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哨人,任正非

華爲也不是第一個這麼幹的企業,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看看經濟危機的描述,對的,一般就是從消費不足開始的。

消費不足,廠家就難過,他們的東西不好賣了,因爲沒人消費得起了。

所以,他們要活下去,要調整。

調整什麼呢?調整業務唄,把不賺錢的,需要長時間投入的,風險大的項目,統統砍掉。

那麼員工呢?

拿錢回家走人啦。

這羣人沒了收入,更是不敢花錢,不敢投資,不敢創業。

只能去找工作,但是我說了啊,華爲不是第一個調整的,也不是最後一個調整的。

那麼大家都在調整,都在裁員,怎麼辦呢?

華爲的員工可能還有,畢竟有資歷,又能拼,向下兼容唄。

把原來的人擠掉,說不定一個人能擠掉兩個人。

這樣公司才願意聘請你啊,畢竟都在調整呢嗎。

所以呢?

更多人的事業,消費更加的不足,就算再就業的華爲員工那也是一個人當兩個人用呢,也沒時間消費啊。

消費再次萎縮,企業還得接着調整。

這就是經濟危機了……

所以啊,對我們有什麼啓示?

有時間嘲諷或者吹捧華爲,不如想想自己應該怎麼辦,能不能保住現在的收入,能不能再省省錢,自己怎麼度過危機。

提華爲操心純屬閒的,華爲員工比絕大部分的人那都強多了。

這個夏天很熱,無論是中國的嘉陵江,還是法國的盧瓦爾河,都發生了百年一遇的乾涸。

但這個夏天,似乎沒有人真的關心氣候,也沒見 哪 個環保組織站出來高聲疾呼: 救救地球吧!

因爲有一個更難的問題橫亙在無數人的心頭——經濟。

生意,收入,就業,未來預期,一陣又一陣的寒意,襲動着人心。

在這陣寒意中,華爲任正非的一個內部講話,將這個悲觀的情緒推向了極點:

不要再抱幻想,逼不賺錢的業務自殺,將寒氣傳遞下去!

老 實說, 現在,全球都面臨着經濟下行的週期,而中國也處於經濟轉型的陣痛中,無法再像過去一樣,漲一波價,去一波庫存,就把問題化解了。

再加上疫情的影響,我們無可避免地要直面這場危機。

這一點,任正非看得很清楚:

“……全球經濟將面臨着衰退、消費能力下降的情況,華爲應改變思路和經營方針,從追求規模轉向追求利潤和現金流,保證渡過未來三年的危機……”

“……把活下來作爲最高綱領,連續業務全線收縮和關閉,把寒氣傳遞給每個人。”

千禧年後,互聯網的興起,激發了一波科技革命的紅利。

可當這個紅利漸漸消逝之後,無論是企業,還是國家,都會走向封閉保守,相互碾壓之路。

強大如美國者,也是毫不猶豫的祭出關稅、貨幣大棒,毫不猶豫的向三星、華爲、臺積電等公司施壓,搶奪高精尖的產業。

這是週期衰退的必然,也是既得利益的慣性。

可對於中國而言,很多人還沉浸在改革的春風裡,沉浸在過去的創富神話裡,沉浸在日子一定能越來越好的宣傳裡。

不同於每過幾十年就要經歷一場經濟危機的發達國家,我們大多數人還處於一種襁褓中的心態。

面對這種迷茫,我們產生了兩種特色專家。

第一種,是繼續哄騙,拼命製造強大的假象,拼命輸出夜郎自大的狂傲,並在這個過程中,瘋狂撈金。

還有一種專家,是繼續互相傾軋,繼續給年輕人提“好意見”,繼續把人民和國家往坑裡帶。

真不知道,爲什麼有那麼多民衆如此醉心於下大棋,搞鬥爭。

也真不知道,國家養着這些只會“整詞兒”專家,有啥用? 我們鮮有像任正非這樣的人站出來告訴你: 冬天就要來了,趕快準備衣服,不要心存僥倖!

