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原子彈轟炸後,100年不能住人,爲何廣島長崎現在住這麼多人?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被原子彈轟炸後,按理說至少100年不能住人,但廣島長崎卻大有人在。
二戰時期,美國向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日本在覈武威脅之下選擇投降,結束了二戰。
原子彈的威力可想而知,核輻射可以使得人類癌症不斷,並對人體基因帶來不可逆的改變。
那麼,日本的廣島和長崎今天是什麼樣子呢?
1945年8月6日,人類第一顆在軍事戰鬥中使用的原子彈“小男孩”,被美國轟炸機埃諾拉·蓋伊在日本廣島投下。三天後,第二顆原子彈“胖子”被投放到長崎。
在廣島上空爆炸的原子彈,在一道耀眼的閃光中摧毀了該市約三分之二的建築。
彼時廣島約30萬人口,爆炸致使8萬人死亡、3.5萬人受傷。
截止到當年12月底,該市約30萬人中,約有14萬人死亡,其中包括許多遊客和上班族。
其他沒有直接受到爆炸影響的人,後來進入城市並受到殘餘輻射的影響,這同樣損害了人體健康。
奇蹟般的是,距原爆點約1.3公里的一棵梧桐樹,仍然矗立着。
儘管這棵樹直接暴露在熱射線和爆炸中,在當時已經沒有了任何生機,但它在第二年春天竟然發芽了。這給那些在二戰失敗後處於崩潰狀態的人們,帶來了希望和勇氣。
原子彈投放之後,該地區唯一仍然矗立的建築,是廣島縣工業振興館,俗稱原子彈爆炸圓頂屋,位於現在的廣島和平紀念公園內。
廣島和平紀念公園,是原子彈爆炸發生五年後動工建立的。公園內有原子彈爆炸圓頂屋、博物館、紀念碑等等。
1973年5月,人們將這棵梧桐樹移栽至公園內。
雖然有人擔心鳳凰樹會因連根拔起和搬遷而死亡,但時至今日,這棵象徵着逆境求生的鳳凰樹依然枝繁葉茂,並結出了種子。
這些種子被捐贈給國內外,許多第二代樹種正在世界各地生長。它是廣島再生和恢復能力的生動隱喻。
近八十年後,廣島及其同名縣城已發展成爲一個繁榮的製造業中心,擁有重工業,如造船、鋼鐵和汽車,還有尖端行業,如電氣機械和電子零件等。
廣島現有近120萬居民,約爲1945年人口的3.5倍。
旅遊業是廣島吸引力的一個重要方面。2005年後,廣島的遊客人數連續15年都超過了1000萬。
從2015年到2019年,也就是新冠病毒大流行之前,廣島每年的外國遊客人數都超過了100萬,其中2019年的海外遊客人數達到了180萬。
廣島的別稱是“水之城”,其境內有六條河流縱橫交錯。雖然這座城市多年來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它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個性和宗旨。
例如,八條線路的有軌電車在廣島市中心穿行。目前三輛倖存的有軌電車仍在行駛。其中兩輛在正常運行,而第三輛則用於幫助人們瞭解和平。
廣島還利用其從寒冷的北部高原,到沿海島嶼的多樣化地理優勢,種植各種農產品,包括大米、蔬菜和水果。
這裡的檸檬尤其有名,該縣是日本第一大檸檬生產地,檸檬產量遠遠超過全國供應量的一半。
廣島也是飼養牲畜的黃金地段,它有意加強了其優質和牛的生產基地,併爲自己打造了一個品牌,與其他生產這種珍貴肉類的地區一較高下。
此外,還包括促進更多企業進入市場、提高肉類質量和培育社區企業。
除了廣島,長崎的戰後重建也非常積極。長崎地區是宗教盛行的地方,1949年5月通過《長崎國際文化城重建法》時,正式宣佈重建。
由於基督教勢力的增加,這裡先後建造了新的寺廟和新的教堂。一些瓦礫被留下作爲紀念,例如山王神社的單腿鳥居和零地附近的拱門。還修建了新建築作爲紀念館,例如原子彈博物館。
長崎仍然和此前一樣,是一個重要的港口城市,支撐着造船業。
長崎人口在2020年達到了40多萬,是1945年的兩倍多。
今天的廣島和長崎看起來與79年前完全不同。當時的人們在原子彈的輻射之下,尚且不知道明天的生活在何處,但今天廣島的繁榮和戰後興起的現狀,改變了人們對和平與發展的態度。
那麼,二戰時期的日本犯下的罪孽究竟有多少?竟然讓美國出動核武器來解決日本戰爭威脅?
