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正年》看歌仔戲!臺灣演員分享坤生旦角的轉換與挑戰
歌仔戲舞臺上多由女性演出男角,圖爲明華園《散戲》。(明華園提供/李怡芸臺北傳真)
韓劇《正年》以韓國1950年代時轟動的「女性國劇」爲背景,描述了演員爲演好國劇的努力付出,也呈現當時正成形的「粉絲文化」。隨着影集熱播和即將上檔完結篇,很多不看傳統戲曲的觀衆也被圈粉,認爲韓國的文化輸出十分成功。
臺灣的歌仔戲團生態亦多是女性扮演男性角色,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歌仔戲學系老師林芳儀,以生行入行,近年亦時而演出旦角,在坤生與旦角間轉換,她表示演小生,轉音沒那麼多,聲音也要更厚實,演旦角則轉音多,修飾音、花腔較多,但基本上每個演員會依自身特色發展自己行腔轉韻的風格,不論演生或旦,基本功都是要儘可能開發共鳴點的廣度。
最初習的是生角,林芳儀表示由女生來飾演男性,在選角時基本上會考量身高、五官立體度與聲線,而以歌仔戲來說,確實有與韓劇《正年》相近的生態,如戲碼主要圍繞生角,旦角多半是搭配、輔助角色。從過去的前輩演員如楊麗花、唐美雲、孫翠鳳、小咪等,也都能看出粉絲數十年如一日,如同家人般的追隨情誼。
「過去的外臺戲,粉絲熱情打賞,甚至是在臺口布幕上直接貼紅包或千元鈔」亦有粉絲直衝後臺打賞鑽石、黃金等行徑。「在民風保守的年代,婦女外出看戲,臺上的演員也是清一色女性,可以說是最安全無顧忌的情感出口」因此臺上的坤生儼然女粉絲心中的「完美男子」。
林芳儀指出,歌仔戲是不斷吸納各種戲曲和多元文化的劇種,近年參演的《孟婆客棧》更彷彿是臺版的《德魯納酒店》,在劇情、服裝、音樂上都在求新求變,作爲演員,則不論演生角或旦角,除了掌握最基本的聲音與肢體語言,更重要的是掌握人物和角色情感,才能帶觀衆「入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