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海龜中毒事件頻傳 醫揭超高死亡率:活下來也恐有後遺症

尚吉巴(Zanzibar)奔巴島(Pemba Island)9日驚傳食用海龜中毒。示意圖,記者賴昀岫/攝影

外電報導,印度洋羣島上的「奔巴島」昨傳出食用海龜中毒事件,造成8名兒童和1名成人毒發身亡,當地不時會傳出食用海龜而中毒,稱爲「龜毒素中毒」。專家指出,海洋毒素中毒大致可分3類,輕則出現腸胃道症狀、喉嚨痛等,大多會在一週內恢復;嚴重者可能昏迷,甚至死亡,死亡率介於65%至100%,即便活下來也可能有後遺症。

尚吉巴(Zanzibar)奔巴島(Pemba Island)9日驚傳食用海龜中毒,造成8名兒童和1名成人毒發身亡,另外有78人送醫治療。海龜在當地是料理,不過時不時傳出進食海龜肉而中毒,稱爲「龜毒素中毒」(Chelonitoxism)。

臺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牀毒物部主任楊振昌表示,國內目前尚未生過食用海龜中毒事件,臨牀上對於海龜毒素的毒性未知,不過美國「國家首都毒物中心」(National Capital Poison Center)資料指出,這個毒性可能和藍綠菌(cyanobacteria)有關。

楊振昌表示,國內常見的海洋性毒素包括常見的河豚毒素,以及海葵毒素、熱帶魚毒素、麻痹性貝類等,其中麻痹性貝類與海葵毒素的毒性很像,都是以神經抑制、神經肌肉麻痹爲主,也會有腸胃道症狀,這些多半被認爲和藍綠菌有關,症狀方面,快則數小時出現、慢則好幾天後才發生,症狀依照嚴重度可以分爲3個等級:

※程度最輕微:可能在幾小時到幾天內發生,病人只有腸胃道症狀、喉嚨痛、冒汗等,基本上不會有太大的死亡風險,約可在1周內恢復

※第二級:可能在中毒後1至2天,出現嘴巴發炎、講話不清楚、食道或胃潰瘍、昏睡、腎臟衰竭、電解質異常等,恢復期約3周

※最嚴重:在中毒後1至3天開始出現症狀,嚴重者會昏迷、多器官衰竭、腎臟、肝臟與呼吸功能異常等,死亡率介於65%至100%,即便活下來也可能有四肢癱瘓等後遺症。

楊振昌說,這類海洋毒素目前無解毒劑,即便烹煮也無法去除毒性,醫療上以打點滴、監測腎功能與電解質、插管、洗腎等支持性療法與症狀治療爲主,以河豚毒素爲例,會導致呼吸衰竭,如果及時送醫插管、使用呼吸器,撐過24小時就沒有太大危險,但是太晚送醫會有死亡風險,整體死亡率約1成。

楊振昌表示,麻痹性貝毒素中毒事件這幾年很少發生,過去曾在東港發生過食用「西施舌」後中毒,不過後來都有相關監測;熱帶魚毒素則有接觸零星個案,例如食用鯛魚後中毒,常見症狀包括腸胃道症狀與神經症狀等,多半爲冷熱感覺異常等類型,和河豚中毒狀況不太一樣;海葵毒素則曾在臺中發生中毒事件,會造成患者腎臟衰竭、高血鉀等。

楊振昌指出,最常見的海洋毒素中毒,都是民衆自行捕撈爲主,自己去抓釣容易發生問題, 如果從市場買的漁獲,風險相對較低,不過有些熱帶魚毒素中毒的民衆會反應,自己以前吃過相同的漁獲都沒事,這是因爲有些魚的毒素屬於季節性,像河豚毒素就是出現在每年10月到隔年3月,不同種類、不同季節都有差異,提醒民衆要留意相關細節。

楊振昌解釋,有些人會有嚴重神經症狀,目前報告大多在醫療資源不那麼充分地方,例如馬達加斯加、坦尚尼亞、菲律賓等地,有些說法認爲,大多發生在醫療資源不發達的地方,導致病人送醫沒辦法的到好的治療,因爲這類海洋毒性目前沒有解毒劑。

部分患者剛開始對於噁心、嘔吐、舌頭刺痛等症狀不以爲意,當變得更嚴重時才送醫,往往已經太晚, 國外最早在1697年就有相關報告,中毒情節最大的一篇,是來自馬達加斯加的報告,共有571人中毒、81人死亡,還是有一定的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