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時評】6人炮製相親視頻被拘,再敲“毒流量”警鐘
近日,一則關於“太原省級機關工作人員年收入35萬至40萬”的相親視頻引發熱議,隨後該男子被曝在另一視頻中自稱定居成都,引發網友質疑。3月13日,成都市公安局武侯區分局發佈通報稱,該視頻系外省某“戀愛科技”公司爲引流牟利,通過虛構事實、招募演員、編造身份等手段策劃的虛假內容。目前,涉案6人已被行政拘留,案件正在進一步偵辦中。
這場精心策劃的相親鬧劇,不僅讓6名“演員”自食其果,更揭示了自媒體時代流量經濟催生的畸形生態。從編寫劇本到招募演員,再到擺拍製作,虛假人設被包裝成“吸睛利器”,只爲追逐流量紅利。然而,當流量成爲唯一目標,真實與虛構的邊界便逐漸模糊。視頻中“高收入”“體面工作”等標籤不過是精心設計的臺詞,觀衆在不知不覺中成爲虛假信息的“獵物”。這種以欺騙爲手段的流量爭奪,不僅透支了公衆信任,更將情感共鳴異化爲商業算計,社會誠信也在一次次“反轉”中被消解。
更深層次的危害在於,虛假內容往往裹挾着對公共秩序的衝擊。此次事件中,涉案者刻意編造國家工作人員身份,利用公衆對權威職業的信任製造話題。這種誤導性信息的傳播,不僅擾亂婚戀市場,還可能引發公衆對公職羣體乃至社會公平的誤解。若放任“流量至上”的邏輯蔓延,網絡空間將充斥更多真假難辨的信息碎片,最終動搖社會共識的根基。
治理“毒流量”,需從源頭斬斷其生存土壤。此次警方果斷亮劍,彰顯了“網絡非法外之地”的治理決心。然而,僅靠事後追責遠遠不夠。平臺應強化技術審覈與人工篩查的雙重防線,讓虛假內容“出不了籠、見不了光”;MCN機構及內容從業者更需摒棄僥倖心理,認清“紅線”所在——流量可以追逐,但絕不能以踐踏真實爲代價。對用戶而言,提高媒介素養、理性看待網絡信息,同樣是抵禦“毒流量”侵蝕的關鍵。
每一次對虛假流量的重拳出擊,都是對網絡生態的一次修復。讓流量回歸真實、讓內容承載價值,不僅關乎平臺的可持續發展,更關乎億萬網民的共同福祉。唯有各方守土有責、協同共治,才能讓“毒流量”無處遁形,還網絡空間一片清朗。
作者 陳廣江
責任編輯 貓恩泊
責任校對 羅秋旭
主編 林舒佳
終審 編委 李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