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淨退出!上半年人身險公司,裁撤近500家分支機構

來源:券商中國

上半年已結束,險企分支機構淨退出態勢仍未扭轉。

根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披露的數據統計,2024年1月至6月,我國人身險公司新設36家分支機構,退出520家,淨退出484家。

與此同時,我國財險公司新設1569家分支機構,退出328家,淨增加1241家。不過,財險公司今年新增設網點主要來自新近獲批開業的申能財險,其一家新設分支機構就達1200多家。在剔除申能財險後,財險公司上半年淨退出21家分支機構。

人身險公司分支機構淨退出484家

與2023年同期相比,雖然人身險公司分支機構淨退出的狀態仍未扭轉,但數據有所緩和。

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人身險分支機構淨退出家數多達649,而今年上半年人身險公司分支機構淨退出484家。

據悉,保險公司按照地區登記可以分爲:總公司是一級機構,省級分公司爲二級機構,地市級公司即中心支公司爲三級機構,縣區公司爲四級機構。其中四級機構根據業務還會分爲支公司和營銷服務部。

券商中國記者注意到,在轟轟烈烈的分支機構退出大潮中,營銷服務部及支公司是被裁撤的主力網點類型。

數據顯示,上半年退出市場的520家保險分支機構中,有341家爲營銷服務部,佔比65.58%;有152家人身險支公司退出,佔比29.23%。

有行業觀察人士分析認爲,在智能化、線上化的浪潮下,近年人身險公司個人代理人渠道持續收縮,而銀保和經代等第三方渠道重要性凸顯,不難理解險企裁撤部分網點以降低運營成本、提升經營績效。從公開數據可以看到,險企所裁撤的網點主要集中在三四線城市和鄉鎮地區。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發佈的《2023年中國互聯網保險理賠服務創新報告》預測,保險行業整體理賠線上化率水平在2025年和2030年分別達到85%和95%,2025年保險行業線上理賠規模將達到1.75萬億元,2030年保險行業的線上理賠規模將超過3.15萬億元。

數據還顯示,2024年1月至6月,人身險公司新設分支機構36家,以中支公司和支公司爲主。

財產險公司分支機構淨退出21家

2024年1月至6月,我國財險公司新設1569家分支機構,退出328家,淨增加1241家。

然而,財險公司今年新增設網點主要來自新近獲批開業的申能財險,其一家新設分支機構就達1200多家。如果剔除申能財險這一特殊因素,有21家財險公司於上半年淨退出市場。

2023年9月14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同意申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國際集團有限公司、上海臨港園金投資有限公司、上海臨港新片區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台州市國有資產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申能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國投資本管理有限公司、百聯集團有限公司8家單位共同發起籌建申能財險,註冊資金高達100億元。

隨後於2024年1月16日,申能財險完成工商註冊程序。作爲天安財險的資產負債承接方,申能財險也承接了此前天安財險的分支機構。

行業分析人士認爲,相對於人身險公司力度頗大的裁撤力度,部分財險公司因發展下沉市場而對物理網點仍然倚重。

實際上,保險機構是太多了還是太少了,一直是行業爭論不休的話題。

一方面,根據《2024中國保險發展報告》,截至2023年底,保險代理人數量減至281.34萬,較2019年底下降了69%,無止跌跡象。在代理人規模縮減的背景下,保險公司更加註重培養具有高素養和高產出的核心人才,提高留存代理人的產能。另一方面,我國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都與發達國家具有相當差距。

保險機構在國內到底有沒有過剩?

有人認爲,所謂的“過剩”,其實是指國內保險公司產品同質化,使得整個行業無法在產品層面滿足多元化需求,陷入了價格戰。而在我國經濟生活中,處於保障空白的地帶仍然很多,供給不足的現象長期存在。

不過,無論網點是否過剩,整個行業“有進有出”纔是正常狀態。

責編:萬健禕

校對:彭其華

版權聲明

證券時報各平臺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爲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

轉載與合作可聯繫證券時報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 Type="normal"@@-->

END

" Type="nor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