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亞洲論壇2024】科技春潮 涌動亞洲

(原標題:【博鰲亞洲論壇2024】科技春潮 涌動亞洲)

光明日報博鰲3月27日電 光明日報記者 曹元龍 王曉櫻 阮紫嫣

“顛覆性”“超越想象”“前所未有”……在“科技革命‘奇點’離我們有多遠?”分論壇上,嘉賓與聽衆的思緒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來回穿梭,沉浸在對“奇點”的無限暢想中。

何爲“奇點”?在物理學上,“奇點”的來臨意味着現存物理定律將失去效力。2005年,美國未來學家雷·庫茲韋爾還對“奇點”作出另一暢想,即計算機智能超越人類智慧之時。

“在固定電話盛行的時代,一項報告預測一些國家將永遠無法邁入現代通信時代,因爲世界上沒有足夠的銅礦資源來製造銅纜。”芬蘭前總理埃斯科·阿霍說,這在現在看來很是荒謬。諾基亞20世紀90年代初對固定通信進行了一次革命,以一個移動終端便實現了人與人的連接,完全打破了原先依賴固定線路進行通信的方式。

回望過去,人類科技發展速度之快令人感慨。面向未來,科技革命的“奇點”又將會如何改變人類的生活?

澳門科技大學協理副校長、澳門空間技術與應用研究院院長張可可表示,人工智能技術可能代表了人類在今後一段時期最大的科技革命“奇點”。張可可作出大膽想象:“在地球深部3000公里處有一個‘地球發電機’,不斷產生着電流和磁場,保護着地球的空氣、水和生命。火星也有類似的‘發電機’,但很早就停止了。如果人類能夠以人工智能等技術讓這一‘發電機’重啓,將火星環境改造得適宜居住,將爲人類提供更多發展空間。”

5年,30年,還是60年?對“奇點”來臨的預測,專家們衆說紛紜。“我覺得5年之後‘奇點’就會出現。”首爾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教授李慶懋預測說,2017年諸多人工智能科學家預測“奇點”將會在2045年至2090年間到來。“但現在大家的答案或許有所不同,因爲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我們必須做好準備。”他還強調,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和核聚變等顛覆性技術之間存在互補和相互促進的關係,這將有望爲人類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

近幾年,人工智能技術在文本、視覺等領域的更迭讓人目不暇接。人工智能技術會出現哪些突破性的進展?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將發生哪些變革?如何對更強大的機器保持掌控權?27日上午,“AIGC改變世界”分論壇吸引了廣泛關注。

在與會嘉賓看來,“在人工智能42公里馬拉松中,現在處於第5公里”。從智能的行爲、機制和結構角度衡量,目前人工智能系統看似智能,實則缺乏真正的智能能力。甚至,人工智能的發展路徑依然存在爭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計算機科學系教授斯圖爾特·羅素在論壇上表示,目前大語言模型好像黑匣子,我們看不透其運作原理和能夠實現的目標,只是讓其不斷增長,我們不應該朝這個錯誤的方向走。

但是,人工智能發展的巨大前景已不容忽視。根據人工智能的摩爾定律,人工智能的算力每8個月就可以翻一番。人工智能技術迭代週期成倍遞減,將朝着逼近人類智能的方向加速發展,賦能各行各業。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張亞勤說得很形象,隨着人工智能發展,“未來50年或100年後看現在的人類,類似於現在回看4萬年前的山頂洞人”。

在無限暢想未來工作生活便利的同時,對技術引發的倫理道德等問題的擔憂與焦慮也如影隨形。畢竟,帶來這種巨大改變的技術能夠幫助人、成就人,也可以控制人、置人於險境。張亞勤指出,人類有發明新技術的智慧,也有引導技術走向的智慧,現在是對人工智能開始進行治理的關鍵時刻。

“人和人工智能的區別在於我們有人性,與人爲善。人工智能不會把我們完全替代,我更擔心的是一部分掌握人工智能的人會佔其他人的便宜。”高通公司中國區董事長孟樸認爲,互聯網時代信息化的普及有助於消滅數字鴻溝,在人工智能時代,重要的是要把技術大量快速地普及出去。與此同時,人工智能的標準制定等離不開行業每個人的努力,也離不開各國的通力合作。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深度影響生產生活方式、國際力量格局和人類未來命運,各國都想方設法搶佔創新的制高點。在與會嘉賓看來,只有加強科技合作,才能形成良性競爭,激發最大活力。科技發展帶來的技術濫用、倫理問題、軍事安全風險等挑戰是超越國界的,國際社會應加強協調合作,在科技釋放巨大增長動能和確保其安全可控之間取得平衡,實現“技術向善”。

中日韓合作秘書處秘書長李熙燮指出,“各司其職”和“共同努力”這兩種合作模式對科技發展都不可或缺。爲應對氣候危機、自然災害、疾病與消除貧困而開展的全球科技合作攸關人類命運,凸顯了跨國科技合作在制定和實施全球性多重危機解決方案方面的重要意義。

“面對地緣政治碎片化等現實,我們必須在科技、氣候變化等擁有共同利益的領域進行合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一副總裁吉塔·戈皮納特表示,只有團結一致,我們才能共同應對挑戰,並且共同承擔起責任,打造一個更加繁榮的未來。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聯合國人工智能高層顧問機構專家曾毅認爲,人工智能是基礎性、賦能性的技術。世界足夠大,可以讓中國、美國以及更多的國家在構建基礎設施和應用方面都找到機會。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也爲全球帶來潛在風險,各國應團結起來,爲人類安全與繁榮打造更安全、更可靠、更可信的人工智能。

海闊春潮涌,風勁好揚帆。當前,在物質世界、數字世界與人類自身相融合的驅動下,各國生產方式、消費方式和關聯方式正發生根本性轉變。來自博鰲的聲音,爲技術變革更好地惠及人類貢獻了智慧與擔當。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28日 12版)

[ 責編:袁藝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