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展出的南海軍機,應是給美國的警示牌

社評據美國媒體報道,2001年中美“南海撞機事件”中美方肇事的EP-3E“白羊座”電子偵察機已經從所謂“飛機墳場”抵達亞利桑那州的皮馬航空航天博物館,計劃面向公衆展出。美媒評價稱,該機將提醒人們“空中偵察人員在執行此類任務時始終面臨風險”。這種“提醒”太流於表面了。作爲中美關係中一個突出事件的歷史遺物,這架飛機被展示出來是有必要的,而且需要起到它應有的警示作用:警示美國如何正確地看待和處理中美關係。目前還不清楚博物館方面準備何時以何種方式來展出該機,但無論如何,幾個基本事實應該在展出時被鮮明標示:中美南海撞機事件發生在距中國海南島東南僅110公里的中國專屬經濟區上空,而非美國專屬經濟區上空;偵察機上的24名美方人員經過中美協商安全返美,而中國飛行員王偉再也無法返程。造成這起悲劇事件的最大教訓,在於美國忽視中國領土主權和國家安全關切,打着“飛越自由”的旗號一意孤行。撞機事件的責任完全在美方,這架飛機就是證據。南海撞機事件距今已過去23年,美方對那場悲劇始終沒有深入的反思和總結教訓,甚至還出現了倒退的現象。據“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SCSPI)發佈的報告,2023年,在南海活動的軍機三萬餘架次。其中,域外國家的軍機活動萬餘架次,絕大多數爲美軍的活動,7872架次。更爲嚴重的是,近年來,美軍在南海針對中國的抵近偵察越來越具有攻擊性,頻頻逼近中國大陸和海南島領空,不斷刷新抵近中國海岸的距離。在中美關係以及美國國內形勢變化的背景下,美軍的持續挑釁導致重演甚至釀成比2001年更大事件的風險始終是存在的。應該看到,自撞機事件之後,中美在用明確而專業的規則來確保雙方海空兵力的安全方面也取得了不少進展,尤其是兩國就重大軍事行動相互通報機制以及海空相遇安全行爲準則“兩個互信機制”的達成。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中美兩軍“擦槍走火”的可能性,然而難以從根本上消除風險。《外交事務》雜誌今年7月份的文章回顧了此次歷史事件,並提出了一個問題,爲何各國對2001年危機重演毫無準備?說到底,根源在於美軍始終沒有減少擦邊球式的空中偵察挑釁,沒有跳出損害他國安全爲代價追求“絕對安全”的過時邏輯。避免悲劇重演,最應該的是美國改變自身的行爲。美國不應抱有僥倖心理,面對威脅國家主權和利益的挑釁,中國絕不會手軟。近兩年中美軍事交流機制從一度暫停到逐漸恢復的過程曲折,成果來之不易。外界不少輿論擔心,隨着美國國內政局將要發生的變化,中美軍事關係可能面臨更大的不可預測性和複雜性,這種憂慮和懷疑現在統統指向華盛頓,也是美國國際形象在世界上廣受質疑的一個縮影。外界對美國憂慮的根源,在於美國沒有放棄在處理國際事務上的冒險和干涉衝動,沒有拿出足夠的務實和理性證明自己正確地看待了自身、中國以及這個世界。以史爲鑑,才能避免重蹈覆轍。因此,我們建議,如果要讓這架美軍機的展出真正有意義和歷史價值,它最應該喚起的是大家對美國無視其他國家主權和安全訴求頻繁搞抵近偵察危險性的警惕和抵制。在這架軍機的展覽說明裡,應該寫上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廣大國家對取消美國抵近偵察的呼籲。就此而言,EP-3E雖小,但它帶來的啓示很大,教訓很多,它應該成爲給美國的一塊警示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