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烽燧堡之戰的歷史背景,張小敬爲何能倖存?
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帥。這就是在《長安十二時辰》故事發生之前,主角張小敬的人生經歷,西域就是指唐朝所設置的安西都護府,大體位置在今天新疆地區。整個故事當中一條重要的主線就是烽燧堡之戰,負責守衛的第八團220人,只有張小敬、聞無忌和蕭歸(龍波)倖存下來。
那麼烽燧堡之戰是在什麼歷史背景下發生的呢,張小敬爲何能倖存下來?劇中李必的描述是這樣的“那是在開元二十三年,突厥突騎施部的蘇祿可汗作亂,圍攻安西的撥換城。當時在撥換城北三十里,有一處烽燧堡城,駐軍二百二十人。他們據堡而守,硬生生頂住了突厥大軍九天。
等到北庭都護蓋嘉運率軍趕到,城中只活下來三個人,但大纛始終不倒——張小敬,就是倖存的三人之一。”檀棋用衣袖掩住嘴脣驚訝,光從這幾句不帶渲染的描述中,都能嗅到一股慘烈的血腥味道。
時間
開元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735年,距離《長安十二時辰》故事發生的天寶三載(公元744年),還有九年的時間,那時已是張小敬在西域的第十個年頭。烽燧堡之戰後,張小敬本來因爲功勞得到了提拔,但是由於和上級不合,最終回到長安任不良帥。
具體時間,根據歷史資料記載應該是在十月份。十月,突騎施軍侵擾北庭及安西的拔換城。蓋嘉運於二十四年(736年)正月率兵出擊,於二十六日,大敗突騎施軍,得勝而歸。
地點
安西都護府和安西大都護府乃是唐朝管理磧西的一個軍政機構的不同時期的名稱,其統轄安西四鎮,最大管轄範圍曾一度完全包括天山南北,並至蔥嶺以西至達波斯,在武周時期北庭都護府分立之後,安西都護府分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區。
安西拔換城,又名威戎城,今新疆阿克蘇地區。烽燧堡其實並不是一個具體的地名,烽燧是古代的報警系統,它往外與長城並存,組成一個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唐朝的烽燧制度在繼承前代制度的基礎上,更趨完善。大凡每30裡置一烽燧,臨近邊境的烽燧要在附近築城,嚴加保護。所以張小敬的第八團就是負責駐守拔換城北30裡的那個烽燧堡,屬於前哨和前沿陣地。
交戰雙方
西突厥突騎施汗國,在蘇祿可汗當政時期達到了鼎盛時代,向西屢破大食,阻止其東擴,並歸順唐朝,在當時隸屬於北庭都護府管轄。但是,蘇祿一直野心勃勃,不滿足於做唐朝屬國,一直垂涎於唐朝的安西,北庭屬地。
開元五年,蘇祿聯合大食,吐蕃軍隊進犯安西,被安西副大都護湯嘉惠派兵擊敗。蘇祿上表稱臣,玄宗允之。不久,蘇祿攻佔碎葉城,以之爲牙,正式建立汗國。開元十四年,蘇祿趁機劫掠安西四鎮,第二年,又聯合吐蕃進攻安西,被擊敗。開元二十三年十月,蘇祿再次侵擾北庭及安西拔換城,就是張小敬所經歷的烽燧堡之戰。
張小敬所在的第八團是個什麼存在呢?
首先,他們肯定是隸屬於安西都護府的,因爲他們是駐守在安西拔換城北30裡的烽燧堡。其次團這個單位應該是府兵制的遺存叫法,也可叫做營,是折衝府的下級單位。按照正常標準來說,一團應該有5隊,一隊有3夥,一夥有5什,所以一團應該有750人。他們220人駐守烽燧堡,應該只是第八團的一部分。
以上就是劇中設計的烽燧堡之戰的大的時代背景 ,應該說大體是和真實的歷史相符的。但是也明顯能看出有推測和杜撰的可能,突厥人是在十月份進攻的,但是直到第二年的正月蓋嘉運纔出兵擊退突厥,所以時間上有明顯的紕漏。但是這樣已經很用心了,不論是地點還是時間人物,都非常貼合曆史。
附上原著中關於烽燧堡之戰的具體描寫,大家可以看看:
九年前,一個烽燧堡,十幾個殘餘大唐兵被突厥人包圍。眼看突厥人的一個一兩百人的騎兵的隊伍,就要進行再次圍攻,唐軍只好退守這全城最高的一座碉樓。聞無忌與戰友張小敬,和蕭規三人立於樓頂,剩下的十多大唐軍在堡下與突厥人廝戰。
此次圍攻結束,只剩下聞無忌,張小敬,蕭規三人還能動彈,其他人非死即傷。瞬時又有三十多人衝了過來,聞無忌和張小敬決定拿出猛火雷。三十個彈指火雷,就會爆炸,突厥人已經爬上碉樓。聞無忌猛然踢了張小敬一腳,使他避開了射來的箭,但也使突厥人一刀砍斷了聞無忌的右腿。聞無忌抱着突厥人雙雙跌入樓底。
張小敬此時發瘋似的,又是一陣廝殺,這時蕭規看到援軍到來!竟在高興之餘忘了敵人。張小敬大喊一聲"小心"擋在蕭規面前,被剛上來的敵人一刀劈瞎了左眼。蕭規反身一個旗杆捅殺了敵人,抱着張小敬跳向了一旁的沙漠,猛火雷爆炸。
之後援軍擊潰了突厥人,事後清理戰場救下了張小敬,蕭規,以及卡石縫中僥倖生還的聞無忌。此後聞無忌在長安開了一間香料鋪子,張小敬擔任長安不良帥,維護長安治安,蕭規不知所蹤!可是世事難料,九年後由於強拆,聞無忌竟讓人活活打死!
女兒聞染被關入大牢,幾日後又被放出。張小敬外出公辦回來,得知此事,將那夜殺人的熊火幫幾乎連根拔起,又殺死了與他們勾結的萬年縣尉,最後還捉住了永王,所以才被關入死牢。
參考:《舊唐書》、《資治通鑑》、馬伯庸《長安十二時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