2018年,萬科率先喊出“活下去”的口號。

當時很多房企還是十分不屑,恆大更是鉚足了勁借錢買地。

現在呢?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炒股大神,但能被叫股神的,只有巴菲特。

因爲他是真正歷經過美國多次經濟危機而活下來的人。

巴菲特有一句名言:

“當人們忘記二加二等於四這種最基本的常識時,就該是脫手離場的時候了。”

一個人只有具備面對風險的底線思維,才能守得住財富。 經濟下行的週期,我們總會遇到,也總要遇到。 但關鍵的是: 我們需要正直媒體站出來吹哨,讓老百姓提前做好思想和行動上的準備,而不是天天掩耳盜鈴,揠苗助長,說什麼一切向好。

我們需要正直的專家站出來,切實有效地提出紓困的辦法,而不是天天提餿主意,就想着找人接盤。 我們的人民很脆弱,根本經不起這些人的忽悠,往往一個失敗的投資決定,就會葬送掉自己的半生。 我們的人民也沒有那麼脆弱,只要你把真相說出來,大家也一定能衆志成城,克服苦難。

及早準備過冬的衣服吧。

夫戰,先算敗,再算勝,應該抓緊動作了!

以下是任正非主要觀點:

未來三年有質量的活下去

我們‍‍要看到公司面臨的困難以及未來的困難,未來十年應該是一個非常痛苦的歷史時期,全球經濟會持續衰退。現在由於戰爭的影響以及美國繼續封鎖打壓的原因,全世界的經濟在未來3到5年內都不可能轉好,‍‍加上疫情影響,全球應該沒有一個地區是亮點。那麼消費能力會有很大幅度下降,‍‍對我們產生不僅是供應的壓力,而且還有市場的壓力。

在這樣的情況下,華爲對未來過於樂觀的預期情緒要降下來,‍‍2023年甚至到2025年,一定要把活下來作爲最主要的綱領‍‍活下來,有質量的活下來,這個口號很好,每個業務都要去認真執行。

‍‍如果按計劃在2025年我們會有一點點希望,那麼我們要先想辦法度過這三年艱難時期,‍‍生存基點要調整到以現金流和真實利潤爲中心,不能再僅以銷售收入爲目標。‍‍我們的生命喘息期就是2023年和2024年,這兩年我們能不能突圍,現在還不敢肯定,‍‍所以每個口都不要再講故事,一定要講實現,‍‍尤其在進行業務預判時,不要再抱幻想,講故事騙公司,損失要從你們的糧食包中扣除,‍‍首先要活下來,活下來就有未來。‍

盲目投資的業務要收縮

2023年預算要保持合理節奏,盲目擴張,盲目投資的業務要收縮或關閉。

‍‍全公司都要有效的使用預算,不能盲目一切將項目關閉,節約出來的人力壓到前線去,‍‍繼續優化機關業務,合理編制人員ICT基礎設施,還是我們的黑土地糧倉,‍‍一定要收縮到一個有競爭力的複雜硬件平臺與複雜軟件平臺,‍‍掛在上面搭車的項目都要摘出來。軍團是建基礎信息平臺,‍‍更好的賣ICT,基礎設施賣底座不是做生態,終端是未來我們崛起突破的基礎,但不能盲目。‍‍現在要縮小戰線,集中兵力打殲滅戰,提升盈利。

華爲雲計算要踏踏實實以支撐華爲業務發展爲主,走支持產業互聯網的道路。‍‍數字能源在戰略機會窗上加大投入,創造更大價值,收縮機關,加強作戰隊伍。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不能鋪開一個完整戰線,要減少科研預算,‍‍加強商業閉環,研發要走模塊化的道路,‍‍聚焦在幾個關鍵部件作出競爭力,剩餘部分可以與別人連接。

除了爲生存下來的連續性投資以及能夠盈利的主要目標,‍‍未來幾年內不能產生價值和利潤的業務應該縮減或關閉,把人力物力集中到主航道來,‍‍我們要面對現實,不要有太遙遠太偉大的理想,快刀斬亂麻,富餘人員調整到戰略預備隊,‍‍再把它們組合到合理崗位上去搶糧食。

