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需要”與“被愛”纔是中老年底層邏輯|中老年新娛樂消費報告

近段時間,一部叫《保潔老媽無極歸來》的短劇上了熱搜,“27歲霸總愛上45歲保潔阿姨”的故事引發熱議,媒體上一片聲討,表示“國產短劇已經瘋了”。但實際上,這部劇累計充值額只有300多萬,在中老年短劇中實屬三四流水平。

這部劇情懸浮、打噱頭的劇成了社會話題的標靶,成了短劇行業之外的人對中老年短劇的刻板印象。讓部分媒體在批判中老年短劇劇情浮誇、將其類比爲中老年騙局時,從一開始就帶上了審視的立場,偏離了中老年短劇創作的底層邏輯:中老年人到底想看什麼?這個市場的爆款到底是什麼?

從今年的中老年題材爆款《母愛無聲》《閃婚五十歲》《閃婚老伴是豪門》,到近期的《登堂入室》《退休返聘之一鳴驚人》……這一批短劇都在告別傳統短劇“直給”“打臉”的刻板印象,而真正貼近中老年的情感需求,這纔是它們能成爲爆款的原因。

當整個市場都在轉向時,這個品類的爆款數目顯然還不足夠。創作方式的轉型陣痛——創作的生澀、方法論的不明確——導致當下的中老年短劇呈現基數上來了,但爆款比例仍然很低的狀態。

如何精準選擇受衆需求的題材內容?如何創作爆款中老年短劇?成功的爆款有哪些內容上的共通之處?下面是娛樂資本論【中老年人羣新娛樂消費報告】的第二篇,我們將關注中老年題材短劇的內容共性,與中老年需求如何鏈接,並轉化爲有效的變現。

除了第一篇市場篇,此後我們還將推出該系列第三篇——“中老年文旅演出篇”——分析中老年人羣在文旅和演出市場的消費模式,以及催生出的新鮮商業樣態。

中老年短劇題材走向細分

在對短劇瞭解甚少的主流觀衆眼裡,中老年短劇只限於甜寵劇,即“霸總愛上絕經的我”。

事實上,在短劇市場認識到中老年羣體的付費能力之後,越來越多的類型題材開始與中老年人羣掛鉤,題材豐富度正在向以往的年輕人短劇靠攏。

傳統的短劇題材,橫向上,以受衆性別作爲分水嶺,分爲“男頻”和“女頻”兩個大類。在兩個大類之下,根據主線劇情的發展,“虐戀、甜寵、閃婚、萌寶、穿越、重生、戰神、神豪、神醫、贅婿”分門別類,進入各自的細分領域。

這個分類方式同樣適用於當下的中老年短劇。首先,在中老年短劇題材的一級分類仍然是“男頻”和“女頻”。

女頻內容以愛情故事爲主線,甜寵劇的套路重現在50+的女主身上,男主通常也是同年齡段的霸總,但也不乏像《保潔老媽無極歸來》這樣的年輕霸總。

AI作圖 by娛樂資本論

50歲的女主,通常草根出身,從事擺攤、保潔、銷售員等工作,總是面臨伴侶早逝、被子女拋棄、親家或惡媳婦等反派羞辱欺壓的“天崩開局”。隨後在意外情況下遇到霸總,霸總會在之後的劇情裡,幫女主角解決生活中的不公與困難,尤其是幫助女主角的兒女解決生活困難。

在中老年女頻題材的套路里,往往還有另一個重要劇情點,女主角會有一個失散多年的小孩,尋親成爲推動女主角行爲的動機,大結局往往發現失散的子女是被男主收養的孩子。

男頻內容則突出一個“爽”,以往的戰神等男頻經典內容,被放在了“父親”這一角色身上。

目前代表作有《代駕老爹巔峰歸來》《犬父虎子》《老炮兒之上陣父子兵》等。在這一類劇裡,男主通常是一個隱藏身份的大佬,出於復仇或幫助兒女完成某件事。

最近,中老年短劇還多了一種男女通吃的“萌寶”題材,10月23日上線的《隔輩親之千億萌孫來報恩》,講述了女主早年喪夫,被兒子兒媳趕出家門,後救下並撫養了首富的孫子,被首富一家人報恩的故事。

無論是女頻中的尋親,男頻中幫助子女完成事業或復仇的主線,還是近期開始出現的“萌孫”,背後都是對中老年人羣親情關係的聚焦。

在快手,短劇被分成了8大品類,其中家庭類短劇與都市類短劇均佔比19.2%,並列第二。這個站內佔比要遠超家庭類短劇在整個短劇市場中的佔比。

這或許與快手的用戶年齡層有關。根據QuestMobile的數據,45歲以上的用戶佔快手用戶的29.1%,中老年人羣可謂是快手的“中堅”用戶。而在付費數據上,中老年佔了整體付費率的40%以上。

