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6款魚小心組織胺中毒 醫:煮熟仍會發作 1招預防

急診醫師就提到,有些魚種體內含有較高量的組織胺酸,若保存過程不當,攝入後就會出現組織胺中毒。(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隨着天氣逐漸升溫,如何保障食安避免食物中毒,是值得重視的議題。急診醫師就提到,有些魚種體內含有較高量的組織胺酸(Histidine),若保存過程不當,攝入後就會出現組織胺中毒,症狀包括身體發熱發癢、噁心嘔吐、呼吸困難等。常見於鯖魚科魚類如鯖魚、鮪魚、鰹魚,以及非鯖魚科如鬼頭刀、秋刀魚、沙丁魚,即便吃下煮熟的魚肉,仍可能引發中毒反應,不可不慎。

醫學中心急診部主治醫師在粉專「急診男爸one」發文指出,因急性過敏症而就醫,也是急診常見的主訴之一,而食物如堅果、海鮮、奶類等,皆有可能引起急性過敏症,其中海鮮,就有可能是「鯖魚中毒」。常見於鯖魚、鮪魚、鰹魚等鯖魚科類,以及鬼頭刀、秋刀魚、沙丁魚等非鯖魚科類。

至於爲何上述魚種容易發生中毒?醫師說明,其魚肉中含較高量的組織胺酸,若保存過程不當,此物質便會被細菌分解爲組織胺,食入後就會出現組織胺中毒的症狀。值得注意的是,組織胺一旦在魚肉中形成,便不會因加熱而分解,因此,即便魚肉煮熟,仍會將組織胺食入而中毒。

談及食入後所引發的症狀,醫師提到,通常會在半小時到1小時內就會發作,並且可持續數小時,可能症狀包括臉部潮紅、起疹、身體發熱發癢、腹痛、噁心嘔吐、腹瀉、心悸、呼吸困難、頭暈、四肢發麻等。不過,大多數都僅是輕症,症狀多半會在12~24小時內消失,且不會有後遺症;另外,症狀造成的不適感,也能借由抗組織胺藥物來緩解。

若想預防組織胺中毒,醫師提醒,低溫的環境下可抑制細菌生長,因此沒有要馬上食用的魚貨,應儘早放置冷凍櫃保鮮,以免攝入後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