一定要把邊緣業務從戰略核心裡抽出來。邊緣業務抽出來以後,我們先評價一下能不能做好,‍‍還需要多少資源才能做好,做不好資源消耗巨大的業務不如關閉以後開放讓別人去做,我們不要包打天下,‍‍如果確實是在戰略管道里的,我們必須做,又做得不夠好的就改組作戰隊伍換幹部。‍‍如果出現了一些機會窗,我們擴大了戰略預備隊和幹部專家戰略資源池,‍‍組成突擊隊去機會窗突擊。

堅持實事求是,在市場上的收縮要堅決。我們以前懷抱全球化理想,立志爲全人類服務,‍‍現在我們的理想是什麼?活下來,哪裡有錢就在哪裡賺一點。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要在市場結構上調整,‍‍研究一下哪些地方可以做,哪些地方應該放棄。‍

放棄部分市場

‍第一聚焦價值市場價值客戶,‍‍把主要力量用於正態分佈曲線中間的一段,一部分國家‍‍我們在市場上就徹底放棄了。我們也有肥肉市場,把原來啃骨頭的人員調去啃肥肉。

第二,對於艱苦國家和地區,作爲將來要提拔的新生幹部的考覈鍛鍊基地,‍‍有些國家產量少,我們雖然還要做,但是否不再派士兵守在雪山頂,因爲下來後他還是士兵,‍‍雪山頂是考驗人的,有潛力的新生幹部下來就有機會升軍長,因爲小國容易綜合化,‍‍他從概算預算、合同、投標交付、工時定額計算,解決方案一起幹都做完了。‍‍回來在幹部履歷表上一天升將軍11道門檻就過了5道6道。當然有些員工守邊疆已經很長時間,‍‍回國收入減少,還涉及孩子上學問題,他自願留在這些國家繼續幹,也不要強行調回國。

第三,海外回國的員工要優先獲得技能培訓和上崗機會。從海外歸來的員工要有一個保護期,保護他在上崗,‍‍保證他獲得一定的培訓,艱苦國家的人員技能可能比國內差,因爲他沒有現實作戰環境,怎麼進步呢?‍‍就如高原上的士兵,雖然他站得很高,但並沒有吸收什麼宇宙能量,他們付出了代價,‍‍不能一回國就考試,然後就淘汰了,這樣艱苦地區就沒人願意去,‍‍所以我們要保證回國員工有崗位安排,有寬鬆的學習時間,至於這段時間他的能力沒有追趕上來就另當別論。

財務要做好現金流的規劃,危難時期主要是要造血,‍‍我們雖說2025年會好轉,但萬一到時沒有炮彈怎麼辦?所以那是美好的計劃,我們要有安全的糧食措施。

公司有兩大支出給員工分紅,包括工資穩定,這是增強內部的信心和凝聚力,‍‍給銀行還貸,這是增強社會對我們的信任度。‍‍‍‍已經存在較爲明顯的潛在風險的項目,不要再抱有幻想,要儘快浮出來,讓審計做結論,將風險量化。與此同時依然可以繼續管理這些已經被消除的資產,‍‍通過管理讓風險變爲適當的收益,我們心裡不要帶有一種泡沫幻想,一看報表挺好,決心就挺大,‍‍但到時實際賺不到錢。‍

讓寒氣傳遞到每個人

夯實責任,‍‍獎金升職升級與經營結果掛鉤,將讓寒氣傳遞到每個人。

第一,在今年和明年的考覈中要提升現金流和利潤的權重,寧可銷售收入下滑一些,但利潤和現金流要增長,‍‍經營性利潤增長的獎金要多一點,激勵大家去爭搶利潤。

‍第二,各責任中心簽署考覈責任書,‍‍公司要針對基於KPI的對等獎賞機制,明年正常升職升級不變,‍‍但要加強與責任對等的掛鉤,一年一年讓人感覺到天冷,但我們的轉換要有耐心熱情,‍‍我曾給常務董事會講過,基本工資框架不要變,這是一個剛性指標,‍‍但員工優秀了,可以升職升級,獎金可以有很大彈性。爲什麼有彈性?鼓勵大家上戰場搶糧食去,‍‍前線和機關不一樣。

