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虛擬現實”到“元宇宙”
以下文章來源於中國科技術語 ,作者魏星
2021年,“元宇宙”概念大熱。“元宇宙”第一股在美國上市;中國社交巨頭收購了世界排名前三的虛擬現實頭戴設備廠商;美國某著名社交網絡平臺更名爲“Meta”;科技、資本、文化各領域紛紛發力佈局“元宇宙”······2021年被衆多媒體稱爲“元宇宙”元年。科技創新加上行業泡沫,使“元宇宙”成爲火爆媒體的熱詞。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增強現實(augment reality,AR)、區塊鏈(blockchain)、腦機接口(brain-machine interface,BMI)、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等和“元宇宙”概念相關的術語也備受關注。
“元宇宙”百度資訊指數(2021年6月1日—11月31日)
“虛擬現實”百度資訊指數(2021年6月1日—11月31日)
“元宇宙”英文爲“Metaverse”(漢譯本爲“超元域”),出自1992 年Neal Stephenson(尼爾·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說《Snow Crash》(《雪崩》)。小說中的人類通過“Avatar”(數字虛擬化身),在一個虛擬世界中與虛擬人共同生活,作者稱這個空間爲“Metaverse”。“Metaverse”中的“Meta”詞綴源於希臘文,本義是“在······之後”,具有“超越”或“昇華”等引申含義,“verse”取自“universe”(宇宙)。“Metaverse”意爲“超越了現有宇宙的宇宙”,是用現代技術打造的平行於現實世界的一個虛擬空間。
《雪崩》中描述到“戴上耳機與目鏡,找到連接終端,就能夠以虛擬分身的方式進入由計算機模擬、與真實世界平行的虛擬空間”[1]。如今的元宇宙概念更像是這一經典概念的重生,是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區塊鏈、雲計算以及數字孿生等新技術下的概念具化[2]。
元宇宙在概念設計上是虛擬與現實的全面交織。在元宇宙世界中,虛擬與現實的區分將失去意義,現實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在元宇宙社會中找到映照,而元宇宙中的虛擬事物同樣可以產生現實影響,元宇宙將以虛實融合的方式深度融入、改變現有社會的架構與運作。元宇宙不會以虛擬經濟取代實體經濟,相反其以實體經濟爲物質基礎,並從虛擬維度賦予實體經濟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二者相互平行,元宇宙成爲與現實世界平行存在的“真實世界”。元宇宙無法替代現實生活,但可以成爲人類生存的第二空間,併爲人提供另一維度下的全新生活,催生出帶有第二身份、二軌社會關係、理想化生活方式等新的社會維度[3]。
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融合進程仍在進行之中,未來可能有兩個主要方向:其中一種是以物聯網爲主,將物聯網設備全面嵌入到現實世界。該方向需要對現實世界進行整體的數字化改造,耗資巨大且成型週期很長。另一種是以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技術、腦機接口等爲主,仍然以用戶爲中心,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對人進行新一輪賦能,增強人通過數字化平臺感知世界、鏈接世界的能力。元宇宙屬於後一種方向。元宇宙將促使現實社會生態與虛擬社會生態高度耦合,以較低成本實現兩個時空的融合[3]。
“元宇宙”的概念迄今還沒有清晰準確的定義,但在通常研究中,一般形成了這樣的共識:“元宇宙”是整合多種新技術而產生的新型虛實融合的互聯網應用和社會形態。它基於擴展現實技術提供沉浸式體驗,基於數字孿生和3D渲染技術生成虛實場景,基於雲計算、人工智能和高速網絡搭建基礎軟件硬件服務,基於區塊鏈技術搭建經濟體系,將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在經濟系統、社交系統、身份系統上密切融合。同時,允許每個用戶進行內容生產和編輯,具備完整的自我驅動和迭代能力[4]。
目前,“元宇宙”概念產品主要集中於網絡遊戲、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社交等領域。但“元宇宙”未來的應用場景並不僅限於此,構想中的“元宇宙”中,各種產業、各類機構都將有自己的虛擬化身。“元宇宙”更像是一個新的、進階版的互聯網,它有望改變人們工作、訪問社交媒體乃至上網的方式。這意味着儘管許多人完全忽視了虛擬現實技術,但卻不太可能無視元宇宙。
