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追蹤/搶攻Open RAN 二路進擊

Open RAN可望在2028~2030年時佔有RAN市場20%~30%以上。(網路照片)

Open RAN(Radio Access Network)最初發展目標是擴大Ericsson、Nokia、華爲、中興以外的行動通訊設備供應商生態體系,時至今日,達成目標的希望比想像中更具挑戰。

多家研究機構預測,Open RAN可望在2028~2030年時佔有RAN市場20%~30%以上,進展不算快,但未來可望逐步取代傳統封閉式RAN架構,尤其在6G世代更將成爲主要標準之一。然而,Open RAN的初衷不只是軟硬體介面標準開放,是期望透過開放,引入更多的電信設備供應商(Multi Vendor)以打破少數大廠(Single Vendor)壟斷與箝制。

從目前Open RAN市場觀察,雖有部分商業實績出現,多數仍是實網驗證案或所謂相容產品。但去年底美國AT&T公開至今最大宗5G Open RAN的五年140億美元網路部署訂單,由電信設備大廠Ericsson取得,該案突破Open RAN強調的「Multi Vendor Open RAN」生態架構,而由「 Single Vendor Open RAN」所替代。

臺灣Open RAN產業發展兩方向 圖/經濟日報提供

這裡的「 Single Vendor」不是所謂新興SI(System Integrator)系統整合業者,如Mavenir、樂天Symphony、NTT docomo OREX,也非Samsung、NEC、Fujitsu之類的第二梯隊(second tier)系統供應商,等於仍回到如Nokia、Ericsson等傳統全球大型SI主導的局面,雖其中在RU(Radio Unit)及DU/CU(Distributed Unit/ Central Unit)導入少部分第三方合作廠商的產品,對於Open RAN所訴求的供應商多元化仍有相當差距,此舉也將影響未來Open RAN的發展。

無論公網或專網,因終端用戶幾乎無獨立組建與整合能力,需仰賴全球大型SI或區域SI進行系統整合與建置,更重要是後端維護運作能力,電信營運商或終端企業用戶不會希望有問題出現時,還要自己先釐清問題點才找相應供應商負責,有SI的好處是有問題只需找SI即可,省時省力方便。因此Open RAN發展走向需要SI角色的支持。

Open RAN從初期新興軟硬體廠商百家爭鳴,整並演變到今天,形成Mavenir、樂天Symphony、NTT docomo OREX等SI推動產業發展,新興SI因自身規模及技術能量所限,普遍依循Multi Vendor策略,自身着重於軟體及整合能力,同時廣納其他軟硬體供應商加入,形成完善解決方案體系,然至今市場取得依然成效有限,主因相較傳統封閉式架構,仍存在系統穩定性、可靠度及成本問題,且市場普遍信賴傳統大型電信SI。

傳統大型電信SI加入Open RAN雖不見得有額外市場誘因可得,但以傳統營運模式與技術能量涉入Open RAN市場,形成Single Vendor Open RAN的Vendor Lock型態,顯然可維持既有市場,不被新進競爭者瓜分,因此使傳統大型電信SI更積極搶進Open RAN市場。

短中期Open RAN發展雖可能以傳統大型電信SI的Single Vendor爲主,然Multi Vendor仍可望在新興SI業者投入下佔有部分市場;觀察Mavenir、樂天Symphony、NTT docomo OREX等主要新興SI,除可供應多供應商的整體解決方案,亦強化簡化及彈性部署以提升競爭力。長期而言,隨着Open RAN系統成熟穩定、成本下降及6G標準加持,加上大型營運商因爲採用Open RAN系統後的信賴感增加,可望由傳統Single Vendor主導態勢,過渡到新興Multi Vendor的供應體系,逐步翻轉市場,讓Open RAN真正走向開放。

臺廠雖擁有5G Open RAN完整軟硬體解決方案能量,但欠缺具規模的SI業者進行整合,且臺灣網通大廠多無意進入國際SI領域,仍以供應軟硬體設備與解決方案爲主。

未來臺灣Open RAN產業發展可從兩個方向延伸,一是鏈結國際SI,透過策略性合作伙伴、入股或合資等參與措施,深化與SI的連結關係,以打入供應體系,共同拓展市場;二是完善自主解決方案,臺廠自RU到CU/DU乃至於核網的軟硬體都有所着墨,但競爭力與國際水準仍有差距,如何透過自主技術提升與政府加持,強化產品/系統的穩定性與可靠度,是未來發展目標。(作者是資策會MIC產業顧問)

【未經MIC許可,不得轉載與作其他用途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