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劍指核心 臺灣纔有未來(段心儀)

新三自運動協會呼籲民衆在1月8日中午1時08分,車上張貼「禮義廉恥」字樣、圖樣或氣球等,以順時針方向繞行教育部,要求重修108課綱。圖爲新三自運動協會2023年12月4日召開「蔡英文教育政策總體檢」記者會。(本報資料照片)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但也無須百年,30年教改就讓國民黨3度痛失政權,而且可預見未來4年、8年,前途只會更加慘淡,因爲白髮蒼蒼的支持者逐年凋零,而逐年成長的年輕族羣在臺獨史觀的課綱下學習成長,民進黨再貪腐無能,選票也進不了國民黨囊中,反而成就了柯文哲。倘若這只是國民黨存亡的問題也就罷了,但這個趨勢代表的是年輕人與中華民國漸行漸遠,代表的是兩岸問題和平解決的機會益趨渺茫,代表的是經濟困局與兵兇戰危將是臺灣的日常,代表臺灣沒有願景。因此,教改方向必須扭轉,錯誤必須更正。

教改的錯誤在108課綱中完全呈現。一是複雜的學習歷程造成校方及學生沉重的負擔,卻成了補教界新興產業,間接強化階級固化;一是刪減必修時數,弱化基礎知識,從文史到數理,全面性弱化學生競爭力;一是忽視傳統品德教育,強調個人權利,不提相對責任,破壞了人際和諧,製造了校園暴力。這3個惡果都是顯而易見的事實,但是執政黨享受臺獨史觀的課綱紅利已久,絕不願輕言更動,甚至不惜以國家競爭力陪葬。因此大選期間,賴清德完全規避課綱議題,規避對禮義廉恥議題的表態。

國民黨雖知道教育重要,卻從不認爲它是緊急事件,更沒有蔡英文總統上任後於2016年5月21日發佈的第一道行政命令就是「暫停課綱微調」的敏銳度,因循苟且至今,追悔莫及。國民黨身爲始作俑者與最大苦主,不能任由事態惡化下去。雖沒有了中央政權,但不是還有14位地方諸侯嗎?沒有了行政權,但還是立法院最大黨。何況,民間還有許多熱愛中華文化的有心人士,攜手合作,未必無解。所以,選後還是必須面對課綱問題,即使不能快刀斬亂麻,還是得結合立法院、地方政府、民間力量,同步進行,以抽絲剝繭的耐心,先處理能處理的事,再劍指核心,徹底解決。

一、立法院監督修正課綱。

競選期間,國民、民衆兩黨參選人皆允諾修改課綱,如今在野黨席次穩居國會多數,這個議題正可以考驗兩黨是否真能進行理念合作,開創臺灣政治的新機。國民黨已是國會最大黨,應推派專業立委負責此事,就108課綱重大缺失成立專責小組,邀請教學現場親師生,充分溝通斟酌得失後,擬定改革方案。開議後,一方面召開公聽會,廣納各界意見,經過整合提出具體可行措施,藉助網路傳播,形成全民共識;一方面要求行政院舉辦全國教育會議,落實具體辦法。

課綱若要修改成功,各級課綱修訂委員、課審委員的遴聘是最重要的。翻開各級委員名冊,20年來課綱制定及審查一直有固定班底,他們與教育部攜手掌控了課綱走向,強烈的意識形態讓課綱重理念而輕現實,蔑視真實世界的需求,製造學校及家庭極大的困擾,讓臺灣社會變成今日的面貌。這個共犯結構若不能打破,課綱只會越修越繁瑣,卻無絲毫實效。

二、地方政府自訂課程.

修訂課綱雖然是中央政府的事,但國中小學及市立高中還是歸地方教育局管。國民黨加民衆黨擁有了臺灣15個縣市的執政權,其實大有可爲。108課綱的核心缺失是基礎科目時數不足,導致學生基本學力不足,又貪多務得,追求高層次的素養教學。但108課綱有各種選修課程、彈性課程、校本課程……若能善加應用,其實可以進行補救教學。事實上,除了都會區名校外,如何落實這些選修課程,從安排課程、聘請師資開始,都造成校方與老師極大的負荷。各地方教育局若深入瞭解各校需求,協助安排融合文史及品德的課程、培養基礎數理化能力的課程,絕對可以彌補108課綱造成各科學力不足的傷害。

三、民間教學。

民間許多有心人士都希望能盡一份心力,以彌補108課綱造成的大破口。數理化課程已經成爲各家補習班的大餅,文史部分則需要羣策羣力整合資源來進行。主要對象是中小學生,主要教材是中國經典,中國歷史與文化,可以先編制適合學子們閱讀的教材,再結合新的科技,例如平板、AI等,讓學子們一面閱讀,一面動手以電腦軟體繪製出經典內容,例如詩經裡的四季風貌、花草樹木,史記裡的山河形勝、戰役佈局,世說新語的魏晉風流、不拘一格……把古代人事物具象化,再和今日人事物進行跨時空比對,讓學生透過古典理解現代,理解自己。再配合思辨與寫作,表達自己。這纔是真正的素養教學吧!

民間教學可以有3種型式:

一、網路課程:除了優良的師資,還要有強大的後製團隊,方有吸睛的效果,達到教學的目的。

二、旗艦課程:學園地點首重交通方便,場地要有文化氛圍,可以根據學生年齡及需求的不同,開設各種特色文化歷史課程,品德教育即融入其中。旗艦課程和網路課程可以結合,擴大教學的對象與影響。

三、社區課程:安排教師深入各社區,因地制宜,適當化用旗艦課程進行教學。教學地點可以利用學校教室、寺廟、裡辦公室、社區活動中心等,師資則以各里退休教師爲主。

臺灣這股捍衛民族文化的火苗,已經熊熊燃起,但若要生生不息的傳承,需要進一步的作爲。從政府到民間,爲臺灣下一代奠定中華文明的素養與認同,纔是臺灣永保安康永續繁榮之道。(作者爲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