被原子彈轟炸後,100年不能住人,但廣島、長崎的人口不減反增。
美國在二戰時期舉國之力製造了原子彈,爲的就是打碎日本帝國主義給全世界帶來的侵略威脅。
日本當時的國力強盛,可以使其作爲一個小島之國,卻能夠發動對抗全球的戰爭。
那麼,作爲在二戰時期和日本對抗的美國,是如何建造出原子彈的呢?
二戰時期的協約國組織發動的侵略戰爭,對人類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災難。
德國在歐洲大陸燒殺搶掠,讓老牌的英法國家無所適從,一直進行着綏靖政策,不反抗,任由侵略胡作非爲。
而在東亞地區的日本,比德國侵略者的作爲有過之而無不及。作爲毗鄰日本最近的中國,可以說是日本侵略戰爭的最大受害者。
自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以來,日本帝國一直在通過臺灣和朝鮮的殖民統治擴大領土。
1931年,日本侵略並佔領了中國東北的滿洲里。兩年後與中國接壤的熱河地區也被佔領。1936年,日本在內蒙古建立了一個類似的傀儡政權。
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根據史學家們普遍的觀點,是從1937年盧溝橋事變開始的。當時日本和中國的軍隊在北京的爭端,升級爲全面入侵。
兩國之間的這場全面戰爭,通常被視爲亞洲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
日本對中國犯下的罪孽滔天,包括在中國東北地區進行的毒氣試驗室731工廠,對南京30萬無辜平民進行大屠殺等等。
到二戰如火如荼的時候,日本開始使用生物戰。據記載,日本空軍在中國寧波投放了大量裝有黑死病跳蚤的陶瓷炸彈。這些襲擊,最終導致戰爭結束多年後數千人死亡。
日本對生物戰的無情和不分青紅皁白的研究方法,毒害了1000多口中國村莊的水井,以研究霍亂和斑疹傷寒。
這些疾病是由細菌引起的,利用當今的技術,這些細菌有可能被武器化。
除了對中國本土的作戰之外,日本還覬覦了中國以外的一些地區。
1941年12月8日,日本攻擊了英國和美國的領土,並幾乎同時進攻了東南亞和中太平洋地區。
其中包括對美國夏威夷本土珍珠港和菲律賓、關島、威克島的美國艦隊的攻擊、在馬來亞登陸、在泰國和中國香港的戰爭等等。
日本的進攻導致了各個國家不同的反應,有的國家選擇加入日本所在的協約國邪惡組織,而有的國家例如美國、英國、中國、澳大利亞和其他幾個國家,則正式對日本宣戰。
鑑於英法、美國等國長期的綏靖政策,這一次的宣戰,毫無疑問代表着這場戰爭的形勢已經遍及世界。
如果其他的小的國家被日本侵略,只能任由日本胡作非爲,但是英法國家,以及由英法移民成立的美國,再也不能對日本有任何退讓了,因爲日本人的子彈打到了自己家門口。
而當時日本策劃登陸美國珍珠島,也並非義氣之舉,日本軍事戰略家敏銳地意識到,日本帝國的工業潛力,與美國的工業潛力之間有着明顯的不利差距。
正因爲這樣,他們認爲日本的成功,取決於他們通過額外的快速戰略勝利,來擴大在珍珠港獲得的戰略優勢的能力。
日本在美國戰爭工業的威脅之下,只能選擇快速戰爭極速取勝。
然而,1942年6月,日本帝國海軍在中途島海戰中災難性地損失了四艘艦隊航母,這是日本帝國海軍的第一次決定性失敗。
事實證明,這是戰爭的轉折點,因爲日本海軍失去了進攻性戰略能力,並且從未成功重建大量航母和訓練有素的航空羣。
隨着同盟國的成立,1943年至1944年間,盟軍在美國的工業實力和豐富的原材料資源的支持下,開始對日本進行反攻。
隨後的幾個月中,菲律賓戰役取得勝利,盟軍通過兩棲登陸和轟炸,壓制了日本的許多戰略基地。
再加上盟軍潛艇在日本航線上造成的損失,已經開始扼殺日本的經濟,並削弱其供應軍隊的能力。
到1945年初,美國海軍陸戰隊在硫磺島戰役等幾場惡戰中,奪取了小笠原羣島的控制權,日本列島開始陷落。
終於在1944年夏天,美國陸軍航空隊在奪取塞班島和關島機場後,對日本本土進行了猛烈的戰略轟炸行動,使用燃燒彈,焚燒日本城市,以摧毀日本的工業和士氣。
