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務實能源工作者的建言(李敏)

首場「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討論能源議題,委員會對臺灣企業購買無碳電力無門的苦難,視而不見。(總統府提供)

不久前首場「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討論能源議題,執政者口口聲聲的說核電不是「反核」或「擁核」的是非題,而是能源選項的「多選題」。但委員會對臺灣企業購買無碳電力無門的苦難,視而不見,還是以回答是非題的態度,將核電排除在臺灣的能源選項之外。有媒體說委員會的討論是「反核」與「擁核」的論戰,更明確來說應該是「理想主義者」與「務實工作者」間的對壘。

AI即將在世界經濟舞臺崛起,臺灣有護國神山的加持,很有機會成爲這波浪潮的領頭羊。但AI的運算與AI晶片的製造都是吃電怪獸,「沒電力就沒算力,沒有算力就沒有國力!」臺灣的電力政策可以確保AI發展所需的電力嗎?能不能確保不是臺灣政府說了算,是國外的AI產業與投資者信不信。我們來看看最近媒體報章雜誌相關報導的標題,不難體會到世界的趨勢。

「AI成吃電怪獸核能復興浪潮來襲」、「AI就是吃電!美科技巨頭直接找核電廠,鞏固電力穩定」、「核電是AI耗能救星嗎?比爾蓋茲支持的新世代核電廠動工」、「李強拍板!沿海五核電廠到位中國AI算力奠基領先10年」、「AI資料中心擁抱核電,亞馬遜帶頭開第一槍!科技巨頭爲何都瘋核能?」、「AI開啓美國核電新紀元」、「美科技巨頭搶電瞄準核能確保滿足AI爆發需求」、「科技巨頭搶購核電!AI熱潮掀電力爭奪戰」、「核電會是AI缺電隱憂的解方嗎?」、「吃電怪獸!AI用電五年增八倍超過核三廠兩部機組容量」。最後一個標題是臺灣的狀況。還有一條,「減碳難、AI用電兇,核電擋不住了?」

擋不住,誰說的!有螳臂當車氣魄的臺灣政府,就是要試試看。

新世代普遍贊同必須要重新考慮核電,核能復甦是選擇,但更重要的是步驟必須務實。被視爲完美能源的核融合發電,截至目前爲止,連電廠的概念設計圖都還畫不出來。小型模組化反應器的發展被寄以厚望,但要成爲成熟市場化的技術,尚需要一段時間,也許10年後市場上可以有數種不同的設計可供選擇採購。有非核能專業的環保團體說,我們要使用的核能不可以產生核廢料!這種毫無科學常識的期待,只是反映出理想主義者的無知。如果因爲對核廢料處置技術沒有信心,主張不使用核能,得要使用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與污染物的化石燃料,也要容忍過度發展再生能源發電的生態浩劫。氣候變遷已是現在進行式,「非核」與「減碳」的輕重緩急須務實面對。

世界各國核能發展計劃的主軸還是放在傳統的大型核電廠。根據國際核能運轉組職的資料,目前全世界有59部機組在16個國家興建,在這張清單中有53部爲第三代或三代加大型高功率壓水式反應器機組,興建中的機組包括中國華龍1號(13部)、中國CAP1000或CAP1400(10部)、法國EPR(3部)、韓國APR1400(2部)、蘇俄VVER(23部);印度有兩部自行設計,功率爲70萬瓩的重水式反應器。功率最大的是英國的EPR,172萬瓩。這些機組預定商轉的時間都在2030年以前。另外規劃在2039年以前商轉的機組有60部,已初步決定廠址,但未確認商轉時間的機組超過300部。這些機組大部分還是發電成本較低的大型機組。

企業面對立即的減碳壓力與AI電力需求,積極爭取的是延長現有電廠的使用年限,全世界415運轉中機組,有163座超過40年,38座使用年限超過50年。美國政府提供15億美元的經費補助電力公司啓動已經正式停役的密西根州Palisades核電廠,位於賓州以停役的三浬島電廠也有相同規劃。全世界都同意最有效的減碳策略,就是讓可以運轉的核電廠繼續發電,避免興建替代電力時的碳排。

有人對目前廣泛使用興建的第三代或三代加核反應器的安全有疑慮,1979年三浬島事故與2011年福島事故就是實例。這裡不提車諾比爾災變,因爲車諾比爾電廠採用的反應器與目前廣泛使用與興建的反應器是完全不同的設計,車諾比爾災變不可能發生在我們使用的反應器。三浬島事故與福島事故都沒有任何民衆與電廠工作同仁,受到的輻射劑量達足以確認輻射傷害的程度,事故造成的衝擊是經濟面。三浬島是故發生至今已45年,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座反應器因同樣的肇因再發生事故。

福島事故肇因是地震引發海嘯,摧毀重要的安全設備,造成爐心的熔燬。核能界原已預見此類型的事故的發生,備有處理指引,瞭解與遵循指引是運轉人員訓練的重要部分。但福島電廠運轉人員臨事不斷,爲保留電廠的經濟價值,等待公司甚至政府高層的指令,錯失了避免大量放射性物質外釋的時機。日本福島事件發生後,臺電、原能會(現核安會)、清華大學合作發展「斷然處置措施(Ultimate Measure Guidelines)」程序,提供第一線運轉人員分析方法與判斷準則,以及更明確的授權,因應類似福島事故的再發生。該構想獲美國GE BWR Owners’ Group的推崇,被世界各電力公司採用。過去數年大數據分析、深度機器學習、以及AI人工智慧的技術發展,也被應用於核電廠事故的因應。學術界應用最先進的電腦與模擬技術,整合核電廠反應器、圍阻體、與發電系統的模擬程式,分析各類型可能發生的事故,規劃應變措施,經過測試與驗證,累積事故案例,利用各種最新的AI演算法,協助用轉人員預知任何事故的狀況和後果,判斷應採取的因應措施,目前已達一定的精確度,近日AI技術的發展,讓人類往無災核電的理想跨了一步。分析程式與演算法的發展,臺灣的學術界沒有缺席。

臺灣地狹人稠,沒有自產的化石燃料。臺灣的孤島電網,在沒有巨量的儲能設施輔助下,再生能源發電無法支撐經濟發展所需的電力。核能發電燃料體積小,運輸儲存方便,電廠核燃料安全儲存量至少可達18個月;核能發電成本中,採購燃料的成本佔比低,核能發電成本不受國際化石燃料價格的影響,發電成本穩定,過去兩年臺電公司核能發電的成本幾乎沒有改變。核能發電時不產生二氧化碳,核電爲無碳電力是無庸置疑的。大家都同意能源是「選擇題」;但在做選擇時,是否要刻意排除某一能原選項,還是「是非題」。但是非題的答案,是基於「理想」,還是「務實」?

臺灣「返核」之路最務實與及時的措施,即爲核一、二、三廠的延長使用年限,與核四廠的商轉。這些電廠是臺灣全民的資產,充分的利用爲臺灣帶來兆元實質收益,過去同類型核電廠的使用經驗顯示,這些電廠的安全運轉是可以期待的;核廢料處置是臺灣已經存在的問題,「返核」與否都必須面對。目前臺灣核廢料處置相關政策與措施與國際同步。

「務實的臺獨工作者」一定深切瞭解,臺灣獨立的過程需要各方面的韌性,「務實的能源工作者」代表,提醒您核能可以確保能源供應與價格穩定的韌性。

(作者爲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