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童上課先抓15分鐘 這皮膚疾病長大會好 醫:是迷思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臺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朱家瑜(左2)表示,異位性皮膚炎已被發現至少40年,但過去家長常認爲只是「皮膚會養、沒什麼了不起」。記者林琮恩/攝影

現年8歲的小豪2歲時就罹患異位性皮膚炎,不僅夜不成眠,半夜必須起來抓癢,還導致寫作業時經常分心,必須先抓癢15分鐘後才能安靜下來念書,導致學習進度落後,自費接受生物製劑治療後,狀況纔有改善。醫師表示,許多家長誤信異位性皮膚炎會自己好,或擔心藥物副作用而未積極治療,反而加劇患者長大後演變爲重度患者、或出現併發症的機率。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臺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朱家瑜表示,異位性皮膚炎已被發現至少40年,但過去家長常認爲只是「皮膚會養、沒什麼了不起」,或認爲隨孩子長大疾病自然會好,但根據研究,有3成病友7歲後不僅沒有痊癒,還會演變爲重症;且若父母均爲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或有過敏症狀等,則孩子高達一半機率會發病。

朱家瑜表示,在不穩定治療的情況下,高達8成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會出現氣喘或過敏性鼻炎等「第二型免疫反應失調」相關發炎反應,其致病機轉是免疫細胞引起皮膚髮炎,若長期抓癢可能會導致苔蘚反應,或讓皮膚變得又黑又幹。

「該疾病好發於青少年,常導致就業困難,臨牀上許多患者甚至因此無法工作。」朱家瑜表示,曾遇過好幾位20多歲的患者,因疾病外觀常導致患者社交受阻,遲無法找到工作,每天宅在家裡當「啃老族」,接受治療後狀況改善,才接受職訓找到工作,也遇到共度一生的女友,「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有公衛意義,能減少患者因宅在家造成的心血管疾病、憂鬱症及自殺比率等。」

臺灣兒童過敏氣管免疫及風溼病醫學會理事長姚宗傑表示,雖然成人也會得異位性皮膚炎,但高達8成患者5歲前就發作,若小時控制不佳,長大還會演變成呼吸道過敏等疾病;患者對穩定用藥的疑慮,主要是擔心藥物副作用,但發炎是慢性疾病,一經停藥很容易復發,且若使用類固醇、抗生素,未按醫囑減藥還恐導致症狀加劇、反撲。

健保於本月1日起,將生物製劑用藥資格限制下修至6歲以上、18歲以下均可用藥。病友小豪主治醫師、土城醫院皮膚科科主任楊靜宜說,以安全性來說,異位性皮膚炎藥物中,生物製劑安全性較高、副作用較少,國外研究指出,生物製劑可降低34%過敏發生與惡化,氣管、過敏性鼻炎風險也能減少,但須留意注射部位發炎、結膜炎等副作用,建議患者家長可視實際需求,與主治醫師討論治療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