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殲擊機的發展看中國崛起

(圖/中新社)

中國空軍殲擊機,超出世界各國想像,有目共睹,其崛起的原因是:1.中國深刻的瞭解自身的需要。2.善用了歷史的機遇,排除各種挑戰和封鎖。3.透過長期規劃,有機的結合科研、設計單位,各種生產企業,全力協作,一步一腳印的踏實前進。然而,這些歸根究柢所反映的是中國人的民族特質。

這包括了各個時代的國家領導人,從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江澤民、朱鎔基、胡錦濤到習近平,都清晰的認識到中國的關鍵產業必須立足於建立自己獨立的體系,不能長期依靠購買、或租借外國產品。而具體負責採購的軍方負責人,如劉華清、林虎等等也能夠清晰的認識到自己需要什麼,而非受限於供應國的主觀願望。更重要的是能夠有效的調動各種有利因素、鍥而不捨的達到目標。

中國的國防工業體系,在早期周恩來、聶榮臻、張愛萍等負責官員及錢學森等科學家的領導下建立了優良傳統,發展出科學嚴謹的精神,不僅能迅速的吸收外來的技術,透過「逆向技術」探討外方企圖封鎖的「精髓」,吃透後加以改進,融合成更好的新技術。這種本領是獨步全球的。

高新戰機的有效率生產需要整合衆多的研究單位和生產企業,而中國政治制度的優越性,就是能集中力量辦大事。這不完全是共產黨的功勞,而是深深植根於中國民族的基因。中國從先秦以來,文明的一大特點就是能夠組織羣衆從事大規模的建設活動,不論是武器的大規模製造、或長城和運河的建設...。

二戰後的世界歷史的主軸就是美國、蘇聯(後來的俄羅斯)及中國的三角關係,而直到近5年,中國一直是三角關係中最弱勢的一方。韓戰以後到1962年,是蘇聯和中國共同對抗美國的蜜月期。在這段時間內,蘇聯幫助中國建立了初步的完整工業體系。後來中蘇因意識形態鬧翻後,中國開始陷入空前的孤立。

1972年尼克森訪問中國後,共同的戰略利益,促使美中聯盟共同對付蘇聯,在這段期間中國開始走向市場經濟,從西方得到了資金、技術、和市場,而在軍事領域也瞭解、學習了完全不同於蘇聯的西方技術,豐富了中國的視野。

1991年蘇聯及東歐共產政權垮臺後,美俄又短暫的走在一起,中國的地緣政治地位變得更困難。然而,2014年西方支持烏克蘭政變後,美俄關係迅速惡化,新的中俄同盟對付美國的壓力逐漸成型,穩固。

自從1991年以後美國對中國國防及高科技領域的防範及封鎖就越來越嚴厲,然而,美國的企圖是迫使中國成爲類似日本和韓國,變成美國在亞太的樁腳,而中國卻在悶聲建設自己。美國直到2015年後才發現中國已經超過俄羅斯成爲了美國最大的挑戰,然而,美國的轉變來得太晚,今天中國的繼續高速成長已經是不可阻擋。

以美國爲首的西方技術封鎖最終導致的結果,是完全與他們所設想的恰恰相反。他們是對中國的所有近現代發展都居功至偉,不管是航空軍事技術、衛星導航系統、航太器空間站技術都是如此,以美國爲首的技術打壓都無一例外地令中國取得了至今都讓西方完全無法理解的成就。近年來美國對高科技領域,諸如晶片、量子、電磁武器、航母技術等等的封鎖都只會促成中國在這些領域的高速發展。

儘管美國從來都不是一個想鞭策着中國成長的老師,也幾乎是全程下了死手,總是朝着中國的要害部位手起刀落,但這套他們曾經對別人行之有效的手段,到了中國人這裡,都變成了中國發展的動力。

2024年以來,中國採取對外更加開放的政策,在對臺問題上,採取更和平、理性的融合政策。但是,在軍事上的建設更加迅速壯大,以遏制任何企圖侵犯中國利益的企圖。美國無力發動對中國的戰爭,因爲:1.支持她的戰爭機器所需的零件仍然依賴中國。2.美國人民苦戰久矣,這個戰爭不可能獲得人民的支持。3.美國很可能加速帝國的崩塌!

(作者爲中美論譠社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