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文旅融合,豐富市場供給,優化旅遊服務 推動旅遊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
(原標題:促進文旅融合,豐富市場供給,優化旅遊服務 推動旅遊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
旅遊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吃、住、行、遊、購、娛等多個產業,對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有重要的綜合帶動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密不可分,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讓人們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
近年來,我國旅遊業駛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從輕點手機訂機票、訂酒店,到刷臉入園參觀,自助語音講解……各地區各部門積極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推進旅遊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創造更加豐富的優質供給。旅遊市場日新月異的變化,匯聚成我國旅遊業發展壯大、轉型升級的壯美圖景。
文化和旅遊部發布的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旅遊及相關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保持增長態勢,旅遊業對國民經濟的綜合貢獻超過10%。今年以來,旅遊業呈現加快恢復、提質增速的良好態勢,成爲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亮點。從春節假期到清明假期再到“五一”假期,文旅市場持續升溫。
旅遊產業對國民經濟的綜合貢獻持續加大
“鉢子宴”“擂茶百碟宴”“嗦粉趣味賽”……在湖南常德河街景區,遊客排隊品嚐當地美食,感受“舌尖上的文化”。“五一”假期,常德接待遊客164.83萬人次,同比增長62.19%;實現營業收入14.57億元,同比增長42.01%。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旅遊是綜合性產業,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隨着旅遊逐步成爲越來越多百姓的日常消費,人們更加追求個性化、多樣化、有文化味的旅遊產品和便捷周到的旅遊服務。各地區各部門注重發揮旅遊業的綜合功能,不斷完善現代旅遊業體系,推動旅遊業規模持續擴大、質量不斷提升、綜合效益日益增強。旅遊業供需兩旺、欣欣向榮,成爲各地增長速度快、市場潛力大、發展前景好的新興產業。
旅遊消費對擴大內需的作用日益凸顯。旅遊消費是最終消費、多層次多樣化消費和可持續消費。有測算顯示,旅遊業每收入1元帶動相關產業收入4.3元。隨着旅遊消費需求不斷釋放、持續升級,旅遊消費在居民消費支出中的佔比持續增加,旅遊已成爲促進消費、擴大內需的重要領域。
旅遊投資成爲社會投資的熱點領域。文化旅遊、生態旅遊、體育旅遊、冰雪旅遊……旅遊新業態蓬勃發展。文化和旅遊部數據顯示,2013年以來,我國新增A級景區8000多家,年均增長9.4%。旅遊業成爲拉動項目投資的重要領域。
旅遊產業爲城鄉發展注入新動力。看就業,旅遊業具有就業容量大、覆蓋範圍廣的優勢,適合不同羣體就業創業。旅遊景區就業發揮乘數效應,全國A級旅遊景區直接就業人數160多萬人,帶動綜合就業超過1000萬人。
到鄉村親近自然、體驗民宿、品嚐美食,成爲許多消費者的出遊之選。在不少地方,鄉村旅遊成爲帶動農民就業增收的惠民工程,特別是通過“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探索實踐,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鄉村旅遊發展模式。
旅遊業成爲傳承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
薄霧繚繞,雲南紅河哈尼梯田風景如畫,水田、綠樹、紅土交相輝映,吸引着八方來客;夜幕降臨,山東濟寧“運河記憶”歷史文化街區遊客涌動,各種手工藝店鋪鱗次櫛比,熱氣騰騰的美食香味撲鼻,人們紛紛駐足欣賞、品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旅遊成爲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把自然風光和人文風情轉化爲旅遊業的持久魅力”。
各地區各部門堅持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根鑄魂,加快推動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精心打造出更多體現文化內涵、人文精神的特色文化和旅遊產品。人們在旅遊的過程中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在安徽黃山西遞夜遊智慧旅遊沉浸式體驗新空間,全息舞蹈秀、農耕互動體驗、數字鞦韆水簾、波光噴泉等互動體驗新場景亮相,通過科技賦能、文旅深度融合,景區爲遊客提供多元遊玩體驗。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等部門推出首批42個全國智慧旅遊沉浸式體驗新空間,成爲旅遊消費新熱點。據初步統計,“五一”假期,全國智慧旅遊沉浸式體驗新空間消費較去年同期增長均超120%以上,總額超過2.2億元,消費人次超430萬。
