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思潮》7艘潛艦一次造完是「揠苗助長」 潛艦工業「不是撐死就是餓死」(揭仲)
蔡英文總統上任之初,力推潛艦國造,3月9日帶着準總統賴清德走進臺船乾塢,自是傳承意涵。圖爲國造潛艦海鯤號完成浮船作業。(臺船公司提供)
準總統賴清德3月9日與蔡英文總統共同前往臺船公司,出席海巡署嘉義級巡防艦第3艘「雲林艦」交船及「臺北艦」命名典禮後,也秘密視導正在進行測試的國造潛艦原型艦「海鯤號」。報載,賴清德準總統在聽取簡報後,除表達會全力支持潛艦國造外,還表示後續7艘不必分批建造,應該一次完成。
賴清德準總統的主張,乍看之下可在最短時間內讓潛艦一次到位;但從國家資源運用與造船產業培植的角度,這種作法不但沒有益處,反而有「揠苗助長」之虞!
分批建造才能讓潛艦工業永續經營
目前,潛艦國造召集人、國安會諮詢委員黃曙光所規劃的方案,是將後續7艘量產型國造潛艦,以「3+2+2」艘,或「2+3+2」艘等模式,分批建造;此一規劃,不但務實,也有利於國內潛艦製造產業的長遠發展。
若依照「3+2+2」的規劃,臺船公司只要投資建造最多3條潛艦生產線,並訓練2到3組合格的潛艦建造人員;且在第一批的3艘完成後,其中1條生產線就可轉成維修線,作爲已服役之「海鯤號」與首批3艘量產型潛艦後續的維修與大修之用;等用10到12年完成全部7艘量產型潛艦後,這些生產線和人員除擔任已服役潛艦的維修工作,還可開始進行「海鯤號」和第一批3艘量產型潛艦的性能提升工程;在經過6到8年,完成所有量產型潛艦的性能提升工程完成後,正好可以開始建造新一代的潛艦,展開另一階段的生產循環。
換言之,透過每次不超過3艘的分批建造模式,臺船所建立的生產線與人員,在未來20年內都會有穩定、按部就班的業務可以承接,不僅使花費巨資所建立的生產線與人員的效益可充分發揮、不會閒置,整個潛艦生產工業也能永續發展;這也是美國與日本等潛艦製造大國,扶植潛艦建造工業的慣用方式。
7艘一次建完 讓造船業不是撐死就是餓死
若依照賴清德準總統的主張,則臺船不僅要一次建立7條潛艦生產線,還需要在短時間內,想辦法籌獲這7條生產線所需的專業潛艦建造人員;就算臺船能做得到,則因爲生產線從3條倍增爲7條,採購土地與設備的固定成本,和人員的訓練與薪資成本,必定隨之倍增,使整個潛艦量產計劃的預算需求水漲船高!
更令人擔憂的是,在臺船花費巨資、完成7條生產線與所需的大量專業人力後,等3年後全部7艘潛艦完工,則除其中2條生產線可轉成維修線低度利用外,其餘5條生產線,加上大批專業人力,就會進入閒置狀態。可能要在閒置10年後,纔會有潛艦性能提升的業務可承接;但是等3年性能提升完成後,這些生產線又會繼續閒置7到8年,纔有建造新一代潛艦的業務可承接。
在產線閒置的過程中,若能出售潛艦給其他國家,當然可一定程度地解決問題。但國造潛艦的核心項目,即潛艦的戰鬥系統,是來自美國;使國造潛艦能否外銷,其實取決於美國的態度。但從美國以往的行爲模式來看,同意我方外銷使用美製戰鬥系統之國造潛艦的可能性極低。
因此,若依照賴清德準總統的想法,則國家花費鉅額的固定成本與人事成本,所建立的7條生產線和大量專業人力,在接下來25年當中,恐怕有近三分之二,會出現長達15年的閒置,形成嚴重的資源浪費,屆時人員可能快速流失,使產業能量無法維持!
更嚴重的是,臺船公司很可能在等到新的潛艦業務前,就會被閒置的生產線與人員的維持成本拖跨,出現嚴重的財務危機、甚至有破產之虞。這正是重踏某造船公司負責人6年前批評政府國防造船政策缺乏長期計劃時所說,「讓造船業不是撐死就是餓死」之覆轍。
7艘一次建完 實務上亦難以達成
就算不考慮成本效益與產能閒置,臺船公司要湊齊7條生產線,也會曠日廢時。因爲臺船公司現有的土地與廠房,最多隻能容納3條潛艦生產線;如果要一次準備7條生產線,就代表臺船需要在海邊合適的地點,另外取得大筆土地來建設新廠房與設備機具,這恐怕不是3到5年之內可以解決的。
另外,由於國造潛艦最核心的戰鬥系統,包括各式聲納、潛望鏡、魚雷等,是向美國採購,其中部分是直接採用現役美國核子動力潛艦的裝備。這代表我國同一時間能造多少艘,取決於美國國防工業的產能,與美國政府的態度。在美國國防工業的產量將優先提供美軍,其次是北約和五大主要盟國的情況下,不太可能滿足我方同步建造7艘潛艦的需求,除非我方又斥巨資,讓美國國防產業打造新的生產線。
綜合以上因素,賴清德準總統一次建造7艘潛艦的主張,雖然立意良善,但最後可能會「揠苗助長」、愛之適足以害之!
(作者爲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