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漫步指南 | 穿行在聖彼得堡和莫斯科的大街小巷

編注:「城市風光」是一個很廣義的詞,大部分時候它不僅指代某一個地點,更是我們經歷過、熟悉的並留下深刻回憶的地方。它的妙不可言或許人盡皆知一目瞭然,亦或許是深藏心底只有自己知道的秘密。

回憶洶涌呼之欲出,且聽作者們平和、真誠且娓娓道來。我們希望通過「城市漫步指南」這個系列,帶你領略每一個有趣而又非凡的城市風光。

▍前言

和先生在一起的五週年紀念日恰逢中秋之時,決定去一個我倆都沒到過的國家旅行,也當作「度蜜周」。

出發前俄烏衝突再升級,加上中秋前後兩個颱風正面影響長三角,給這次行程在出發前增加了一絲絲的不確定性。秉着票定都定了的心態,我們按原計劃出發。最終運氣非常不錯,我們出發後第二天的航班就因爲颱風取消了,返程前第二個颱風也剛結束。聖彼得堡和莫斯科基本在 20-25 度卻一直「高溫預警」,杭州過來的表示這種「高溫」天氣真是舒服啊!

▍通向歐洲的窗口

聖彼得堡給我的第一感覺,像歐洲,但又不是歐洲,它古典浪漫、充滿色彩,各種建築的特點都有一些。去過歐洲尤其是去過法國和意大利的人,可能在聖彼得堡總有一些熟悉的感覺。它像一個城市拼圖博物館,館藏風格迥異的藝術品,但總有一種想成爲卻沒成爲的遺憾美。

聖彼得堡以海軍總部爲起點,沿三條射線呈扇形輻射開去,交匯成三條長街,最有名的便是涅瓦大街,海軍總部的金色尖頂因此成爲這座城市的象徵和地理中心。緊鄰的冬宮廣場成爲了聖彼得堡的中心廣場,被冬宮、總參謀部大樓在內的建築羣包圍着。冬宮是這座廣場標誌性的建築,清新薄荷綠色的巴洛克式風格,背靠涅瓦河,在河中的倒影平衡了這些建築又矮又寬的比例,製造出一種美麗又壯觀的效果。

海軍部大廈 / Адмиралтейство

艾爾米塔什博物館

冬宮原爲沙皇的皇宮,最早是俄羅斯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的私人博物館。隨着收藏品增多,於 1764 至 1789 年間又先後建了小艾爾米塔什和大艾爾米塔什。十月革命後,1922 年蘇聯成立了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冬宮成爲該博物館的一部分。總參謀部大樓在冬宮正對面,也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一部分,以近現代名畫真跡爲主,有諸多梵高、莫奈、馬蒂斯、高更等大師的作品,俗稱冬宮現代館。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與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巴黎的盧浮宮、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一起,稱爲世界四大博物館。

「閨房」——亞歷山大二世妻子瑪利亞皇后的會客廳

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分爲多個展館,包括古代藝術館、歐洲繪畫館和東方藝術館等,正常開館時間爲 11 點,爲了分流,一般情況下旅行團會在開館前 1-2 小時就帶入參觀,等散客進入時旅行團客的數量會大大減少,觀感很好。逛冬宮走馬觀花過一天,逛總參謀部的現代館走馬觀花過半天。內部不止文物、不止畫作,宮殿本身也是參觀的重要部分,燦爛、華麗、奢侈,各式各樣的穹頂造型令人炫目。正值《黑神話:悟空》的火熱,全網都在找「佛頭」,在這世界性的博物館裡必然少不了中國文物和大小各異的佛頭,在異國看到我國國寶還是不自覺會駐足。

《舞蹈》,亨利·馬蒂斯

總參謀部大樓的分館沿着參觀路線走完最後一幅畫是黑色方塊圖,我們參觀結束時恰好兩位賞畫人在仔細欣賞這副純黑畫塊。世間名畫千千萬,蘿蔔青菜各有愛。或許最後這幅畫的留黑也正像是藝術世界的留白,留下的是對未來創作的更多遐想、對未來生活的更多向往,更值得回味。

教堂羣

尼古拉一世紀念碑,聖以撒大教堂

俄羅斯是傳統宗教是東正教,聖像、教堂非常之多。我們去了現在以參觀爲主的聖以撒大教堂和滴血大教堂,也去了現在仍爲教徒使用的喀山大教堂。

聖以撒大教堂,也叫伊薩基輔大教堂,與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倫敦聖保羅大教堂和佛羅倫薩花之聖母大教堂並稱爲世界四大圓頂教堂。這個教堂建立前後共有 44 萬民工幹了整整 40 年才竣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嚴重損壞,雖在 20 年後修復完畢,但留下教堂大門外的大理石柱子上的幾處彈痕沒有修補。

