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團調查:7成偏頭痛患者月請3天假 症狀、治療一次看

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右)表示,協會調查,近7成偏頭痛患者每月請假在家休息至少3天,推估平均每年短少6萬元收入。記者林琮恩/攝影

臺灣頭痛醫學會統計,國內約200萬人受偏頭痛所苦,盛行率達9.1%。臺灣年輕病友協會今天公佈113年「偏頭痛認知大調查」,受試對象來自全臺22縣市,共1012位民衆。臺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表示,逾7成受訪者表示不定期頭痛,其中15%每月頭痛超過15天;近7成患者每月請假在家休息至少3天,推估平均每年短少6萬元收入。

潘怡伶說,調查結果顯示,3分之1受試民衆「不知道自己偏頭痛」,甚至認爲「人本來就會頭痛」,未必需要就醫;73%患者表示會不定時頭痛,67%患者嚴重至必須請假在家休息,平均每人一個月會請3.22天病假,推估每月減少6萬1879元,相當於1.3個月收入;另,90.2%患者認爲偏頭痛已影響個人生活。

林新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志豪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把頭痛視爲不分族羣失能疾病第二位,年輕族羣失能疾病首位,足見偏頭痛對人類健康的嚴重性;偏頭痛不是一種「症狀」,而是一項「疾病」,成因爲三叉神經血管系統發炎,症狀具有單側、脈動性、中至重度疼痛、運動走路會加劇疼痛、噁心嘔吐、怕光怕吵等特徵。

林志豪表示,偏頭痛治療分爲急性止痛藥與預防性治療2大類,急性止痛藥包括乙醯氨酚、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及血清張力素接受器活化體等,但長期頻繁使用止痛藥,恐會出現「藥物過度使用性頭痛」,尤其每月使用超過8天者,人體對藥物耐受性提升,會導致頭痛愈來愈難控制。

預防性治療則包括口服預防性藥物如乙型交感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或抗憂鬱劑等,其他還有以注射方式進行的肉毒桿菌治療,可注射也可口服的CGRP拮抗劑等藥物。林志豪表示,臨牀上多以口服藥物作爲第一線治療,但仍有約2成病人服藥後反應不佳,出現嗜睡、體重增加等副作用,必須尋求其他2類治療。

林志豪表示,偏頭痛若不妥善控制,容易演變成每月痛超過15天的「慢性偏頭痛」,不僅發作頻率更高、疼痛更嚴重,治療上也會變得更棘手,建議患者至神經內科就診,平日則可以撰寫頭痛日記等,幫助瞭解偏頭痛誘發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