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程師轉換跑道 教育家典範將「掌中戲」變特色課程

臺北市興隆國小教師陳建光,多年來培育出無數和他一樣的掌中戲小粉絲。(教育部提供/林志成臺北傳真)

臺北市興隆國小教師陳建光,原本是工程師,但因對掌中戲有興趣,就轉行投入教育領域,並在興隆國小成立「隆宛然掌中戲團」,更將傳統戲曲結合校定特色課程,成爲興隆國小的教學亮點。他最近被教育部選爲教育家人物典範。

25年前,陳建光任職於東元電機程式設計師,一方面受到自幼對於傳統音樂和戲曲的興趣使然,另方面當時政府因應現場教師需求,重新開設了學士後教育學分班,讓他決定轉換跑道投身教育行列。

陳建光回憶,自己從小就熱愛傳統音樂,成長過程中也曾參加過國樂團、學小提琴,在認識布袋戲大師李天祿劇團後,也跟着布袋戲老師學習製作後場音樂,接觸嗩吶、胡琴等傳統樂器。當他從學士後教育學分班畢業、順利考取興隆國小,便決定要把傳統戲曲文化的傳承當成教育工作的核心。

陳建光的這個想法得到校方支持,校內許多老師也很樂意協助,逐步地讓戲團的師資、樂器、戲臺、道具一一到位,甚至還找來了李天祿老師到學校裡頭親自教學。

5年多前,陳建光進一步推動讓掌中戲成爲校定特色課程,將過去長年累積的布袋戲教學經驗當成媒材,讓校內四到六年級學生可以學習聲音表達、美術、臺語、後場音樂到製作不織布戲偶等。

陳建光笑說,小學生們自制的不織布戲偶雖不比正式劇團的戲偶精緻,但是色彩繽紛、造型充滿童趣,如今校內老師們已經可以帶領着孩子們開發劇本,吹直笛配樂,演出屬於他們的布袋戲。

「我們把傳統藝術當成基調,替課程注入養分。」陳建光認爲,戲劇元素本來就很多,讓布袋戲與學校課程結合的作法,除了開發孩子們多元專長與興趣外,更是替臺灣即將失傳的傳統戲劇培育更多觀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