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神尋食 千錘百煉正宗味

鞭神老師除了考究美食源流,近年也親涉烹飪殿堂,圖爲自制青島菜蛤蠣炒雞。(鞭神老師提供)

臺灣的飲食文化多元,既有世界各地、大江南北,也發展出各種「臺式」日本料理、法國料理,更別說川菜、江浙菜、東北菜。但以做文化研究心態探討料理,以及料理背後的歷史文化的作家鞭神老師則強調,不論網紅、部落客或一般美食愛好者如何引領風向,所謂的「正宗」與「美味」仍是有一定的標準的。

繼《百年飯桌》、《百年和食》和《鞭神老師的日本料理研究室》後,鞭神老師近日再以《尋食記》分享自己結合食的經驗與食的知識,所探得的超時空臺灣美食,也藉以梳理「正宗」口味,應是「被尊重、考究,不會面目全非的,在傳統之下經歷千錘百煉到最好的味道」。

創意料理當道,鞭神老師也觀察臺灣的飲食文化,從早期強調正宗,到後續開始流行各國各地料理都要改成「臺式」口味,他直言:「法國料理在臺灣用本土食材,還能做出最接近正宗的味道,也是一種功力;到哪就改成另一種味道,那未必是功力,也可能是不自信」。

一般臺灣家庭也常做的菜脯蛋,也被選爲「外國人臺灣美食排行No.1」票選臺菜桌菜第一名,看似尋常,但鞭神老師指出,好吃的菜脯蛋,就是要講求蛋外酥內嫩,外型圓而厚、菜脯不外露,表面平整光滑,吃起來不油不膩。堅持要對千錘百煉而成的味道存有尊敬並以此爲標準,他強調:「一旦一直吃的是假的味道,即便吃到真的,也不會知道是對的」。

鞭神老師特別有感的是自己的家鄉味—餃子,「已10多年呈斷層沒有吃到好吃的」,他以傳承經典老味道的味蕾在臺北尋找,也指出臺灣餃子和大陸餃子在內餡上的差別,在於有沒有加醬油,再者好餃子講究的不是皮薄,而是要有嚼勁,且中間厚、外面薄;南方人吃餃子喜歡蘸醬油,北方人則是蘸醋,且要喝餃子湯,所謂「原湯化原食」。

苦於道地的味道已難尋,外食令人失望的比例愈來愈高,他在吃的知識之外,也親入庖廚經歷各種烹調訓練。還原正宗味道,他說:「不難,關鍵在細節。」例如打滷麪就是要有三種湯,蛋液得「甩」入;麻婆豆腐得用牛絞肉而非豬肉。

作爲懂吃的食客,對於不道地的料理和廚師,鞭神老師往往直言不諱,但他也笑稱:「不好也絕不要求換一盤,一定拉肚子。」但他仍堅信,食客有足夠的知識和經驗,對菜品有判定能力,纔是讓好餐廳和好菜品能夠傳承下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