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號附近發現2180萬億噸異物,月球背面隱藏着什麼?

美國宇航局(NASA)在使用月球重力數據和月球軌道飛行數據結合起來分析和研究時,發現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地形和月球重力極不匹配,這意味着盆地下面存在着異物,隨後探測數據顯示出這個異物重約2180萬億噸,面積達到5.2萬平方公里,並可能向下延伸到300公里的地方。是武漢市面積的6倍大,而此時的嫦娥四號正位於巨大異物附近。

因爲潮汐鎖定的原因,人是永遠不可能觀測到月球背部的,所以月背對於人類來說一直顯得非常神秘。

潮汐鎖定是指大天體的引力會迫使離他近繞它公轉的小天體永遠用一面對着它。

所以我們從大天體的角度也就是地球看起來它是不轉的,但是從宇宙空間的角度來看,這個小天體仍然是自轉的,只不過自轉的週期和它繞大天體公轉的週期是一樣的(都是27天7小時43分11.47秒)。

而地球就是這樣的大天體,每天牽扯着月球,慢慢讓月球的自轉和公轉同步,從而人類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

因爲人類只能看到月球正面,月球背面就相當於是一個通訊禁區,這也導致了飛行器無法登陸月背,導致人類對於月背的探索一直停滯不前。

美國就一直想要登陸月背,因爲對於美國來說,月背具有非常重要的科研價值:

a.月球背面幾乎全是環形山/隕石坑(97.5%),比正面多得多(69%),形成原因和目前的情況只有理論解釋,缺乏實地驗證;

b.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是太陽系第二大超級隕石坑,早在1998年,NASA的月球勘探者號就發現這裡存在水冰,而且更接近月球最原始的情況;

c.嫦娥四號實際着陸地點位於該區域中部的馮·卡門環形山,它以錢學森的恩師的名字命名。這裡經過了強烈碰撞,極可能曾經被熔岩淹沒,各類物質含量豐富,或許留有月幔最原始的成分,保留了月球最深層的秘密;

d.“月球上氦三能量開發可供人類能源需求XX萬/億年”的說法,相信大家已經看過很多了,而理論上月球背面環境更容易產生氦三;

e.月球背面有天然的“屏蔽”,沒有任何來自地球的輻射干擾,這意味着它有着無比完美的安靜環境做天文觀測;

.月球背面的月壤也極有可能與正面大不相同。

但是截至目前,中國是全球唯一一個讓飛行器登陸月球背面的國家,而嫦娥四號登陸的位置正是艾特肯盆地進行研究,艾特肯盆地是整個太陽系中最大最深的盆地,直徑約2500公里,深十多公里。

而美國發現的異物也剛好是在艾特肯盆地下面,這張僞彩色圖像顯示了月球遠側的地形。較暖的顏色表示地勢較高,較藍的顏色表示地勢較低,南極艾特肯(SPA)盆地顯示爲藍色陰影。虛線圈顯示了盆地下質量異常的位置。

這是否有可能是外星人遺留物呢?目前存在兩種解釋:

1、在小行星撞擊地球背面之後,形成這個隕石坑的小行星的金屬仍然嵌在月球的地幔中。

大型小行星撞擊的計算機模擬表明,在合適的條件下,小行星的鐵鎳核可能會在撞擊過程中分散到上地幔(月球地殼和核心之間的一層)。而月球撞擊模擬實驗結果表明,造成這次撞擊的小行星的一個足夠分散的核心可能會一直懸浮在月球的地幔中,直到今天,不會下沉到月球的核心。

2、大質量可能是來自月球岩漿結晶最後階段的緻密氧化物。

所以不可能是外星人的基地,或者是外星人遺留的神秘物質之類的東西。

目前嫦娥四號着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正在這附近探測,艾特肯盆地的一系列謎團或許將解答。目前嫦娥四號攜帶的紅外成像光譜儀(VNIS)成功獲取了着陸區兩個探測點高質量光譜數據。

通過對光譜數據的分析發現,着陸區月壤光譜的吸收特徵與月球正面月海玄武岩質月壤光譜的吸收特徵存在着顯著差異,展現出低鈣輝石的光譜特徵,並暗示有大量橄欖石的存在。進一步的分析證實,着陸區月壤物質中橄欖石相對含量最高,低鈣輝石次之,僅含有很少量的高鈣輝石。

在之前,許多科學家認爲,艾特肯盆地地形成過程中可能挖掘出了月球深部物質,即下月殼甚至上月幔的物質。通過對光譜數據的分析發現,月球背面艾特肯盆地中部的馮·卡門撞擊坑,實際上並不是直接暴露於月表的原始月球深部物質,其底部被後期噴出的玄武岩所充填,並且在嫦娥四號着陸區之上還覆蓋了來自另一個撞擊坑“芬森坑”的濺射物,之後又疊加了大量的小撞擊坑,形成了着陸區現在的地形。

長期以來,月球早期演化的理論認爲,月殼是由岩漿洋中較輕的斜長石組分上浮結晶形成,而如橄欖石、輝石等較重的礦物下沉形成月幔,而此次嫦娥四號的探測結果證實了這理論的正確。

不過關於這2180萬億噸異物的真實身份,目前嫦娥四號還沒有獲得詳細的數據進行分析,如果在未來,嫦娥系列飛行器可以實現從月球背面返回,帶回異物樣本,將更加有利於我們解開這異物背後的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