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市“龍頭”,會易主嗎?
上汽集團近期的日子不太好過。
目前,行業內正流傳着上汽集團高層即將出現大變動的消息,現任董事長陳虹的續任期限將至(2021年6月30日,上汽集團股東大會上宣佈了陳虹續任的消息,按照三年一屆的慣例,陳虹的續任任期即將屆滿),這家中國規模最大的汽車集團,即將迎來新一輪的人事大調整(6月21日晚,上海市公佈了新一屆市管幹部任前公示,其中就提及現任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黨委副書記王曉秋,將擬任市管企業正職)。
高層換屆在即之外,上汽集團近期還面臨着市場規模持續向下和出口市場上的關稅危機,後續稍有不慎,上汽集團中國汽車企業“龍頭”的名號,就有可能被搶走。
月銷規模:比亞迪已經約等於上汽集團
此前18年,上汽集團一直都是國內市場規模最大的汽車企業。
巔峰時期,上汽集團曾交出過超700萬輛的年銷數據,但在跨過了2018年的市場峰值之後,上汽集團最近幾年的年銷量基本都處在下滑通道中。到了2023年,上汽集團的年銷量回落到了500萬輛出頭,基本上和十年前的自己處在了同一水平線上。
當然,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年銷量在持續下滑,超500萬輛的年銷量,還是足夠上汽集團保住國內第一大汽車集團的地位。作爲對比,在2023年實現了全面爆發的比亞迪,雖然創歷史的交出了超300萬輛的年銷數據,但和上汽集團之間,還有着明顯的市場差距。
但兩家企業之間看似十分巨大得市場“鴻溝”,在2024年就有了被抹平的跡象。
上汽集團此前發佈的銷量數據顯示,5月該集團實現整車銷量爲332,246輛,同比下降17.10%。2024年前5個月的累計銷量爲1,526,409輛,同比下降8.37%。
上汽集團依舊是國內市場規模最大的汽車企業,但和第二名之間的距離,正在急速縮小。
5月比亞迪同樣交出了超33萬輛的月度銷量,和整個上汽集團之間的月銷量差距已經微乎其微,不足500輛(5月比亞迪售車331,817輛,同比增長了38.13%)。今年前5個月,比亞迪的累計銷量已經突破127.1萬輛。
此消彼長之間,比亞迪和上汽集團,已經是月度市場份額旗鼓相當的競爭者。
當前的國內汽車市場上,比亞迪在各個細分市場上都扮演着重構價格體系的角色,而上汽集團旗下的多家合資車企,都是新時代的車市新戰場上,負面影響的被動承受者。
上汽大衆、上汽通用等,此前都是年銷200萬輛級的“巨無霸型”車企,但最近兩年,上汽大衆和上汽通用的市場份額,都丟的很快。2023年上汽大衆的年銷量已經降至121.5萬輛,上汽通用的情況還要更加嚴峻,2023年的年銷量只有100萬輛出頭。
上汽通用五菱雖然是非典型的合資車企(和其他主流合資車企主售外方品牌車型不同,上汽通用五菱雖是中外合資企業,但主售的一直都是中方品牌產品),但最近幾年的銷量下滑勢頭同樣很明顯。峰值時期,上汽通用五菱也曾年銷超150萬輛,但去年上汽通用五菱的年銷量已經降至80餘萬輛。
進入2024年之後,上汽集團旗下各主要板塊都在順勢而爲,積極的進行電動化轉型,而且也都快速的調整了終端售價,以應對市場持續的內卷,但整個集團市場表現持續向下的趨勢,依舊沒有太有效的緩解。上汽集團此前發佈的最新產銷數據顯示,今年5月,旗下各大汽車企業中,只有上汽通用五菱等少數幾個實現了正向增長。5月上汽通用五菱汽售車116,000輛,同比增長5.17%;智己汽車售車4,251輛,同比增長111.60%。再來看上汽集團旗下月銷量下滑的車企,上汽大衆5月售車90,013輛,同比下降3.01%;上汽通用售車38,393輛,同比下降58.27%;上汽乘用車分公司售車54,418 輛,同比下降26.15%。
出口業務:將迎來關稅大考
市場表現上,上汽集團已經疲態盡顯,尤其是旗下兩大主流合資車企上汽大衆和上汽通用,銷量數據普遍都已經處在歷史級的低位。但這還不算完,對上汽集團而言,即將要面對的新考驗,或許難度還要更大,作爲國內汽車出口大戶,上汽集團即將面對國際新形勢下的關稅大考。
