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號月壤樣本首批研究成果出爐:月背巖漿活動42億年前就存在
兩期玄武質火山活動及其月幔源區性質示意圖。(央視新聞)
週五(15日),中國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與《科學》上同時發表了關於嫦娥六號採回的月球背面樣品做出的首批兩項獨立研究成果,這是該項目自2024年返航以來的首次重大進展。這兩項研究揭示,月球背面約28億年前仍存在活躍的岩漿活動,爲人們瞭解月球演化提供了關鍵科學證據。
研究顯示,月球背面的岩漿活動至少開始於42億年前,並持續了14億年,填補了月球玄武岩樣品在這一時間段的記錄空白。這一發現不僅提高了對月球背面地質歷史的認識,也爲解釋月球的「二分性」提供了新線索。科學界已知月球正面的最古老火山活動可追溯至40億年前,但對於月球背面的研究則相對匱乏,主要依賴遙感技術。
2024年6月,嫦娥六號探測器成功將1935.3克月球背面樣品帶回地球,這些樣品來自南極-艾特肯盆地,該盆地是月球上最大、最古老的撞擊盆地。此次研究的重點在於確定這些樣品中玄武岩岩屑的年齡及其來源。
在《自然》期刊發表的研究中,中國科學院的研究團隊利用5克月壤樣品中的108顆玄武岩岩屑進行了定年分析,確認嫦娥六號着陸地點的火山活動距今約28億年。研究還揭示,這些岩漿來自一種富含鉀、稀土和磷的虧損克里普物質源區,其中一顆高鋁玄武岩岩屑揭示42億年前存在來自富集克里普物質源區的火山活動。
而在《科學》期刊的研究中,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徐義剛和高級工程師張樂領銜的團隊,對玄武岩屑中微小含鋯礦物(<5微米)以及斜長石和晚期填隙物開展了同位素分析,標定嫦娥六號低鈦玄武岩形成於距今28.3億年前的火山噴發。研究還表明,月海玄武岩的分佈除受月殼厚度影響外,月幔源區的物質組成也是重要的控制因素。
《科學》審稿人認爲,研究報導了從月球背面返回的嫦娥六號月壤中的玄武岩岩屑的巖相分析、高精度年齡和同位素特徵。這些首次在月球背面採集的樣品,爲認識整個月球的地質歷史提供了獨特的視角。
延伸閱讀:
嫦娥六號月壤首次向全球展出 樣本重75毫克
嫦娥六號月背樣品首次公開! 顏色略淺密度更小、顆粒來源更復雜
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