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研究大突破! 陰性後中斷治療者 肝病死亡風險降逾6成

林口長庚醫院肝膽胃腸科教授簡榮南。(長庚醫院提供/林周義臺北傳真)

林口長庚及基隆長庚的肝病研究中心跨院合作,針對1087名肝硬化B肝患者進行10年追蹤,發現病毒抑制後中斷治療者,相較長期用藥者,肝癌發生率減少了50.3%,病毒清除率超過12.8倍,肝病死亡風險也減少67%。(林周義攝)

肝病是臺灣國病,根據統計,全臺有180萬人感染B肝,其中約有4成患者會因反覆性肝炎發作而服用抗病毒藥物。目前健保提供3年抗病毒藥物給付,只要民衆檢陰性就可停藥,但仍有許多人不敢這麼做。林口、基隆長庚團隊針對1087名肝硬化B肝患者進行10年追蹤,發現病毒抑制後中斷治療者,相較長期用藥者,肝癌發生率減少了50.3%,病毒清除率超過12.8倍,肝病死亡風險也減少67%。該研究成果近期已獲肝臟學頂尖期刊「肝臟學(Hepatology)」接受並準備刊登。

固定療程B肝治療最早由中研院院士廖運範在2000年「亞太B型肝炎指引」中提出,而歐美肝病學會也在2016年起跟進。林口長庚醫院肝病研究中心教授鄭文睿表示,固定療程意味着病患在治療一段時間後,若病毒抑制長達1年,即可中斷治療,這過程通常需要2~3年。

健保2003年起有條件給付B肝抗病毒藥物後,國人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死亡率已從2003年十大死因的第6位,降至2022年第11位,死亡人數也從最高的每年5621人降至4107人。另肝癌死亡數也由每年8479人下降至7781人,已可看出B肝防治的成效。

目前健保對e抗原陰性的患者,提供3年的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治療中需驗3次B肝病毒(HBV DNA),每次間隔6個月,若均爲陰性即可停藥。然而,基隆長庚醫院肝病研究中心教授林志郎說,目前許多病患都擔心,停藥後可能發生肝臟代償不全甚或肝衰竭,而不敢中斷治療。據國內外的統合性文獻,比起長期治療,固定療程有優越的安全性及療效,不過仍有部分學者會因爲考慮樣本數不夠大、追蹤年代不夠久,而有所保留。

爲了進一步證明固定療程的安全性及療效,林口長庚及基隆長庚的肝病研究中心跨院合作,針對1087位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的B肝相關肝硬化患者進行長期追蹤研究,其中494位爲固定療程組,593位爲長期服藥組。平均追蹤10年後結果顯示,固定療程組的肝癌發生率比長期服藥組低(15.7%比26.8%),肝病死亡風險亦減少67%,而固定療程組的病毒清除率也高過長期服藥組12.8倍。

53歲的肖先生是B肝帶原者,在48歲時因反覆肝炎發作而發現肝硬化,開始接受3年口服抗病毒藥物治療,治療過程中病毒抑制效果佳,2年半時間都處在病毒完全偵測不出的狀態。表面抗原定量也從開始治療時的1358 IU/mL降到726 IU/mL。

經與醫師討論,肖先生開始停藥、密集追蹤,過程中雖曾一度血液中病毒上升超過2000 IU/mL,但肝功能僅輕微異常,持續臨牀追蹤,表面抗原定量在停藥滿第2年時跌到100 IU/mL以下,在停藥第8年正式消失,隨後產生抗體。原本肝硬化的表現在停藥第2年後逐漸有改善,第9年時已看不出肝硬化,彈性纖維超音波也顯示輕度纖維化(第1級)。

廖運範說,這項研究結果給了固定療程B肝治療重量級的證據,比起長期服用藥物,姑不論金錢的耗用,服藥的不便,光是可大幅減少肝癌,增加病毒清除及增加存活率,就應相信固定療程會給患者帶來最大的好處。他提醒所有B肝患者定期追蹤,也要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應遵從醫囑服藥,一旦停藥,更應遵從醫囑定期追蹤,雖有B肝,仍可過着彩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