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時評 | 短劇不能無邊無界  需要更多規則加以約束

金融投資報記者 薛蕾

最近有一部短劇很火,叫《我在80年代當後媽》。據說這部短劇只拍了10天,後期製作費用8萬元,但上線首日單日充值額就達到2000萬元,可謂是創造了短劇行業2024年的第一個造富神話,而這部短劇製作方“聽花島”後面站着的人,是消失了4年之久的咪蒙。

咪蒙是互聯網初代網紅,曾坐擁6000萬粉絲,後因一篇失實稿件一夜跌落神壇,被永久封號,至今已有四年時間。對於咪蒙藉助短劇“浴火重生”,並不讓人感到意外,因爲咪蒙和短劇的適配度實在太高了。當年她就以擅長爽文出名,短視頻時代的爽點只多不少,給了她更多的發揮空間。

不得不說,短劇行業確實很卷,把王晶、周星馳捲進來不夠,捲到現在,連消失了4年的咪蒙也加入了進來。行業這麼卷,咪蒙能卷贏嗎?

可能還是難。

一方面,現在的爽文和爽劇太多了,咪蒙雖然帶動情緒的能力很強,但也不至於站在了“天花板”。畢竟現在媒介種類太多了,可以看爽文,可以看幾秒鐘的短視頻,還有各種各樣的短劇,縱使是咪蒙,也不能保證自己的每一部作品都能被大衆接受。

另一方面,則是咪蒙的界限意識過於薄弱。那些年,咪蒙標題黨的名號響徹天際,極端價值觀、僞女權思想,這些內容極易翻車。就像去年的《黑蓮花上位手冊》,其背後的MCN機構銀色大地其實也跟咪蒙大有關係,公司法人張靜思是咪蒙的好友,一開始,銀色大地的招聘郵箱掛的也是咪蒙的前綴,但最後因爲渲染極端復仇、以暴制暴的不良价值觀,被永久性下架了。

咪蒙大開大合的極端價值觀宣揚方式,極易“觸雷”,咪蒙的敘述方式已經不再適應當下市場。

從這個角度去看,咪蒙其實很像在試探短劇行業的底線。目前短劇行業的發展與當年公衆號野蠻發展的狀態很像,需要更多的規則進行約束。隨着監管趨嚴,咪蒙式短劇已經不符合新時代的要求。咪蒙踩爽點的本事固然牛,但其踩雷點的“本事”也不小,被再次封殺的概率也高。

在短劇發展大浪淘沙的過程中,捲到最後的結果是什麼不知道,而今短劇行業又開始引入AI,讓人工智能寫劇本找爽點,這一波操作下來,不知道又得卷死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