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醫學院:融美育於醫教,育仁心向未來
近日,川北醫學院以《本草綱目》爲題材的原創醫學舞臺劇《一千八佰九十二味》,在四川省第三屆大中小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校園舞臺劇展演活動中脫穎而出,斬獲一等獎及最佳表演獎。這是該賽事中唯一一個由醫學類高校報送並榮獲一等獎的作品,也是川北醫學院在醫學生美育探索中的一次生動實踐。
“近年來,我校積極響應‘新醫科’建設要求,立足醫學生培養,以‘立大德、樹大醫、成大美’爲目標,深入探索將美育融入醫學教育的有效路徑。”川北醫學院黨委副書記、美育項目組負責人黃平介紹,學校通過豐富美育內容、完善美育課程、拓展美育實踐,實現了美育對醫學生的全方位浸潤。
“大醫精神+五美”:豐富美育內容
“剪窗花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在中國,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會貼窗花,寄託對新年的美好祝願。”在剛剛過去的春節,川北醫學院組織留校留學生開展了“包餃子迎新春”活動。黃平不僅爲留學生們講解了中國餃子的文化內涵,還帶領大家一起剪窗花,多角度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黃平表示,醫學生美育應根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但不能僅限於此,還需聚焦醫學生培養,繪製以“大醫精神”爲核心的“五美”圖譜,豐富美育內容,涵養醫學生情操。
何爲“大醫精神”?黃平解釋,新時代醫療衛生職業精神、傳統醫德文化精神、白求恩精神、紅醫精神、抗疫精神、抗擊非典精神等都是“大醫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是醫學生培養的根基,也是醫學生精神塑造的靈魂。在此基礎上,川北醫學院將心靈美、語言美、行爲美、職業美、科學美納入美育內容範疇,開展“五美”教學與實踐。
“原創+課程美育”:完善美育課程
“何爲美?讓人感官愉悅、心生美好的是美,讓人心底觸動、感動共情的是美。那麼,何爲醫學之美?崇高的醫德、高超的醫技、溫暖的話語、大愛的情懷,都彰顯着醫者仁心的科學與人文相疊加的美。”在《“醫”心向美——醫學生美育》課堂上,川北醫學院學生工作部部長王帥亭子爲學生們這樣詮釋醫學之美。
《“醫”心向美——醫學生美育》是川北醫學院原創的美育課程,授課團隊包括美學專業教師、臨牀醫學專家和基礎醫學教授。課程內容涵蓋生命教育、情緒管理、醫患關係美學、醫學倫理、精湛技術、創新思維等,幫助醫學生感受心靈美、語言美、行爲美、職業美、科學美。“原來縫針線也能打出如此漂亮的結!”“原來好好講話也是一門藝術,一句關心的話可能就能避免一場糾紛!”“通過老師們的講解,我才發現醫學中的美無處不在。”剛剛上完選修課的臨牀醫學系2023級學生們聚在一起,興奮地分享着課堂收穫。
王帥亭子介紹,川北醫學院搭建了專業美育課程羣,除《“醫”心向美——醫學生美育》外,還開設了《醫德文化傳承與創新》《時代背景下中國傳統醫德文化解讀》等課程,並出版了3部中英文教材和1部課後讀本。同時,川北醫學院還拓展了多門專業課程的美育內容,彙編了護理學類、《傳染病學》等課程的美育教學案例集,形成了豐富的課程美育案例庫。
“第二+第三課堂”:拓展美育實踐
在第一課堂的基礎上,川北醫學院進一步拓展第二課堂和第三課堂,舉辦了一系列“醫學+美育”特色活動。例如,開展解剖繪圖大賽、病理美圖大賽等“以賽見美”賽事,舉辦“最美大學生”“最美臨牀人”等“以評促美”評選活動,推出《12病區》《生命的感動》等“以創悟美”原創醫學題材藝術作品展演,並創建了以朋輩美育爲特色的“繽紛課程”。
“舞蹈是我的業餘愛好,沒想到在醫學校園裡我能當上‘舞蹈小老師’。”精神衛生學院2023級學生徐蘊琦是“繽紛課程”零基礎街舞教學的“小老師”。她表示,舞蹈不僅豐富了她的醫學生活,也成爲她解壓的法寶,帶領同學們一起跳舞讓她成就感滿滿,也更加自信。
此外,川北醫學院還構建了“導醫-輔醫-支醫”三階遞進的專業美育實踐模式,分層次、分階段讓醫學生早臨牀、早實踐,在近距離接觸醫學專家、對話患者中感受醫學之美。川北醫學院還培育了多個結合專業的社會實踐項目,如“攜‘艾’同行”“護齒萬人行”等“一院一精品”大愛美育實踐,以及“送美上高原”等鄉村美育實踐,並與之江小學等學校共建美育實踐基地。
“在與醫生、患者的接觸中,我更加堅定了學醫初心,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醫學之美。每一次與患者的交流,每一次目睹醫生們救死扶傷的瞬間,都讓我感受到醫學不僅是科學的探索,更是人文關懷的體現。我要向前輩們學習,畢業後當一名心懷大愛、醫術精湛的醫生。”即將畢業的護理學院2021級學生馬藝感慨道。
多元評價:形成教育教學閉環
爲形成教育教學的閉環,川北醫學院建立了主體多元、方式多元、運用多元的評價模式,自主開發了網絡評價小程序,讓學生、教師、用人單位共同參與評價,並將評價結果運用於各類評獎評優活動中。
美育不僅豐富了醫學生的生活,滋養了他們的心靈,也激發了他們的學醫熱情。近年來,川北醫學院多部原創醫學題材文藝作品在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西部學校音樂周展演、四川省大學生音樂創新大賽等活動中榮獲一、二、三等獎,多名學子榮獲“最美大學生”等稱號。用人單位對學校提供的見習、實習以及畢業生就業情況普遍給予高度評價,校園裡也涌現出公交車救人、列車救人、校園救人等感人事蹟。(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