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修過頭 文化部建立臺灣古蹟文物修復準則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去年出版國內第1本文化資產保存科學兒童繪本《老房子》,向下紮根文資保存觀念,預計前進全臺12所小學展開一系列體驗課程,首站邀臺南市公園國小學子到鄰近得興濟宮爲門神健檢。(曹婷婷攝)
廟宇彩繪常見遭燻黑或毀損,面臨修復需求,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正着手建立古蹟文物修復準則,現階段先啓動彩繪修復規範,希望爲臺灣文物修復建立一個完整系統。(曹婷婷攝)
古蹟文物修復過程不只繁瑣也講求專業與細膩。(臺南市文化局提供/曹婷婷臺南傳真)
廟宇文物也會生病,生病又該怎麼維修?古蹟文物維修「修過頭」爭議,時有所聞,鑑於修復準則不一,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保存研究中心近期將對外公告紅外線維修準則,後續也同步進行彩繪修復準則等,希望讓臺灣古蹟、文物修復未來有一個完整系統,不再淪於各彈各的調。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去年出版國內第1本文化資產保存科學兒童繪本《老房子》中英文版,向下紮根文資保存觀念,且爲落實到校園,今年前進全臺12所小學,安排繪本故事演說、廟宇觀察、建築彩繪全色或健檢等三部曲,首站從臺南出發,邀公園國小學子前進興濟宮,安排學童透過複製品體驗如何搶救彩繪。
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主任陳柏欽表示,近年古蹟修復議題日益受重視,鑑於廟宇彩繪修復常面臨處理程度不一現象,修復欠缺準則,現正着手建置維護準則規範,近期將優將公佈紅外線標準,包括設備、人員技術認證等,建立一致性標準,以利後續修復有所依據。
另也針對廟宇彩繪訂定修復規範,需符合不可臆測性、可逆性及可辨識性,希望讓臺灣修復有一個完整系統可依循。陳柏欽說,目前常見廟宇彩繪作品調查階段若沒做足,又遇彩繪很多部分佚失,就會產生臆測性修復,爲避免這種情形,寧適當留白。
他舉例,研究中心最近幫鹿港龍山寺進行門神修復,因多處破損且資料不齊全,團隊只做清潔及留白,避免上演「修錯或修過頭」,他也強調,面對修過頭作品不好移除,畢竟又是一次侵入性破壞。他說,彩繪修復不是要修得很完美,而是希望回覆到某個時間真實性,訂規範就是希望給各界參考。
負責紅外線檢驗人員培訓的正修科技大學藝文處文物修護中心主任李益成指出,以彩繪類文物修復來說,光學檢測和判讀相當重要,有的彩繪表面看不出異狀,藉助紅外線分析,能看出畫作底稿、X光則可看出是否有不同塗層。
李益成說,過去國內並無一致修復標準,導致出現不同紅外線儀器設備,收集資料截然不同,再者,人員專業判讀也很重要,若欠缺經驗、訓練,可能看不出影像背後訊息,就跟醫生判讀X光,因此,目前也正培訓專業修復人員,日後由文資中心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