“元宇宙”同“虛擬現實”看起來有些相像,“元宇宙”融合了“虛擬現實”,但不只是“虛擬現實”。20世紀90年代virtual reality(虛擬現實)技術興起之時,它的中文譯名問題也得到科技工作者的關注。當時virtual reality的中文名有虛擬現實、虛擬實境、虛擬境象、虛擬實在、靈境、臨境、擬真、擬實、擬境([虛]擬[實]境)、虛實、幻真、幻境、虛境、虛真實、虛現實、猶真現實等十多種。
《科技術語研究》(現名《中國科技術語》)期刊在1998年第1期上特別闢專欄討論virtual reality的中譯名,錢學森院士、汪成爲院士、胡啓恆院士、何祚庥院士等十餘位學者參與了討論。其中錢學森院士提出:“‘virtual reality’是指用科學技術手段向接受的人輸送視覺的、聽覺的、觸覺的以至嗅覺的信息,使接受者感到如親身臨境。這裡要特別指出:這臨境感不是真地親臨其境,而是感受而已,所以是虛的。這是矛盾。而我們傳統文化正好有一個表達這種情況的詞:‘靈境’,這比‘臨境’好,因爲這個境是虛的,不是實的。”雖然“靈境”一詞最後並未被採用,但錢老對我國科技名詞中文命名的關注可從他的諸多論及此問題的書信中有所瞭解。《錢學森院士的術語規範情結——〈錢學森書信〉〈錢學森書信補編〉讀後》(《中國科技術語》2018年第4期,作者王琪)和《從錢學森對VR的譯名看科技譯名的“中國味”》(《中國科技翻譯》2020年第1期,作者張暉)兩文中有對此問題的詳細闡述。
錢學森院士
“虛擬現實”最後從十多個中文名中脫穎而出,成爲virtual reality的規範中文名,並在之後的30年間得到廣泛的應用。“元宇宙”這一人氣爆棚的熱詞承載着內涵豐富但尚不明晰的概念,它能否經得住歲月的大浪淘沙成爲穩定、概念明確的術語,仍需要時間的檢驗。
“元宇宙”並不一定是值得倡導的未來科技發展方向,就如知乎上一位網友(程墨Morgan)所說:“對於物理世界的探索和接觸,是最真實的宇宙。而元宇宙是人造的,不管多麼精彩,都只是現實物理世界的虛擬投影。”“元宇宙”何時能被真正搭建以及能達到的程度,取決於人類在現實世界的科技水平。人類需要在真實世界中去不斷探索宇宙和生命的奧秘。而隨着各領域科技的突破性進展,作爲全新體驗的下一代互聯網“元宇宙”終將進入人們的生產、生活當中。
目前,區塊鏈、物聯網、網絡及運算、人工智能、電子遊戲技術、交互技術等支撐“元宇宙”的技術雖有長足發展,但距離搭建起理想中的“元宇宙”世界還很遠。我們何時能觸達元宇宙的世界,短期內不會有答案,在產業層面、技術層面、法律層面、道德倫理層面,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5]。
儘管元宇宙還處於雛形階段,但其已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元宇宙作爲虛擬現實的高階產物,集虛擬現實、增強現實、融合現實、5G、雲計算、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新興信息技術於一體,將成爲下一代互聯網的最新形態,屆時人類社會將進入一個嶄新的網絡時代。
科技不斷推進人類發展、進步。正是人類無止境的想象力和創世衝動,加上智慧與努力,讓曾經的幻想一個個變爲現實。試想,30年前,手機還是稀罕物品之時,人們可曾料到科幻小說中的視頻通話、遠程遙控家電等神操作,在短短的幾十年後成爲很普通的事情?而20年前,當人們還沉浸在互聯網剛剛興起的欣喜之中時,又是否會知道曾經只在科幻小說中才有的無人駕駛汽車,能這麼快就真的出現?或許,在不經意的某一天,虛擬與現實無縫鏈接、深度融合,超越現實世界的“元宇宙”就悄然成爲人類新的生活方式。
參考文獻
[1]王晨光.從元宇宙看未來生態之變[N].中國石化報,2021-09-26(004).
[2]劉革平,王星,高楠. 從虛擬現實到元宇宙:在線教育的新方向[J].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1,33(6)12-22.
[3]李崢,李默,張嵐舒,等.元宇宙︱創世紀:技術基礎與驅動因素[EB/OL].(2021-11-08)[2021-12-02].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280366.
[4]戴斌,熊雄,孫浩.揭開“元宇宙”面紗[N]. 解放軍報,2021-11-26(011).
[5]劉豔.元宇宙是風口也是虎口[N]. 科技日報,2021-11-30(003).
作者 | 魏星(《中國科技術語》編輯部)
編校 | 魏亮,韓美玲
排版丨郭劍
關注VX公衆號“語言服務行業”與“翻譯技術教育與研究“,瞭解更多語言服務行業與翻譯技術相關的資訊和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