‍第三,今年各個業務的獎金一定要拉開差距,‍‍絕不允許平均逼迫大家實現搶糧食的短期目標。過去公司的政策是基本擺平,‍‍大家沒有感覺到冬天的寒冷,每個人都蓋被子,只是厚一點薄一點而已。‍‍今年年底利潤和現金流多的業務,‍‍獎金就多發一些,不能創造價值的業務就是很低的獎金,甚至沒有逼這個業務自殺,把寒氣傳遞下去。

目前我們要活下來,不是爲了理想而奮鬥,‍‍軍團比賽就是年底比獎金,因爲獎金不是公司給的,是軍團自己掙來的利潤,而且還交給公司一部分,‍‍如果掙不到糧食,我們要敢於不發獎金,因爲員工的基本收入可以開支生活必需品。‍‍當然有些戰略業務短期內創造不出價值,我們可以通過評定的方式來確定,‍‍但很多業績差的邊緣業務一定要砍掉,這就是調整鞏固充實提高。

生存危機點上不惜代價投入

質量是第一生產力,我們要堅持這樣的路線,研發要對產品的質量和性能負責,並承諾‍‍服務專家要具有綜合性能力,質量不好的產品是研發人員的恥辱,這句話應該貼到‍‍研發辦公室的研發辦公區的牆上,現在全世界‍‍網絡故障率越來越高,一個事故就可能摧毀整個市場的信任體系。

‍100-1=0,對我們研發來說,‍‍單板的研發,單個器件的研發,系統的研發,一定要把質量放在首要,‍‍質量是研發製造人員對市場服務人員的最優支持保障。‍‍如果產品質量不好,就相當於讓弟兄們冒着槍林彈雨,冰天雪地,炎熱酷暑,新冠病毒在前線衝鋒。‍‍所以我們要建立反向考覈機制,一線反向考覈不僅要考覈機關服務組織,‍‍也要延伸到產品線,坐在辦公室還做不好質量,那就要收縮戰線,提高競爭力。

我們要提高服務體系的地位,服務專家對事故對網絡體驗要有綜合判斷能力。‍‍過去我們重研發輕服務,現在我們也要重視服務體系,要重視我們的網絡不出問題,體驗要好。

‍合理科學合理的控制庫存,我們要從過去恐慌性的自救改爲有質量的自救,要注意合理的壓庫存,不要因爲過大庫存而造成公司的利潤不足和現金流緊張,‍‍從而構成我們新的危機。在戰略關鍵機會點上,生存危機點上,我們可以不惜代價投入,‍‍但在非戰略機會點上不能亂花錢。

今年年初的時候,

清 華 大學 魏傑 表示,

要應對“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衝擊,

出臺政策需要考慮清楚,

未來和現實之間的關係如何解決好,

做好未來目標和當前策略之間的磨合。

時至今日,

我們重溫此文,

依然能發現這三個深層次問題影子。

魏傑:各位嘉賓,新老朋友,我想對當前的三重壓力,即第一需求收縮,第二供給衝擊,第三所謂的預期轉弱,談談我的認識和看法。

一 關於需求收縮

總體來講大家知道不是一個全面的收縮,而是結構性的,到底什麼導致了需求收縮?大致上排在前三位的是三個因素,一個是新冠病毒,新冠病毒導致第三產業收縮非常厲害,所以我們三季度一產業、二產業還可以,三產業衰退的很厲害。第二房地產,房地產實際上和我們的需求有非常緊密深度的聯繫,房地產很多問題導致了需求的巨大收縮。第三是基礎設施建設,原因是政府的債務壓力很大,土地財政受到影響,這方面的需求收縮很厲害。

排在前三位的應該是這三個因素,

第一個因素提出來我們怎麼樣搞好經濟增長和抗疫統籌結合問題,這方面我不是專家,專家是衛健委系統的同志。

第三個剛纔張主任講到了對於基礎設施的這種收縮,準備明年超前性的要推動基礎設施建設,所以我想三個因素我只想談一個關於房地產這次在需求收縮中的問題,以及未來怎麼解決它。

短期來看房地產可能影響我們需求重要的因素,大家都知道房地產是非常特殊的產業,原因就是它的產品——房子有兩重屬性,一是消費屬性用來住的,二是投資屬性確實能增值保值,導致我們這種產業的政策和一般產業是不同的。原則上講這兩個屬性是以消費屬性爲基礎,在消費屬性的基礎上纔有所謂的資本屬性。

