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這麼多書 都讀過嗎?能讀得完嗎?
雖然是藏書病但沒關係(允晨文化)
(更多精彩內容 請看翻爆)
老是有人問藏書家,藏這麼多書,都讀過嗎?能讀得完嗎?這兩個蠢問題要分成兩個時態理解,「讀過嗎」是過去式,「讀得完嗎」是未來式。逝者已矣,來者可追。過去心不可得,那麼,未來心就可得嗎?先不論「讀過嗎」,如果藏書家突然想不開,打算將家中藏書全部讀過一遍,這是可行的嗎?他發瘋了嗎?
這輩子還能讀多少書?先算算還有多少日子可以活且可以讀。
內政部公佈《一一一年簡易生命表》,臺北市民平均壽命八三點七五歲。現代醫學發達,營養充裕,若運氣好,無意外或歹事操煩的話,寬估些或許能吃到八十五歲,再樂觀估計當時身體狀況堪用,則我尚有三十年光陰可用(不必推算我現在幾歲)。
想讀書,有兩個先決條件,一要眼睛好,一要腦袋好。眼睛好才能讀到字,眼睛不好什麼都別提。得了青光眼、白內障、失明就玩完了。腦袋好才能讀進字,讓文字進入腦內重現、理解、運作、記憶,才能讓心靈滿足,獲得讀書的效果。但是光眼、腦仍不夠,還必須身體康健,裡裡外外、上上下下沒有病痛折磨,得以安心靜坐靜躺,方能讀得下書。否則成天這裡痛那裡痛,坐着頭暈,躺着腰疼,哪還有閒情逸致讀書?
假設眼睛好、腦袋好,一路好到蒙主寵召那天,那麼餘生讀書歲月就不打折,紮紮實實以三十年計。
三十年等於一萬零九百五十天。讀一本書要幾天?視厚薄難易而定。一小時、半天、一天到一個月都有可能。漫畫可以一天數本。學術書或許要苦讀數月。假設人生後段處於退休狀態不必上班,不被俗務所累,讀書時間多又快,平均抓三天一本吧,那麼一萬零九百五十除以三得三千六百五十本。
在我離開這個世界之前,頂多也就只能再讀完三千六百五十本!我的藏書量至少五千本,上看七千本,早已超過此數,現有藏書已足夠我讀到八十五歲,甚至讀到一百歲也綽綽有餘。但是,這個算法並沒有計入從現在起買進的書。近年買書較節制,以一個月十本的速度保守估計,一年買一百二十本,未來三十年預計買進三千六百本,那不就剛好等於前面算的離世之前閱讀量!然而從現在起到離世爲止,若說再也不買書,絕對不可能,不如立刻把我收走算了。這邊讀完一本、那邊買進一本,一本抵一本,滿屋子書永遠讀不完。
暫時擱置書籍生生不息現象,純粹只考慮「三天讀完一本書」這件事吧,這可不輕鬆容易。如果閱讀過程偷一點懶,可能一本拖到四天、五天才讀畢;或者遇到難消化的古典文學、歷史、哲學書或者厚達四五六七百頁的書,恐要花兩三四周才能讀完;或者逢元旦、春節、春假、端午、中秋、聖誕、連假出國旅行,忙着玩,無心讀書;或者爲了追美劇、日劇、韓劇,守在電視機旁,把書本丟一邊;種種耽擱,狀況連連,「三天一本」必定無法達標。
即使作得到「三天讀完一本書」,但我們不是隻讀一本,也不是隻讀十本、一百本,而是三千六百五十本!讀書這件難事要連續作三千六百五十次,長達三十年持續不斷,太不容易,太殘忍了。即使學生時期小鮮肉的我也沒這種體力。壯年時期身爲工程社畜的我也沒這般耐力。中年心智成熟的我也沒這個毅力。說真的,我如果具備如此堅忍不拔、堅苦卓絕的體力、耐力、毅力,三十年如一日,我早就是大企業CEO總裁,我就是郭董,也不會在這裡打字寫廢文。三千六百五十本打一折若能讀完三百六十五本,也值得念一聲「阿彌陀佛」了。
「藏這麼多書,都讀過嗎?能讀得完嗎?」這問題就卡在「書只能以閱讀來對待」的迷思。而且是「只要擁有一本書就一定要讀完它」的迷思。問的人明顯不懂書,也不懂人對於書,亦有珍藏、收集、封存、觀賞(視覺)、撫摸(觸覺)、聞嗅(嗅覺)的相處方式。
有些書只要看過目錄就好,有些只要讀完幾頁或幾章即可。有些是工具性質,拿來查資料用。有些不需要讀得太認真,只是和其他書配對用。像《蕩寇志》就是要配《水滸傳》。《反三國演義》就是配《三國演義》。《西遊真詮》就是配《西遊記》。有些書因裝幀優美,有些書因古老稀有,應妥善保存,收進防潮箱、保險箱,不見得要打開詳讀,甚至亦不必讀以免紙張受損。有些書,買它只因爲作者長得可愛或者作者是我好友而已。有些書,例如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董橋先生著作精裝本,光只是靜靜地躺在那裡,或排成一列,或堆積一疊,就有存在的價值與意義,佔據那個空間,它就成爲宇宙特殊的一隅。下次如果還有人向各位藏書家問這種蠢問題,不必正面回答,不必浪費口舌,請把我這篇文章發給對方看。
真要回答,我的答案也簡單:「書呢,大多沒讀過,這輩子也讀不完啦。」正面直拳迎擊絕不退縮含糊。沒空多費脣舌,我還趕着去買書呢。(摘自《雖然是藏書病但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