明確知道「爲何被處罰」
處罰的作用,是希望孩子不再犯同樣的錯,而不是發泄施行者的憤怒,或是用暴力讓孩子在搞不清楚來龍去脈的狀況下屈服。
「處罰之前,先講道理,處罰之後,再向他分析爲什麼要這樣做!」通常,對於孩子非急迫性的不守規矩,我會警告2次,並告知他處罰方式,若仍不聽勸、發生第3次,我就會信守承諾施行處罰!
當孩子淚眼婆娑時,通常聽不清楚大人講什麼,等他平靜下來,請一定要好好告訴孩子,爲什麼大人一定要處罰?
拿常見的摔玩具來說,我處罰完,會抱着孩子把事情經過,慢慢重新敘述一次,「你這樣摔玩具,玩具會不會壞掉?媽媽幫你買的玩具,是不是應該好好珍惜?壞掉沒人修,就要丟掉,好浪費喔!況且萬一砸到別人,讓人家受傷怎麼辦?」
通常,孩子會藉由這段過程,認知到自己的錯誤爲何,「去了解父母責罰的來由」是非常重要的事,雖然他們很小,但知道衝突源自何處,會緩解孩子的心理陰影。更別忘了,說明完要記得抱抱孩子,跟他說「是因爲做錯事處罰你,不是不愛你,記得下次不要再這樣!」
當然啦,每個家庭都有其獨特的教養方式,別人怎麼教,只要不是危害人身安全,我們實在無法插手,但「使孩子從錯誤中學習」是處罰的圭臬,別讓他們覺得莫名其妙被打罵,造成心中傷痕及陰影,這是每位家長的共業,必須與孩子共同學習與探索。
★ 我是不婚媽媽「焦糖綠玫瑰」,唱片線記者出身,現職專欄作家。從小在傳統菁英教育之下成長,心思細膩敏感的我,如何邊工作、邊教養那精力旺盛的牡羊女兒DAHLIA呢?期待與您分享我的堅持:「焦糖綠玫瑰caramelgreen」粉絲團、「焦糖綠。玫瑰caramelgreen」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