因此這兩種屬性裡面不能讓資本屬性過渡的擴張,尤其不能讓資本屬性脫離消費屬性,如果一旦資本屬性脫離消費屬性必然形成泡沫甚至導致整個經營風險的壓力。所以從去年開始,中央對過度的消費的資本屬性做了大致調整,推出了四條對策。

一是要求所有房地產商的槓桿率必須保證在我們要求的水平上,而且這個槓桿率劃了三道紅線,要求必須降到三道紅線以下。

二是所謂的經營機構給個人購房放貸,以及給房地產的貸款要守住上限,不能超過所規定的上限。

三是提出來房地產稅將要所謂的開始試點推行。前天看到人大關於這個問題的兩個文件都已經出臺,這是一個信號告訴大家,房地產不僅投資的,還要交稅,不要光思考資本屬性。

四是對房地產商的資金做了全面的監控,防止引發太多的爛尾,影響消費者的權益。

這四條對策核心內容是抑制房地產的資本屬性,四個對策沒有錯,但是在實行過程中可能有的地方有點過度,可能會損害了房地產另外一個屬性,就是消費屬性。因此今年的經濟工作會議,中央明確提出來,我們在房住不炒的前提下,還要注意房地產消費屬性的問題,因爲它影響了我們整個需求,所以給房地產提了三句話。

一是加大保障住房和租賃住房的建設,這是消費屬性,既能解決新城市人和年輕人的住房問題,又能推動建築業以及相關產業的發展,這是有意義的。

二是提出來商品房市場要滿足消費者的合理需求,要滿足購房者合理需求,什麼叫合理需求?兩個是合理需求,一個是剛需,一個改善性需求,應該算是合理性需求。這個邊界跟內涵還是需要討論的,比如說我們在三亞開會,三亞這個地方確實非常適合養老,一個人有錢能買得起房子,在三亞來買房子養老是不是合理性需求?如果是合理性需求,那麼海南的限購政策是不是做調整?所以合理性需求還要討論它的內涵和邊界在哪裡,這樣對於整個帶動需求是有意義的。

三是房地產要健康發展和良性循環,從消費屬性來講強調健康和良性循環。我估計有四件事要做。第一件事情就是高槓杆高週轉的發展模式將成爲過去,未來將解決這個問題。第二件所有的所謂房地產商,必須尊重房地產經濟規律,就是消費屬性和資本屬性這兩種屬性中間,消費屬性爲基礎,不要在沒有消費屬性的地方蓋房子,蓋的結果出現泡沫和浪費。第三件事,就是所謂的我們對於已經出現了這種風險的房地產商,要加快解決風險問題,堅持的原則就是市場化原則和所謂的法治化原則。第四件事就是一城一策,以房地產和一個城市的價值跟人口狀況關係,中國的城市化已經出現很大差別,房地產管控政策如果統一來施行的一定損害消費型的需求,應該一城一策。

我想如果這四件事能做好,房地產是不是大致上可以實現所謂的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所以,目前中央強調的房地產三句話,是從消費需求方面來討論問題,討論消費屬性,而不是強調資本屬性。

最近有人講房地產風聲變了,實際上大家理解錯了,沒有變,去年的四條沒錯,現在也沒錯,去年四條主要是抑制房地產過度的資本屬性,現在三條主要是推動房地產消費屬性,對房地產產業長久的辦法就是抑制過度的資本屬性,而要推動有效的消費屬性,這個沒有什麼變化。如果我們短期內可以把房地產的問題處理好,我估計需求收縮的情況會大大改觀,這是第一個消費需求收縮。

二 供給衝擊

供給衝擊。我看了一下主要原因有三個。

第一,近幾年來逆全球化的所謂聲浪一浪高過一浪,反全球化的聲音越來越高,中國進入世貿大量融入世界工業產業鏈當中來,結果出現了逆全球化,逆全球化狀況當然對中國供給有很強的衝擊。

第二,美國推動製造業迴流,對於我們的供給體系帶來衝擊。

第三,我們國家在世界產業供應鏈中間處於中下游,國際情況變動直接衝擊中國的供給體系。

最近,我們調研組深深感覺到中國供給衝擊的壓力較大,原因是經濟存在短板。最害怕海外斷供,一斷供整個產業就停產了,沒法運轉,爲什麼?我們存在巨大的短板。有五個短板非常明顯。

