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小瞧便秘!這些誤區正在損害你的腸道

本報訊 記者姜曉菲報道 不少人覺得便秘只是偶爾排便困難,並無大礙。瀋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王賀玲指出,長期便秘危害很大,會引發痔瘡、肛裂、腸梗阻,還可能增加患結直腸癌的風險,影響情緒,導致焦慮、抑鬱等問題,必須及時干預。

便秘是常見的消化系統問題,但很多人在防治時存在認知誤區,導致症狀無法有效緩解甚至加重。王賀玲主任表示,“多喝水就能解決便秘”是比較常見的誤區之一,充足水分雖有助於軟化糞便,但對於腸道蠕動功能減弱或盆底肌功能障礙引起的便秘,僅靠多喝水遠遠不夠,還需結合飲食調整、運動,甚至醫療干預。還有患者長期依賴瀉藥緩解便秘,卻不知這樣會導致腸道功能依賴,引發“瀉藥性結腸”,使腸道失去自主蠕動能力,加重便秘,瀉藥應在醫生指導下短期使用。

在排便頻率上,並非每天必須排便一次纔算正常。每個人排便習慣有差異,只要規律且糞便形狀正常就不屬於便秘,過度追求排便頻率反而會增加心理壓力。便秘也不只是飲食問題,缺乏運動、精神壓力、藥物副作用、腸道疾病等都可能引發。老年人便秘並非正常現象,多與飲食結構不合理、活動量減少等有關,不干預會引發嚴重健康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便秘並非成年人的“專利”,兒童也不少見,尤其是飲食結構不合理、飲水不足或排便習慣不良的兒童。家長需多加關注,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習慣,必要時尋求醫生幫助。此外,對於輕度便秘,可通過調整飲食、運動和生活習慣來緩解。但如果便秘持續超3個月,或伴隨腹痛、便血、體重下降等症狀,常規調理無效時,必須及時就醫,排除器質性疾病。便秘治療是綜合過程,不能只依賴藥物,非藥物干預對功能性便秘效果更好。

王賀玲主任提醒,只有科學認識便秘,避開錯誤做法,纔能有效改善症狀,維護腸道健康。若有便秘相關問題,應及時就醫,在專業人士指導下規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