參觀時我們恰好見證了一個傳統東正教家庭的初生嬰兒受洗禮的過程。信仰東正教的俄羅斯人依照教規,在嬰兒誕生的第二天便去教堂接受洗禮,嬰兒洗禮均由其教父教母代勞。吉時已到,陽光恰好透過窗灑在聖水桶上,禱告儀式後嬰兒與信仰之主裸誠相見,牧師灑水三次完成洗禮,嬰兒啼哭告訴世界他的歸屬。晚上再次路過大教堂時,中秋圓月照映金色圓頂,溫柔燦爛更顯神聖莊嚴。

金碧輝煌的聖以撒大教堂

滴血大教堂,也叫基督復活大教堂,位於葉卡捷琳娜運河邊,洋蔥式的圓頂、色彩斑斕的馬賽克,以及華麗的裝飾都與周圍古典式巴洛克風格的建築羣格格不入,這座教堂具有濃烈的莫斯科風味,是聖彼得堡具有明顯俄羅斯印象的教堂。轉身瞬間鴿子忽而起飛,感謝攝影師抓拍留下的人生照片。

滴血大教堂

喀山大教堂,豎立的長柱像是張開懷抱擁抱這座城市所有苦難的人,日落黃昏時不甚美觀。不同於聖以撒和滴血兩個大教堂主要作爲觀光景點,喀山大教堂免費開放,光景昏暗嚴肅,神父頌禱,虔誠的信徒排着長長的隊伍前去禱告,它是俄羅斯人們心中最靈驗的教堂。

喀山大教堂

喀山大教堂

馬林斯基劇院與芭蕾舞

決定來俄羅斯旅行時我們就第一時間定下了馬林斯基老劇院《天鵝湖》芭蕾舞劇的舞季首秀演出票,主演是兩位芭蕾首席 Viktoria Tereshkina 和 Kimin Kim。在馬林斯基老劇院的氛圍中,彷彿與柴可夫斯基進行了跨世紀對話,不虛此行!因爲這場演出不僅是夏休後新芭蕾舞季的首秀,也是爲了紀念受人尊敬的教師 Vasilieva Marina 的誕辰,她培養了一代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演員,包括本次演出的天鵝首席 T 姐。坐在我身後的觀衆是 T 姐的粉絲,全場只爲她鼓掌,演出結束後直接衝到一樓前排去鼓掌,一般演出 5 次謝幕已很難得,這次首席們 6 次謝幕後才散場,這位鼓掌人最後也心滿意足微笑離場。很有意思的體驗。

Viktoria Tereshkina,Vasilieva Marina,Kimin Kim

從馬林斯基劇院走回酒店已經晚上 11 點多了。天氣不冷,月色很好,臨時決定吃點宵夜然後去看開橋。

開合橋

聖彼得堡是一座水系非常發達的城市,大大小小超過 300 座橋。早期的城市區域規劃與管控並非僅爲了視覺上的和諧,也體現了社會的等級秩序。冬宮和夏園周圍是貴族居住區,周邊爲商人居住區,工人居住區在遠郊,貴族區被一系列運河和街道明顯地劃分開。起初爲了阻止工人進入貴族中心區域,涅瓦河上的橋樑便建設成爲了可以拉起來的狀態。

原本我們以爲現在沒有貴族圈分區,也沒有了跨河入境攻池的危險,開橋僅剩旅遊觀賞作用。然而此次臨時起意看開橋,才知道它的功能性意義——來往於涅瓦河上的大型船隻在夜間開橋時進入市內或駛向芬蘭灣。

宮廷橋 / Дворцовый мост

彼得保羅要塞與阿芙樂爾號巡洋艦

涅瓦河一岸是冬宮,另一岸就是彼得保羅要塞了,它與聖彼得堡這座城市共同誕生,建立的本意是爲了防衛以及發動戰爭之用,但幾次都沒有發兵。要塞中有聖彼得保羅大教堂、鐘樓、造幣廠、兵工廠、炮樓、十二月革命黨人紀念碑等建築物,羅曼諾夫家族從彼得大帝到尼古拉二世都安葬於聖彼得保羅大教堂(彼得二世和伊凡六世除外)。自 18 世紀上半葉起,要塞便成爲沙皇關押政敵和敵對勢力的專門監獄。俄國曆史上曾與沙皇專制制度和農奴制度進行過堅決鬥爭的三代革命者——十二月黨人、民粹派和無產階級革命者的代表都被囚禁在這裡,陀思妥耶夫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高爾基、鮑曼、克魯泡特金等名人均在列。我們從監獄的小黑屋走出來後,竟然真的有一種敬自由的感覺。

彼得保羅要塞監獄 / Тюрьма Трубецкого бастиона

十月革命前夕,要塞成爲起義軍的司令部。按照列寧指示,以棱堡旗杆上的明燈爲號,下令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炮轟冬宮。 「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的「炮」便是這艘巡洋艦最前端的武器,至今它仍然朝向着冬宮。

