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意外,今年和明年,社會上可能發生6大轉變,早了解

你是否感覺到,最近這段時間社會上的變化越來越快?經濟、就業、消費、房地產......種種跡象表明,我們正處在一個新舊交替、充滿變數的時代。

不出意外,下半年和明年,在社會上可能會發生6大轉變,早了解、早準備,才能從容應對未來的種種變化。一起來看看,這6大轉變究竟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影響。

生育率持續走低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新審視生育這個話題。曾幾何時,生兒育女被視爲天經地義,是每個家庭的必經之路。

但如今,隨着社會觀念的轉變和生活壓力的增大,許多人對生孩子卻抱着謹慎甚至抗拒的態度。

"誰還敢生孩子啊,養不起!"這似乎成了街頭巷尾的共識。據統計,我國人口出生率從2016年的12.95‰降至2022年的6.77‰,已跌破警戒線。

不少年輕人直言,高昂的教育、醫療等養育成本,讓生孩子成了一項奢侈的投資,非富即貴者不敢問津。

除了經濟負擔,職場壓力也讓許多人對生育望而卻步。在競爭日益激烈的職場,一旦因生育而離職,再就業的機會微乎其微。

即便僥倖保住飯碗,也難免被貼上"懷孕就是得了病"、"生完孩子工作效率低"的標籤,晉升無望,前途渺茫。面對如此窘境,許多職場女性只能忍痛割愛,將生育計劃一拖再拖。

事實上,即便孩子順利降生,養育之路依然荊棘叢生。嬰幼兒時期,孩子哇哇啼哭,需要24小時悉心照料,父母難得安眠。

進入青春期,孩子叛逆、早戀等問題接踵而至,令人頭疼不已。正所謂"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當了父母,就難有輕鬆自在的時候。

面對諸多養育之苦,不少人不禁感慨"不生孩子,逍遙自在"。沒有孩子,就可以逃離996、躺平擺爛,過自己嚮往的生活;沒有孩子,就能擁有更多個人時間,追求事業夢想;沒有孩子,經濟壓力驟減,可以環遊世界、及時行樂......

就業形勢趨緊,但機遇依然很多

今年以來,就業形勢可謂風吹浪打穩如山。一方面,經濟下行的攔路虎,讓就業之路顯得坎坷崎嶇。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羣體就業難上加難,一些行業更是裁員風暴頻頻來襲。

雖然眼下就業形勢不容樂觀,但從長遠來看,就業前景依然光明。隨着各項穩增長政策落地見效,經濟企穩回升指日可待,屆時就業需求必將水漲船高。

而新經濟、新業態方興未艾,正成爲吸納就業的主戰場。數字經濟如火如荼,現代服務業生機勃勃,爲就業市場源源不斷注入新動能。在這些領域,靈活就業、自主創業的機會可謂車載斗量,只要肯幹,人人都有出頭之日。

以數字經濟爲例,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就業人數達到6520萬人,同比增長11.3%。互聯網平臺經濟更是催生了大量新職業,如網約車司機、外賣騎手、直播帶貨等,爲8400萬人實現就業。

這些新就業形態雖然還面臨諸多制度困境,但不可否認,它們爲就業市場開闢了廣闊的新天地。

現代服務業同樣大有可爲。隨着消費結構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金融、物流、信息服務等現代服務業正成爲拉動就業的主力軍。

比如美國現代服務業就提供了全部就業機會的84%和工作收入的88%。我國現代服務業雖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驚人。未來,現代服務業必將成爲吸納就業的蓄水池。

機遇永遠屬於有準備的人。面對複雜多變的就業形勢,廣大求職者要想抓住機遇,就得活到老,學到老,樹立終身學習理念,不斷充電蓄能,掌握新知識。

同時,找工作也要胸懷大志,腳踏實地。一些年輕人眼高手低,好高騖遠,動輒啃老。殊不知,萬丈高樓平地起,只有從基層做起,從小事做起,腳踏實地、埋頭苦幹,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

消費結構升級,品質生活可期

俗話說得好,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隨着我國居民錢袋子的日漸鼓起,消費觀念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過去,買買買似乎成了許多人的生活信條,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求品質生活,注重身心健康,理性消費漸成主流。

如今衣食住行不再滿足於能穿暖肚子的衣服、吃飽肚子的食物,而是更加註重服裝面料的舒適度、食材的營養價值。

除了對商品和服務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消費需求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比如,現在的年輕人熱衷於追劇打卡,各種文娛活動豐富多彩。