傳統文化類景區數量持續增多。文化和旅遊部推動旅遊景區活化利用文化資源、豐富文化的創新展示和當代表達,傳統文化類景區由2012年的2064個增加到2023年的4000餘個,年均增長8%。浙江良渚遺址、四川三星堆遺址等景區,成爲中華文明溯源的重要參觀點;長城、長征、大運河、黃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成爲中華文化重要標識和傳承體現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文化長廊。旅遊展示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成爲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
北京大興機場、港珠澳大橋、中國天眼……一批代表性的工程,讓旅遊成爲展示新時代建設成就的重要窗口。165家國家級旅遊休閒街區、142個國家工業旅遊示範基地,人們在旅途中感受城市現代美、工業美、科技美,豐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播陣地。
中共一大紀念館、西柏坡紀念館、福建古田旅遊區……每逢假期,紅色旅遊景區都會迎來接待高峰,遊客重溫紅色記憶、參訪革命遺址、聆聽紅色故事,感受家國情懷。
旅遊業在加強對外交流合作和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協調推動實施入境旅遊便利化措施、積極與30餘個國家互辦旅遊年活動、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與中國旅遊交流合作活躍度明顯上升……旅遊成爲加強對外合作、促進對外開放的重要行業。今年以來,我國出入境旅遊加快恢復,在中外遊客的“雙向奔赴”中,中國文化和中國旅遊進一步走向世界。
充分發揮旅遊爲民富民利民樂民的積極作用
走進海南海口騎樓老街等地標性建築羣,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摩肩接踵。一場場舞蹈、非遺文化、國潮漢服等巡遊活動接連舉辦,向遊客展示傳統文化的魅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旅遊是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交流互鑑的重要渠道,是發展經濟、增加就業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產業。”
各地區各部門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繁榮發展大衆旅遊,通過更加普及、更加普惠、更加便利的旅遊,充分發揮旅遊爲民富民利民樂民的積極作用,不斷增強人民羣衆的獲得感、幸福感。
旅遊普及程度不斷提高——隨着市場不斷髮展和消費持續升級,旅遊成爲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和成長方式。文化和旅遊部數據顯示,2023年國內出遊人次48.91億,同比增加23.61億、增幅93.3%。今年以來,城鄉居民出遊意願持續增強,旅遊消費潛力不斷釋放,旅遊選擇更加個性化和多元化。
旅遊普惠水平有效提升——“五一”假期,各地區各部門舉辦豐富的旅遊惠民樂民活動,讓旅遊發展成果惠及不同年齡、不同地區的廣大羣衆。免費或者優惠開放的景區越來越多。全國超過90%的博物館免費向社會公衆開放,約7000家A級旅遊景區實現首道門票免費。2013年全國A級旅遊景區平均門票價格爲31元,2022年降至23元。
旅遊便民能力持續優化——手機APP位置標註15.3萬座旅遊廁所,遊客“找廁難”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推動景區建設母嬰室、家庭衛生間等無障礙旅遊設施,推動解決老年人旅遊數字設施運用困難,爲特殊人羣提供便利遊覽服務;發展智慧旅遊,預訂住宿、機票等服務更加便利,“說走就走的旅行”走進更多百姓的生活。
旅遊服務質量穩步改善——各地區各部門加強旅遊領域法治建設、深化旅遊領域改革,努力提升市場培育和監管水平,推進旅遊市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旅遊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初步形成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旅遊法》爲基礎,以法規、規章和司法解釋爲支撐的旅遊法律法規體系。綜合執法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省市縣三級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隊伍整合基本到位,強化人民羣衆的旅遊權益保障。旅遊市場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推進監督業務全量覆蓋、監管信息全程跟蹤、監管手段動態調整的智慧旅遊監管體系。提倡文明旅遊,在不少景區,文明旅遊成爲一道亮麗風景線。
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遊更廣範圍、更高水平深度融合,打造更多人們喜聞樂見的新場景、新業態、新模式,實現旅遊更高水平供需動態平衡,推動旅遊高質量發展邁上新臺階,更好發揮旅遊在助力經濟社會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