但美國這些行動,並沒有打擊到日本侵略者的鬥志,美國對日本採取的行動,從某些方面激發了日本帝國主義不投降,非要硬撐的決心。
日本侵略主義者們奉行,哪怕日本人全部死光也不投降的態度,這讓美國深深地絕望。
戰爭已經造成了全世界無辜平民的大量死亡,美國必須做出一些態度來震懾日本,讓日本主動投降。
於是在1945年8月,美國向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擲了核武器。這些原子彈爆炸,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戰爭中,針對另一個國家使用的此類武器。
這兩枚原子彈在短短几分鐘內,就造成了約十幾萬人死亡,在接下來的幾周、幾個月和幾年內,核輻射造成了更多人死亡。
這兩顆原子彈迫使日本投降,並結束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參與人數最多的戰爭。
那麼,戰後的日本有沒有幡然醒悟呢?
廣島和長崎被原子彈轟炸後,按理說100年不能住人,但如今卻大有人在。
自人類接觸核武器以來,歷史上大規模的核災難除了廣島和長崎,其實還有一次。那就是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件。
對比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儘管切爾諾貝利開放了一些旅遊景點,但仍然有一些地區至今是人類不能居住的。
同樣經歷的核災難,爲什麼造成了如此大的不同呢?
美國當時投放到日本的兩顆原子彈,是集中了美國國內最著名的科學家,劃分了一塊土地專門用於研究和製造的,這個地方稱之爲“橡樹嶺國家實驗室”。
在電影《奧本海默》中,再現了美國爲這一進程所付出的努力。美國在人才創新方面的優勢,是美國科技超前的最重要支撐。
但正如電影裡所呈現的,奧本海默作爲爲美國研究原子彈這種大工程的科學家,仍然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刁難。電影就是從奧本海默被國會質詢開始的。
奧本海默本人並沒有對政治和國家機密,做出什麼不妥當的行爲,但是橡樹嶺國家實驗室裡,也確實出了俄羅斯的間諜。
美蘇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的競爭主要表現在對高科技,尤其是核武器和太空的探索之上。
蘇聯在1986年發生了舉世矚目的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件。對比廣島和長崎,切爾諾貝利至今有些地方村草不生。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由於轟炸廣島和長崎原子彈極其簡陋,每枚炸彈的內核實際上只有很小一部分發生裂變。而當炸彈爆炸時,它在自毀之前,只有幾毫秒的時間發生裂變。
用於製造原子彈的鈾和鈈,以及用於製造反應堆燃料的鈾,只要人體不攝入,就不會有特別大的危險。
這種有毒金屬比輻射源更危險,這主要是因爲它的半衰期長達數億年。
這意味着,它最終釋放的破壞性輻射的速度太慢,不足以造成任何傷害。
但是一旦核裂變開始,情況就會發生變化。核裂變產生的高能低速中子云,非常適合撞擊原子核並將其擊碎,或者是被吸收併產生更重的同位素。
在日本,只有極少量的裂變產物,在原子彈自毀的幾毫秒內產生,半衰期較短、放射性較強的子元素早已不復存在。
這就是爲什麼廣島和長崎,幾乎從原子彈爆炸的那一刻起就一直都有人類居住,而切爾諾貝利的部分地區,卻仍有危險的原因。
切爾諾貝利正是因爲爆炸發生了一系列裂變反應,那場大火還將其200噸反應堆堆芯中約5%的物質釋放到空氣中。
而這些物質並不僅僅是鈾,而是在反應堆運行過程中,產生的放射性更強的子產物。
人類歷史上使用核武器,從來就是一個長期爭論的問題,但無論科技如何進步,核輻射對人類始終存在威脅。
人類今天的和平來之不易,就更應該保持“核”平。
對此,您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