過去的中國汽車,是低價的代名詞,在全球舞臺上,主要參與到的是第三世界國家的市場開拓,而這些國家普遍都不具備成型的汽車產業,所以整體的競爭態勢相對溫和。但在中國汽車企業逐步成爲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引領者之後,中國不僅成爲了第一大汽車出口國,中國造的汽車,對歐美等汽車產業發達的國家,也正在實現市場的反滲透。這時候的市場競爭態勢,直接就拉爆了,不少國家和地區,開始打着保護本土汽車產業的旗號,紛紛“上手段”。
正在裝船的中國車,圖片來源:比亞迪
5月22日,美國政府官員表示,美國計劃在8月1日之前對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和電動汽車材料徵收高達100%的關稅。隨後歐盟等國家和地區也陸續跟進了相關政策。
這其中,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的關稅新政,引起了廣泛關注,因爲歐盟已經是中國產電動汽車重要的出口市場。歐洲汽車工業協會ACEA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出口到歐盟的電動車數量爲43.8萬輛,價值近100億歐元。2023年產自中國的電動車佔據了歐盟電動車市場21.7%份額,其中中國品牌電動車佔據7.6%份額(特斯拉、易捷特、寶馬等外資品牌,此前都已經把中國生產的電動車,出口到了歐盟等海外市場)。
雖然不少歐洲汽車企業的大佬,此前都曾明確表達過不支持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開展“關稅戰”的態度,但在今年6月,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的關稅大錘,還是落地了。6月12日,歐盟委員會發表聲明,擬從7月4日起,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徵收臨時反補貼稅,這其中對上汽集團加徵的關稅額度是頂格的,達到38.1%,再加上歐盟對所有進口車徵收的10%的關稅,上汽集團在歐盟地區即將繳納的關稅合計將高達48.1%。
爲什麼上汽被加了最重的進口電動汽車關稅,不少業內人士都表示,因爲中國車企中,上汽在歐洲的出口規模最大。
歐洲是上汽集團旗下MG品牌重要的出口市場.蓋世汽車整理的相關數據顯示,今年4月,MG品牌在歐洲市場的銷量爲16,894輛,同比增長了13.7%,今年前四個月,MG品牌在歐洲的累計銷量達到75,384輛,同比大漲26.8%。
有數據顯示,中國每出口歐洲10輛車、就有7輛是MG。今年前四個月,MG ZS在歐洲的銷量同比大漲81%至33,789輛,是歐洲銷量TOP50車型中唯一一款中國品牌的車型,排在第36名。純電市場上,MG 4前四個月的累計銷量爲17,668輛,是1-4月歐洲電動汽車累計銷量前十榜單上唯一的一款中國車。
關稅大漲之後,名爵的歐洲電動車出口業務,該咋辦?
上汽集團此前已經做過官方迴應,表示歐盟相關措施違背市場經濟原則和國際貿易規則,將採取一切必要的法律和商業措施。
但從目前的情況看,此次歐盟針對中國電動車進口關稅的新規,最終如期實施的概率已經非常大,而新規一旦實施,此後幾年,對中國電動車出口業務,將帶來深遠影響。蓋世汽車研究院預測,加徵關稅之後,中國對歐盟電動車出口量將減少15%~25%,對中國整體乘用車出口的影響也可能會減少2%~4%。
對中國企業而言,後續只能是見招拆招,儘量把影響控制在可承受的範圍之內。畢竟,歐洲已經是中國電動車出口的核心市場,且從長遠來看,歐洲仍將是中國電動汽車最大的海外市場。
中國企業需要根據市場變化迅速響應,並出臺應對舉措。調整業務重心是個短期就能起效的舉措,既然純電車型被針對,中國車企在歐洲的出口業務,可以更多的側重在插混和燃油車領域;此外,還可以通過其他手段來規避新的關稅政策,比如通過自建或者合作的方式,加速在歐洲本土化的進程,或者從其他海外基地生產電動車出口到歐洲等。
上汽集團旗下的MG品牌,此前其實已經啓動歐洲工廠的選址工作,其他中國的汽車出口“大戶”如奇瑞、長城、比亞迪等,也都有相關的動作。只不過,歐盟後續的政治風向不確定性較大,中國企業在歐盟建廠,也存在不小的風險。
在市場的誘惑和政策的風險之間,上汽作爲中國出口歐洲市場的代表車企,究竟會如何取捨,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