阿芙樂爾號巡洋艦

從聖彼得堡到莫斯科很多人會選擇過夜臥鋪火車,但我們選擇了俄羅斯高鐵,早上 6 點多日月同輝時就出發了。雖然爲了跨城高鐵我們起的很早,但沿路的景象讓我們沒有一絲睏意。村莊深深埋在朦朦朧朧的霧氣裡,像極了十八世紀的風景畫,又像極了塔可夫斯基的夢境般的霧景。藝術源於生活,這些水霧朦朧的感覺竟然是風景寫實。

《犧牲》(左)

▍現代熾熱的火種

莫斯科與聖彼得堡直觀上就很不同,紅色摩登的城市景觀讓我振奮又熱烈,滿城的徵兵宣傳手冊和廣告牌,也重新將我們從十八十九世紀拉回到了當下。

紅場與克里姆林宮

紅場是莫斯科最古老的廣場,也見證了諸多重大歷史事件。紅場的紅色耀眼卻不刺眼,更多了幾分莊嚴和鬥志,青銅像和無名烈士墓的火更顯得非常熱血。圍繞紅場一圈的是俄羅斯國家歷史博物館、莫斯科國立百貨商場(古姆百貨)、聖瓦西里昇天教堂、列寧墓和克里姆林宮。克里姆林宮現今仍爲總統官邸,有相對固定的參觀路線,可參觀部分主要有教堂羣、軍械庫和鑽石庫。這裡的旅行團非常多,耳邊經常能聽見中文,很多年長的爺爺奶奶們爲情懷前來打卡。在這裡我們也經歷了在俄羅斯境內最嚴格的安檢、最飄忽的定位和最失靈的無線。空曠的車行道上行人不能落腳,除了人行步道和斑馬線,走在其他地方就會被士兵進行護照查驗警告。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真的要態度很好並且遵守規則,不然很可能會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克里姆林宮,參議院大樓 / Сенатский дворец

紅場,聖瓦西里昇天大教堂

麻雀山與莫大

別的地方可以不去,我一定要去麻雀山。非常不難爲情地講,我們與拿破崙都選擇了麻雀山作爲俯瞰莫斯科全景的最佳地點。莫斯科河穿過城市,高聳的建築和洋蔥頭的教堂交織出現在視野中,像是一個穿着傳統服飾又跳着現代舞蹈的套娃,古典高雅又摩登性感。

坐落在麻雀山背後的莫斯科大學,正是 1945 年在莫斯科「郊外」興建的七座形似婚禮蛋糕的巨大建築之一,該建築可以說是「蘇維埃帝國」風格的極端例子,結合了兩種風格:一是 1812 年之後在沙俄盛極一時的新古典和哥特主題風格,二是宣揚蘇聯偉大成就的紀念性建築風格。蘇聯時期的莫斯科極爲自信,巨大的建築工程、大規模生產的汽車、第一條地鐵……鋼鐵味十足。

莫斯科大學

麻雀山上俯瞰莫斯科

▍寫在最後

在寫這份遊記的時候有種深深的無力感,我發現自己已經失去了表達長篇文字的能力。回家後第二天就開始工作了,零星的時間寫一下這段旅程,擠出文字的過程堪比寫一篇論文(甚至感覺還是寫論文更簡單一點),對景點描述時內心也少了很多波瀾。我們去的景點並沒有很多,不是日均 2 萬步的特種兵式旅行,說真的走過很多路到現在也已經忘記了。但是我想了想,最後的最後,回味最深刻的還是和先生逛了兩次當地居民區附近的超市,一次白天,一次晚上,我們買了點番茄、黃瓜、巧克力、牛奶、現切的紅腸以及小列巴(大列巴實在太太太大了),看到很多當地人也在超市買東西,我們還比價說確實蔬菜貴一點,吃沙拉相當於半個牛排了。

俄羅斯雖然被制裁,大小超市基本生活品全部本土化,物價總體比較平,民衆的生活完全沒問題。結算時因爲語言不通指着後面結算的居民自己帶的塑料袋說我們也要一個,後面的俄羅斯人就把他們的袋子給我們了。這一路我們遇到了很多很多好人,還有主動過來幫我們拍照的老人,指着自己手機裡網圖拍的好看的機位讓我們擺 pose,表示他也可以拍的很好看。我也沒想到這趟旅行最受觸動的不是風景,恰恰是人情,果然是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風景人情之中,亦有隨處可見的徵兵廣告牌,地鐵口隨手即取的徵兵宣傳手冊,以及火車站時不時揹着行軍包走過的士兵……惟願世界和平,普通平凡就是最大的幸福。

https://sspai.com/post/92759?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糕糕

責編:張奕源N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