旅遊消費從走馬觀花向深度體驗轉變,研學遊、鄉村遊、紅色遊等主題鮮明的旅遊產品備受歡迎,人們更加註重精神文化生活的滿足和提升。

消費結構的升級,爲衆多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一些企業緊跟消費趨勢,不斷創新產品和服務,提升品牌價值,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

比如,盒馬鮮生通過超市+餐飲的新零售模式,爲消費者提供優質新鮮的食材和就餐體驗。

keep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運動健身服務,滿足了人們對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這些企業的成功,無不得益於對消費升級趨勢的精準把握和積極響應。

當然,目前一些行業和企業對消費者需求把握不夠,產品和服務同質化嚴重,創新能力不足。消費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消費者權益保護、信用體系建設等還需加強。

不結婚的人越來越多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可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卻連筵席都不想擺了。結婚率連年下降,已是不爭的事實。

民政部的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結婚登記數量僅爲683萬對,不僅同比下降了8.1%,更創下了自1986年有數據記錄以來的新低。這屆年輕人,到底怎麼了?

有人說,現在的年輕人不將就,寧願孤獨終老,也不願將就而婚。在一項“哪些原因讓你不想結婚?”的網絡投票中,高居榜首的竟是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享受單身生活。

看來,婚姻在他們眼中,已不再是人生的必選項,而更像是一道可有可無的配菜。

當然也有不少人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高昂的婚育成本,讓許多年輕人望而卻步。據統計,中國的孩子撫養成本在全球排名第二,僅次於韓國。

面對殘酷的教育內卷,許多人不禁打起了退堂鼓。正所謂要孩子,還是要未來,兩者之間似乎只能二選一。

除了個人選擇,人口結構的變化也功不可沒。隨着老齡化加劇,適婚人口比重下降,結婚率自然水漲船高。再加上性別比例失衡,許多男性有心無力,也進一步加劇了這一趨勢。

房地產持續低迷

個人選擇裡面,房子也是頭等大事。然而,眼下的房地產市場卻讓人唏噓不已。曾經不可一世的房企,如今卻深陷泥潭,資金鍊頻頻告急。

銷售遇冷,庫存高企,新房、二手房價格齊齊下跌。購房者觀望情緒濃厚,開發商信心不足,銀行放貸趨於謹慎,彷彿一個三角困局。

有人說,房地產已經從過去的壓艙石變成了絆腳石。它關乎千家萬戶的錢袋子,也牽動着整個國民經濟的神經。一旦這個支柱產業失速,其帶來的連鎖反應不可小覷。

鋼鐵、家電、傢俱等相關產業需求下降,地方財政收入銳減,就業崗位流失......種種跡象表明,房地產的低迷已不是一時之寒,而是一場大考。

危中有機,唯變可取。正如中央政治局會議所指出,要適應房地產市場供求關係發生的重大變化。

養老金髮放壓力日益增大

近年來,隨着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養老金的發放壓力也與日俱增。儘管政府多次上調養老金水平,但仍難以完全緩解養老金支付的壓力。

據預測,未來5-10年間,我國每年將有約2000萬職工退休,養老金的發放對象將快速擴大。而與之相對的是,每年新增的參保職工數量遠低於退休人員增加的數量,導致養老保險制度的撫養比不斷攀升。

有測算顯示,按照目前的制度框架,2023-2035年期間,養老保險基金的收支缺口將累計達到8-10萬億元。這對於養老保險制度的可持續性無疑是巨大挑戰。

爲應對日益加大的養老金髮放壓力,近年來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實施全國統籌、劃撥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等,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養老金的支付壓力。但從長遠來看,還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養老保險制度。

古代人生七十古來稀,如今人均預期壽命的不斷延長,如何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是擺在全社會面前的一道重大課題。

正如中國社科院的報告所指出,未來養老金改革的重點應是優化制度框架,推進全國統籌和降低社會撫養比。

同時,還要完善多層次、多支柱的養老保障體系,鼓勵發展企業年金和個人養老金,爲老年人提供更加充裕的退休收入。

結語

我國正處於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關鍵時期。變局之中,唯有奮進。面對未來可能發生的種種變化,既要保持清醒認知,還得堅定發展信心。

準確把握時代大勢,積極順應社會發展規律,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