第一,高端發動機不行。發動機涉及到高端倆字我們都不行,大到飛機發動機、汽車發動機、航母柴油發動機,小到呼吸發動機我們都不行,一斷供我們就趴下了。

第二,材料不行。我們基本的50%材料靠進口的,大到飛機輪胎軸承鋼,小到熱水器燒100度把電斷開的傳感器,我們都不行,材料是我們一大短板,材料導致我們的壓力非常大,一斷供我們就沒法運轉了。

第三,數控機牀不行。很多零部件人生產不出來,靠數控機牀完成,而恰恰我們數控機牀不行,人家一旦“卡脖子”,我們就趴下了。製造生產好多零部件人生產不出來了,要靠數控機牀完成,是一大短板。

第四,生物醫藥不行。許多基礎藥我們是靠進口的,治療癌症的藥,常見病的基礎藥是進口的,像高血壓降壓藥是進口的,我們生物醫藥嚴重的短缺。

第五,信息的硬件不行。集成電路、半導體、芯片,一旦“卡脖子”我們就趴下了,今年7月份中國汽車生產突然之間下滑的原因是沒有芯片了,現在智能化,所謂的數字化非常快,我們恰恰芯片不行。

感覺到中國五大經濟短板,受到逆全球化影響,人家一斷供我們整個產業就受到巨大影響,供給衝擊很大,原因就是我們確實存在了短板,所以我估計從中長期來看,我們要解決供給衝擊的原因就是要推動科技創新。因爲五大短板都沒有技術的,所以要推動科技創新才行,所以我估計下一步我們要做的一個重大事情,就是對科技創新有一定向前推動,明年我覺得可以犧牲一點增長的速度保證科技創新不能停下來,要加快對科技創新。兩件事必須做。一是要提高技術創新的物質基礎,就是實驗性經濟,沒有龐大的實驗性經濟,沒法搞科技創新。第二,調動人的積極性,人的積極性必須調動起來。我們現在對知識產權和物質產權的輸入方式不一樣,物質產權有個人的,但知識產權都是國家的,參與創造的人不能享受這個經濟收益。因此,人們沒有積極性去踐行科技創新,給院士是榮譽職稱而已,最近我看院士的收入很低,爲什麼?好多人貢獻巨大,爲什麼那麼窮?因爲你不能享受你所創造的知識產權經濟收益,因此人們沒有積極性。

中國爲什麼高端人才大量外流的原因是我們這種制度所導致的,我覺得科技創新恐怕這兩件事一定要做好,一是加大物質基礎建設,形成強大的實驗性經濟。二是調動人的積極性,真正修改知識產權制度目前不合理的地方,來保證人們這方面的發展。這個就是關於供給衝擊大致的目前情況,我的判斷應該是這樣,這是第二個問題。

三 預期轉弱

預期轉弱,就是指信心不足。

我們研究發現主要是企業家的預期轉弱,對未來預期不是太好。我們看了一下,可能與目前的一些結構政策調整有關,比如兩個提法對他們影響比較大,一是三次分配與共同富裕,我的感覺是剛提出來以後,好多企業問我是不是要打富濟貧,是不是要搞平均主義,有的人問我要不要趕快移民。我很吃驚,因爲三次分配是現代經濟學的重要理論,沒有打富濟貧的意思,也沒有搞平均主義的意思。

在座的都知道,三次分配的第一次分配叫初次分配,初次分配強調效率原則,誰的效率高誰就收入高。效率原則貫徹整個市場化過程,企業競爭力強利潤就高,個人貢獻大收入就高,效率原則實際上不是簡單的分配原則,也是創造蛋糕的原則,所以第一次分配強調效率原則,整個市場化的競爭過程表現爲所謂的第一次分配。

第二次分配是所謂的再分配,再分配強調公平原則,就是把太高的收入往下壓,太低收入往上提,靠兩個制度,一是稅收,二是社會保障制度。稅收制度把太高的壓一下,社會保障制度把太低的提一下,實現整個社會的平衡,實際上整個社會的公平就叫再次分配強調公平原則,主要調節太大的收入差距。

