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生病的年代1/醫護缺工 居家住院未來10年內恐成真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醫護人員工作十分辛苦,疫後醫護人力減少,未來關牀、關門診將成常態。本報資料照片

6月上旬北部各大醫院急診壅塞,內科病房一牀難求,非緊急手術被迫延後執行。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就醫噩夢,疫後持續上演,病牀緊縮影響癌症病友化療計劃,至少得等兩週纔有機會住院治療。無牀可用背後最大的原因是「照顧人力不足」。

專家預言,疫後醫護人力減少,若再加上少子化風暴,未來關牀、關門診將成常態,以後看診、住院恐成難事,更可預想未來除非是極爲嚴重的疾病才能住院,其餘恐以「居家住院」模式代替。

「沒想到疫情之後,等牀的時間更長。」臺灣癌症基金會癌友關懷中心主任遊懿羣說,疫情前,癌友化療計劃因防疫措施嚴苛受到限制,沒辦法在預期的時間內,入院治療,至少得等一週左右,但近期不曉得是癌症患者回籠就醫,還是照顧人力不足,開不出牀,原本以爲疫情後不用等,現在等3、4天算快,等一到二週算是常態,有些患者急着治療,最後靠「鈔」能力,自費住院就醫。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說,目前新冠、流感、腸病毒疫情不至於讓急診塞爆,但主要是內科病房、醫護人力不足,病房被迫降載收治。病牀數不足,立即被反應的就是急診,以臺大醫院爲例,今年1到4月急診壅塞率節節高升,4月時,44%患者需等待24小時纔有牀,25%患者則需等候超過48小時。

據護理師公會全聯會統計,目前領有護理師執照人數約31萬人,執業護理人員約18.6萬人,執業率僅58%,不到6成。但臨牀對護理人力的需求,愈來愈高,全國病牀數105年開設16.3萬多張,到110年已擴增至17萬張,還不包含各院新增各項業務,如出院準備計劃、器官勸募、預立醫療等業務,統統需要護理人力。

護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紀淑靜說,10年前就曾疾呼「護理缺工將成國安問題」,如今人力匱乏已到火燒屁股,即使現在替護理師加薪,也不一定有人願意到工時長又高壓的環境服務,現在願意在第一線多是資深護理師,再過幾年就要退休,醫院沒有照顧資源,可預想未來除非是極爲嚴重的疾病才能住院,其餘恐以「居家住院」模式代替。

健保體制下,大醫院一直在處理「不急、不重、不難」患者,臺北醫學大學董事長陳瑞傑說,大醫院以後真的沒辦法再收小病。光是疫情後,病牀數就不足因應需求,之後高齡化讓癌症、慢性病患者增加,少子化讓進入醫療院所的人力再縮減,大醫院關牀、關門診是一定會發生的事。相信短時間內政府難以改善人力荒,醫院只能自救,透過智慧醫療的導入嘗試優化流程減少人力的耗損,增加留任率。

衛福部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司長蔡淑鳳說,將針對護理人力缺口,研議與教育部合作提升應屆畢業生投入職場的誘因,同時監測各院護理人力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