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機會主義到系統性成長:讓茶企活起來 | 說茶大講堂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在“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堅持系統觀念”的原則,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佈局、整體性推進,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三茶”統籌發展,破解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是系統觀念在茶產業領域的具體應用,爲我國茶產業的未來發展指明瞭方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茶產業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績,爲茶鄉脫貧致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也存在因爲過於依賴改革紅利等機會主義而遭遇隨之而來的產品同質化、企業主體研發意願低等系統風險,那麼,如何有效利用“三茶”統籌,推動茶產業從機會主義轉向系統性成長呢?

此前,說茶傳媒攜手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碩士生導師、中山大學中國第三產業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張端陽,爲大家開展了一場《推動茶產業從機會主義轉向系統性成長的若干思考》主題講座。

脫貧致富

以茶興業的偉大實踐

茶產業是富民、生態、健康和文化產業,亦是我國脫貧攻堅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在中國主產區發揮着帶動茶農增收致富和鄉村振興的重要功能。相關數據顯示,全國與茶有關國家貧困縣300多個,約三分之一把茶業作爲扶貧攻堅的主導產業。脫貧攻堅的成功實踐證明,貧困地區人均一畝茶園基本脫貧、兩畝茶園穩定脫貧。全國茶產業約帶動7000萬人就業增收,1000多萬貧困人口顯著增收。2015年至2019年,貧困縣茶園面積、年產量、幹毛茶年產值比同期全國平均增速分別高約7.2、15和5個百分點。

以雲南省和安溪縣爲例。雲南省委、省政府重點在品種、品質、品味、品牌上下功夫,助推雲茶產業突破千億產值,讓雲南從產茶大省邁向產茶強省;安溪縣茶產業發展依靠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利好政策、科技進步、資金投入,始終堅持“一把手工程”,組建、成立了一條龍機構與優秀人才隊伍,上下同心,走出“一業興、百業旺”的茶香之路。通過對諸多以茶興業戰略方針實例的研究,張端陽總結了五條成功經驗:地方茶業名優化、名優茶業特色化、特色茶葉品牌化、品牌茶葉資本化、資本茶業規模化。

△圖片來源:張端陽《推動茶產業從“機會主義”轉向“系統性成長”的若干思考》PPT

立足當下,回望中國茶產業的發展歷程,又能看到多少值得警醒的信號與值得學習的趨勢呢?

機會主義

經驗農業與茶產業發展

茶農常說:“平地茶葉怕霜,高山茶葉怕雪。”即使到今天,我們已經能夠做到基於智能網格的茶葉氣象服務保障,讓茶農、茶企實現了從“憑經驗做茶”到“看數據製茶”的躍升。但茶葉種植終究是個“靠天吃飯”的活計。

我國農業本質上是經驗農業,而長期發展的核心仍是機會主義。張端陽博士表示,在機會主義的重重疊加下,導致目前茶葉市場傳統頑疾仍存,三重失衡亟待破解。

● 一是質量失衡。低端供給過剩和中高端供給不足並存。中高端供給未能跟上需求升級、引領增長,在茶葉消費體量穩定增長的同時,茶葉內銷均價已連續三年下降。

● 二是區域失衡。產區消費普及度高,銷區市場發展與創新相對滯後(農村賣茶,城市買茶)。按區域劃分存在明顯“東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點,空間區域上茶葉消費不均衡的現象仍未發生根本改變。

● 三是羣體失衡。傳統經營模式難以滿足年輕人茶葉消費需求。從人口結構視角來看,各個年齡段消費者的偏好都有所不同,不少傳統茶企在創新中體現出“不適應症”,從供給到宣傳,多個方面適應市場變化能力不足。

那麼,在避免陷入機會主義的同時,我們應當以何種思維看待茶產業的快速發展,以謀求更穩定的系統性成長呢?

創新思維

助推茶產業的系統性成長

張端陽博士認爲,要想解決這個矛盾,就要創新使用系統思維,基於人理、事理與物理三維一體的整體視野,實現由機會驅動向能力驅動的轉變。

△圖片來源:張端陽《推動茶產業從“機會主義”轉向“系統性成長”的若干思考》PPT

對此,張端陽博士提出了三種傳統茶企的成長模式:

①機會成長,即機會主義導向、盲目成長。很多企業不願意爲未來做長期投入,尚末站穩腳跟就試圖四面出擊,戰略不聚焦、盲目多元化,趕上了機會,就大撈一筆,然而並沒有產生持續成長的動能;

②野蠻生長,即不遵守規則、不敬畏規則、不遵守常識、沒有底線、無道德約束的瘋狂成長。爲成長而成長、爲規模而規模;

③泡沫化成長,即盲目追求規模,不斷製造泡沫。但是,這類企業並不清楚規模化的目的是什麼,其結果只能導致低效成長,出現“大而虛”的“三無”企業(無技術、無管理、無品牌),“三低”企業(低勞動力成本優勢、低價格戰又低盈利能力),“三粗”企業(粗放式的資源投入、粗放式的管理、粗劣的品質)等等,這恰恰是供給側改革的根本原因。

張端陽博士指出,機會成長型企業天生愛冒險,更希望做一些短平快、來錢快的事情,覺得積累核心能力、做精細管理太累,不願意做。具有如下三個典型特徵:

● 依賴機會,缺乏管理。在行業特別容易賺錢的時候,沒有產品化、標準化,“關係導向”發揮到了極致,隨行就市,成本的核算、精細化管理這些都是“黑盒子”。

● 業務繁雜,什麼都做。看見機會不抓,心裡就很難受;或者說只看見這個機會背後的巨大利益,對其他的邊界條件考慮得非常少。這樣一來,後面就會面臨很大的問題。

● 人治爲主,決策失衡。對機會的渴求和偏好,形成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早期得益於對機會的敏感;另一方面,攤子鋪大了,進入了太多不熟悉的行業會造成後面一系列問題。

張端陽博士認爲,機會成長型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差,成規模發展的可能性也低。要遵循以下三個戰略,才能洞見未來,順利實現轉型成長。

從機會成長到戰略成長。從企業的所有權角度的轉型:過去的企業從屬於老闆個人,是“我”的,現在要轉型成“我們”,構建共創、共擔、共享的公司治理機制。

從野蠻成長到文明成長。從對組織規則敬畏感角度的轉型:要從對老闆的“怕”轉向對規則的“怕”;企業從老闆文化向組織文化轉型:過去的企業裡,對人的判斷是圍繞老闆的個人主觀評價來進行的,現在則需要構建客觀公正的評價體系。

從泡沫成長到價值成長。人生價值目標追求的轉型:從簡單的財富追求轉向事業追求、使命驅動等等。過去,企業發展完全依賴於老闆個人,現在則是羣體智慧與羣體能力在支撐;過去管理是點對點、人盯人的方式,現在則需要轉變爲關注背後的機制、制度們企業家要成爲規則的制定者和守望者,而不是盯住幾個能人。

機會成長型企業還需構建大師集成的人才長期主義、共識支撐系統與提案共識界面,才能完成從新手到大師的成長之路,發展各階段所具備的知識技能形態,通過素質模型、學習地圖與體系設計,實現“人人皆可成爲大師”的企業文化,助推茶產業系統性成長。

△圖片來源:張端陽《推動茶產業從“機會主義”轉向“系統性成長”的若干思考》PPT

歡迎回看直播回放

撰文 / 張端陽、石彬潔

責編 / 石彤彤

美編 / 許 情

值班責編 / 王妙容

江南春:強品牌永遠是銷量最大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