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股回撤後能否上車? 基金經理激辯四季度機會

圖蟲創意/供圖本版製圖:彭春霞

證券時報記者 吳琦

經歷三季度大幅回撤後,基金經理還看好成長股投資機會嗎?10月25日,基金三季報已披露完畢,不少公募基金經理在季報中回顧了三季度的投資思路以及透露四季度看好的投資方向,其中對於成長板塊的討論最爲熱烈。

成長類基金大幅回撤

受外資持續流出、半年報業績較爲羸弱的影響,第三季度滬深300指數下跌3.98%,中小盤寬基指數和成長指數下跌幅度更大,如中證500指數和中證1000指數分別下跌5.13%、7.92%,創業板指和科創50指數分別下跌9.5%和11.7%。

從風格層面上,價值股表現好於成長股,行業層面上分化顯著,煤炭、石油石化、金融地產等順週期行業取得較好的正收益,以新能源、計算機、傳媒爲代表的成長行業則表現墊底。

成長風格主題基金業績迎來較大幅度回撤,如銀河文體娛樂主題、國聯成長優選、中信建投低碳成長和上銀新能源產業精選等百餘隻偏成長主題基金第三季度淨值回撤超20%。

國聯成長優選基金經理在基金三季報中解釋,2023年三季度,國內宏觀強復甦預期隨着弱現實與政策博弈的進一步加深,A股市場呈現主題投資與順週期政策博弈的來回擺動,市場風格的波動較爲劇烈,尤其是人工智能板塊,處於主題投資向業績增長驅動的成長股投資過渡的過程中,短期處於業績催化、事件催化的真空期,疊加北向資金持續流出帶來的市場風險偏好降低,板塊調整較爲劇烈。

那麼,成長股在大幅回調後還能上車嗎?從最新的三季報基金經理調倉動作來看,對於成長股的操作,有基金經理選擇了落袋爲安,也有基金經理選擇堅守。

基金經理調倉明顯

今年管理業績居前的招商基金基金經理翟相棟表示,他在二季度末至三季度末期間,兌現了今年漲幅較大、市場預期過高及未來潛在賠率不足的標的,包括光模塊、機器人等行業的標的。翟相棟最新佈局的方向主要是累計跌幅巨大,處於下行週期底部,且預期、估值和業績均在低位的成長行業品種。

泰信基金基金經理董山青圍繞行業景氣趨勢、業績增長的確定性,參與了人工智能、互聯網、電子、計算機、半導體、機械等板塊。這位基金經理在第三季度兌現了部分高估品種,等待人工智能板塊的下一波機會。

“成長方向在三季度普遍回撤,這給我們未來提供了更多進攻的選擇。”博時基金基金經理金晟哲在基金三季報中表示,從四季度開始,關心更多的是提升倉位的節奏以及機會出現在哪些方向。前期人工智能的股價過度領先基本面,但這個產業畢竟在不斷進步,近期也出現多模態和應用層面的多重進展。電子和半導體行業在總量層面不斷推動庫存週期的見底,也有華爲迴歸等令人振奮的消息和結構層面層出不窮的創新。新能源在史詩級的供需過剩面前估值繼續下挫,部分細分領域的盈利觸底。金晟哲認爲,上述方向均迎來佈局機會。

擅長成長股投資的平安基金基金經理神愛前在三季度主要維持了成長方向的配置,他在成長內部做了一定結構調整,減持了通信、傳媒、電力等板塊,加倉了汽車零部件、電子與半導體、醫藥等板塊。神愛前表示,目前持倉結構主要分佈在汽車零部件、電子與半導體、機械設備、傳媒、醫藥、輪胎等方向。

他認爲,未來幾年經濟處於轉型期,過於依賴經濟貝塔選股可能難以取得較好的超額收益,預計超額收益更多來自產業創新與產業趨勢。

招商基金基金經理陸文凱重點看好軟件行業的投資機會。他認爲,長期來看,數字化會成爲驅動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生產要素;短期來看,在政策引導下的政、企端IT(信息技術)投入加速將提供足夠的需求支撐,AI技術的潛在應用也給提升用戶付費意願帶來一定可能性。雖然二、三季度在盈利端兌現較慢,但回調後性價比再度提升。

“新”公司有望爆發

近年來,A股迎來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成長股行情,不過,成長板塊股價波動較大,風險與收益並存,其未來行情將如何演繹?

追求絕對收益的投資老將國投瑞銀基金基金經理綦縛鵬在基金三季報中表示,他關注的重點將從“成長優先”轉向成長、質量和股東回報並重。A股市場一直以來對成長股較爲關注,但換到長週期視角下看,成長股的投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會面臨較大的挑戰。成長股的成長路徑爲低基數、低滲透率下的高行業增速,低集中度下的龍頭份額提升以及公司的產品創新。在過去的二三十年中,很容易在低基數、低滲透率、低集中度的路徑上找到成長型的投資機會,但未來這類機會變得越來越稀少。未來成長路徑的投資機會將主要來自創新,所以成長股的尋找難度加大。

交銀施羅德基金基金經理何帥在三季度減持了新能源相關標的。A股市場在2023年三季度表現平淡,前期熱門行業如人工智能等也經歷了明顯回落。何帥在三季度主要調整方向是減持了新能源相關標的。他認爲,雖然新能源市場空間巨大,新能源車今年依然維持較高增長,大部分龍頭企業維持了較高的市場份額,不過由於上游原材料跌價,產業鏈去庫存,使得新能源中游相關公司普遍業績承壓,並對基金淨值產生了明顯拖累。其對部分企業的競爭壁壘估計過高,低估了產業短期收縮時對其業績產生的壓力。何帥認爲,製造業並不是商業模式最好的生意,供需缺口對於這些行業特別重要。“特別是對於有一定技術和規模壁壘的製造業,判斷其抗週期能力的程度確實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中庚基金丘棟榮則表達了看好成長股投資機會的觀點。從基本面上看,他認爲,經年多重壓力層疊,很多公司仍不捨晝夜努力打磨核心競爭力,積極卡位於新技術、新場景、新應用等方面,其孕育的技術和產品正處於爆發中,如以智能駕駛爲代表的造車新勢力顯山露水,創新藥及器械等新醫療方法已廣泛應用,“夢想”不再遙不可及,而是在產業和產品層面觸手可及。從投資上看,這些倖存下來的“新”公司,對應的是蓬勃的“新”需求,能見度提高意味着風險是降低的,存活率和成長性大幅度提高。在市場底部迎新去舊,爲“新”定價並積極承擔風險,待中流擊水,到輕舟過萬重山,有望擁抱最好的時候。另外,從估值定價角度看,這些“新”公司現階段非常契合低估值價值投資的要求,公司風險不斷降低、業務持續甚至快速增長、盈利具有高增長性和高彈性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