第三次分配是對再分配調整之後還非常有錢的人,像有人上市之後,股權變現幾十個億成百億上千億,這種人就要進入所謂第三次分配,道德原則,沒有強制性,而且背後是以所謂的捐贈爲實現形式。這個捐贈的錢不是用來扶貧,是進入國家科技創新基金。通過科技創新,來帶動整個民族的福祉,所以第三次分配的核心是道德原則,沒有強制性,以捐贈爲方式,而且這個錢不是用於解決收入差距,是用於科技創新。

三次分配是三種原則的統一,效率原則、公平原則、道德原則。這三條原則沒有打富濟貧的意思,也沒有搞平均主義的意思,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過程。有人理解上可能有問題,這種三次分配不是打富濟貧,更不是搞平均主義。實際上既是強調高效率的創造蛋糕,也強調更好的分配蛋糕,這是現代經濟學的重要理論。而導致的結果是所有社會階層收入都會適度增加,叫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大家財富都一樣,永遠有差別的,而是強調所有社會階層的收入都能使國家的發展相應增長,就叫共同富裕。三次分配理論、共同富裕沒有打富濟貧的意思,更沒有搞平均主義的意思。我估計可能有人誤解了,理解錯了,導致企業家們很緊張。

另外一個提法就是所謂的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一提出來有人又說是不是要打擊資本,很緊張。實際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沒有打擊資本的意識,這個理論的背後有兩條原則很明顯,一是承認資本的逐利性,承認資本最基礎的內容就是追逐利益,叫逐利性資本。我們是完全承認的,如果不承認資本逐利性,那麼公益基金就不是資本了。強調必須承認資本的逐利性,這是前提,但資本的逐利過程中有可能和國家的宏觀政策發生某種偏差,甚至出現某種對抗,這個時候就叫資本無序擴張。如果資本與宏觀政策的方向完全一致,那就叫有序運行,所以判斷資本無序擴張和有序運行的重要指標是宏觀經濟政策。

經濟學有一門課就專門要提升企業家判斷和分析宏觀經濟的能力,因爲只有能力增強,才能分析和判斷宏觀經濟走勢,才能在逐利過程中不出現偏差或者對抗。這門課包括幾個內容,一是貨幣政策與金融政策,二是財政政策與收入分配政策,三是產業政策與科技創新政策,四是國際收入政策與開放政策,五是社會政策與穩定政策,這幾個政策構成了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內容。現在有門課程專門幫助企業家來提升分析和判斷宏觀經濟政策能力。

最近在調研中發現有的人不是有意要和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發展對抗的,是因爲他不知道我們這個政策走勢怎麼回事,在逐利過程中出現了偏差,甚至是某種對抗。我們提出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不是打擊資本,是導向資本,所以這個提法兩個原則很明顯,一是承認資本的逐利性,必須承認,資本就是逐利的,如果不是逐利性,那就是公益基金。二是導向資本,要和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大致上一致。

防止資本無序擴張這種提法也不是爲了打擊資本,還是要導向資本,而且未來我們應該更好的導向資本才行,不要出現無序擴張之後才矯正,而是提前給一個信號,釋放這個信號保證它可以實現發展。我們提出防止無序擴張既不是不承認資本逐利也不是打擊資本,實際上是處理資本跟國家發展方向上面的不斷相互融合的過程,沒有打擊資本的意思。但前段時間人們理解爲要打擊資本,很緊張,實際上大可不必爲此緊張。

剛纔張主任講得很好,講到結構政策的時候,一定不要把目標和現實混爲一談,要講清楚問題,這樣資本才能清楚,企業才能清楚,預期才能用好。解決預期轉弱問題的關鍵在於很多政策要清晰解釋,千萬不能有含糊的地方,這樣容易出問題,尤其對企業家的預期。這是關於預期轉弱的問題,重點還是企業家的預期應該不斷地得以提升,而且要講清楚很多問題,政策出臺,上面一定考慮到未來和現實的這種關係怎麼解決好,未來目標和現實做法之間的磨合是一個大問題,這個就是關於未來的三重壓力。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