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沸騰的深圳與中國經濟改革樣板
文 | 華商韜略 母澤良
敢爲天下先的深圳,再一次站上時代變革的關鍵節點。
【跑出深圳速度,不負五年之約】
8月18日,於深圳而言是個特殊的日子。
五年前的這天,《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發佈。
《意見》明確了深圳先行示範區作爲高質量發展高地、法治城市示範、城市文明典範、民生幸福標杆、可持續發展先鋒的戰略定位。
那是一個激動人心的夏天。同年年末,“先行示範區”入選“2019年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詞”,深圳再次站在了聚光燈之下。
世界聚焦於深圳。
從吸引了全世界各地區頂尖企業參加的全球招商大會到“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展”的國際文博會;從紮實落實全省“百千萬工程”部署到推動深港澳更緊密務實合作讓大灣區核心引擎持續轟鳴;舞劇《詠春》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結合,從嶺南大地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這五年間,被寄予厚望的深圳,再一次在這片曾經涌現無數奇蹟的土地上,創造出了新的傳奇。
從2019年開始至2023年期間,深圳GDP年均增長率達5.1%,增速領跑其他一線城市。
2024年上半年,深圳進一步加速,同比增長5.9%,GDP達17302億元。
外貿方面,深圳的增長更是一騎絕塵。深圳海關發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深圳的進出口總額22013億元,同比增長31.7%,創深圳市進出口歷史同期新高。
廣東,領跑全國,深圳,領跑廣東。
而作爲先行示範區的深圳,更是在《意見》發佈的這五年間,爲全國下一步以經濟爲主體的改革提供了極其寶貴的成功經驗。
【民衆幸福了,也就消費了】
從日前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不難看出——經濟改革,正成爲當下中國發展的關鍵議題。
而《決定》的推行,也進一步展現出了深圳發展的戰略前瞻性。
在本次有關經濟改革的相關舉措中,被反覆討論與報道的多是以“民衆”和“企業”爲主體的改革措施。
拿前者來說,《決定》指出,要進行居民收入和社保福利等改革,同時進行財稅體制改革,改善政府稅收結構。
這就意味着,在本輪經濟調整中,《決定》強調了要鼓勵廣大民衆的消費意願,讓民衆在生活更加幸福的同時,更願意去消費,形成良好的正向循環,也就是近年來常常提到的“內循環”。
在這一點上,深圳近年來的相關改革措施爲各地政府提供了發展樣板。
刺激內循環消費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如何創造民衆的消費意願。站在政府角度來看,其實最佳的方案之一就是儘可能地從更多維度提升居民生活的便利度、舒適度,讓更多人無負擔,或低負擔地去享受生活,消費熱度自然而然就上來了。
就拿近五年來說,深圳聯合相關部門完成新增基礎教育學位68.4萬個,讓更多年輕人可以在這裡紮根,從這裡成長;同時建設籌集保障性住房60.65萬套,讓年輕人與特殊羣體的工作、生活負擔進一步減小,活力進一步釋放。
類似民生方面的舉措,深圳政府總是不遺餘力的,更是關注細節的。
在深圳這座城市裡,一共藏着1260個公園。有人測算過,在深圳,差不多步行15分鐘就能走到一個社區公園。每天的清晨、午後、晚間幾個時間段,這些公園裡遍佈着寫字樓裡的年輕白領、下班“遛娃”的父母,以及鍛鍊、下棋的退休老人。
這種“鬆弛感”,一傳十、十傳百。而民衆“鬆弛”起來了,消費自然便“充盈”起來了。
2024年上半年,深圳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5072億元,相較於2019年上半年的3076億元增長了64.9%。
這股消費熱潮,甚至傳到了深圳的近鄰香港那裡。據香港入境處統計,僅今年一季度,由香港入境深圳的遊客合計超千萬人次,平均每天都有超過十萬(人次)香港民衆北上至深圳。
按這組數據看,每位香港民衆平均一個月多點就得去一次深圳。這次的北上熱潮,也逐漸輻射到更多地區,越來越多的人接踵而至,來一睹鵬城的風采。
最新的海關數據顯示,8月10日這一天,深港間多個口岸迎來出入境客流高峰,深圳邊檢總站共查驗出入境旅客92.9萬人次,其中入境旅客50.8萬人次、出境旅客42.1萬人次,爲今年第8次、暑期第3次創全面復關以來新高。
整體來看,這種準確且高效的“解題思路”極具深圳特色。畢竟,經濟發展與人民生活本身就是一個息息相關、不可分割的整體,在這一問題上,作爲“樣板”的深圳,切實地爲全國其他地區開了一個好頭。
【凝望過往,繼往開來】
提到經濟改革,企業是另一個避不開的話題。
這裡提到的企業,從所有制上可大致分爲國企與民企兩類。而如何促進這兩類企業發展,讓其各自茁壯成長的同時,又能形成差異化互補,一直是各地方企業改革的重點。
本次《決定》則進一步明確了這一核心問題的解決方案:
國企,要更多地向關係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關係國計民生的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公益性領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同時爲民企的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的方針政策……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深入破除市場準入壁壘,推進基礎設施競爭性領域向經營主體公平開放,完善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
說白了,就是國企更加明晰發展方向,同時把更多的自主空間交給民企,甚至是將“5G、充電樁、大數據”這些競爭性的基礎設施建設開放給民企,讓更多有科研實力的民企參與到國家的重點科研項目中,從而真正地激發創新活力。
這一舉措的有效性,在深圳發展歷程中體現得尤爲明顯,其作爲先行示範區這五年來取得的成果,更是成爲了《決定》推行相關舉措的有力佐證。
一直以來,在激發民企創新活力和保障民企有效發展這件事上,深圳是當之無愧的“王者”。
這幾年,在深圳政府與比亞迪等多方合力下,深汕比亞迪汽車工業園一期項目、二期項目在短短數年內相繼建設投產,成爲了深圳汽車出口的堅實後盾,也爲新能源汽車產業便捷出海創造了巨大的想象空間。
比亞迪、騰訊、華爲這些各行業內的龍頭企業,均是在深圳這片土地上從樹苗成長爲參天大樹。這與深圳政府一直以來的付出是分不開的。
特別在《意見》發佈這五年來,深圳政府進一步加大了對民營企業的扶持力度,僅2023年一年,就先後出臺實施了階段性穩經濟“15條”、民營經濟“20條”、降低製造業企業成本“20條”、促消費“21條”等改善營商環境的法律法規。
有爲的政府,活躍的市場環境,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企業落戶鵬城。
截至2024年5月底,深圳市約有商事主體430萬戶,同比上升6.09%,其中,企業約佔270萬戶,同比上升4.48%,佔深圳市商事主體總量的61.36%;個體約佔160萬戶,同比上升8.75%,佔深圳市商事主體總量的38.64%。商事主體數量和創業密度穩居全國第一。
事實上,從誕生之日起,深圳便與生俱來地帶着一股子熾熱的活力。
更可貴的是,時至今日,深圳仍在沸騰。
如今,在深圳,每平方公里就有12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2.4萬家的數量,約佔廣東總量的三分之一,位列全國第一。
站在時代變革的關鍵路口,深圳用自己一步步走過來的路,爲前路增添了更多確定性。
這種發展勢頭,更是在這個關鍵節點,爲全國上下打了一劑強心針。在變革的時代大背景下讓人們看到了更多可能。同時,這種獨具深圳特色的發展模式,也在時間與實踐的驗證和磨礪下,愈發完善。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