(圖片來源:QuestMobile)

這部分人羣對於親情內容有相較於其他人羣更大的需求。親情無疑是中老年題材短劇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唯一的區別只是在大題材類型上的主次關係。

即使親情仍然是中老年短劇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更爲有熱度、有討論度的題材還是向女頻的甜寵內容集中,親情更多還是變爲了甜寵短劇中必要的劇情元素。

“但現在主流還是霸總的女頻劇,市場上的70%是女頻,男頻只剩下30%的份額,目前親情劇也在走下坡路。”短劇編劇本能告訴娛樂資本論。

告別純“爽”邏輯,情感價值驅動創作

無論是什麼短劇,核心都是給觀衆提供情緒價值,這是短劇創作的底層邏輯。

《閃婚老伴是豪門》的劇本監製花捲告訴娛樂資本論,他們做中老年題材短劇,核心是滿足中老年人羣的兩個情感需求:

1、爲子女付出並被子女看到

2、愛與被愛

在拍攝《閃婚老伴是豪門》之前,聽花島曾做過大量針對中老年人羣的調研,“老年人的一級痛點一定是子女。”只有真正打到子女的痛點,中老年題材短劇才能夠擊穿中老年人羣。

在絕大部分的中老年題材短劇中,年過50的主角在劇集開頭的出發點就是“爲了孩子”,《閃婚老伴是豪門》中女主角石小秀爲了給兒子買婚房而變賣自己的房產,在街邊擺攤賣盒飯。《我是媽媽》女主花桂蘭一開始也是爲了給大兒子買婚房而變賣老房子。

滿足“愛與被愛”需求的,是貫穿故事始終的“偏愛”,在中老年題材短劇中,有打壓、羞辱或背叛主角的兒女或親戚,但同時也有一個對立面,即對主角無限偏愛的角色。這個角色在“閃婚”題材裡是霸總,在親情題材裡,是兩個孩子中的另一個。

在大結局,這類故事通常會收束在原本“白眼狼”的孩子看到了父母的付出並幡然悔悟,或者主角愛情、親情雙豐收,走向大團圓的結局。

“萌孫”則用隔輩的祖孫關係替代了父母與子女的代際關係,但也是建立在中老年主角對孫輩“無私付出”的前提上,直到這種付出被看見並得到回報。

在這樣的需求下,中老年題材短劇的創作邏輯,與年輕羣體以“爽感”爲主的劇情推動形成了差異化:對標的故事模型、劇集節奏設置、劇情走向以及選角標準都不同。

首先,在中老年短劇中最早跑出來的“親情”“家庭”題材類劇集,對標的故事模型偏向於傳統影視劇中的苦情劇,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爽劇邏輯。無論是在城裡打工入贅的兒子、來自農村的母親、還是兒女一開始“白眼狼”最後被父母的付出感化的情節,都是早年《我的醜娘》《俺娘田小草》這類影視劇角色元素的延伸。

“我們系統地研究了一遍國產老年劇,還建了國產劇的素材庫和選題庫,親情模式裡就是孩子主打不孝,父母主打付出。”一位短劇製作人告訴娛樂資本論。這類影視劇在市場上逐漸銷聲匿跡的當下,以短劇的方式迴歸。

“首先這種題材的創作對編劇年齡有比較大的要求,需要有生活閱歷。那種太年輕的作者,寫親情題材會稍微弱一點。其次,我們原來大部分的編劇是寫戰神題材的,寫親情的話,寫不出來那種細膩的感覺,效果會差很多。所以我們現在也在進行內外部合作。內部會去招一些新的適合親情題材的編劇,外部也會去找一些作者合作。”花生短劇負責人吳海明告訴娛樂資本論。

短劇編劇本能的工作室目前也正往中老年題材短劇方向轉型,但因爲此前寫戰神類的劇本更多,一時之間比較難,“你讓一個擅長寫爽劇的人,一下子去寫虐劇,跨度有點大。”

其次,在劇情節奏和付費點的設置上,中老年題材劇和市面上大部分面向年輕人的短劇也不同。當年輕人被生活壓力所擠迫,追求連續不斷的“爽感”時,中老年人更需要的是陪伴感和持續的情緒價值供給。

做中老年題材的創作者都在強調這一點,劇情推進不再是情緒高點的疊加,而是有轉圜有遞進的鋪陳方式。

在本能看來,中老年短劇並不是不追求“爽”,而是“爽”點不同。爲了滿足“被子女/後輩看到付出”以及“被愛”的情感需求,又在傳統影視的邏輯上疊加,這個爽點比起一般短劇要滯後很多。

“在爽點開啓之前壓抑的時間會很長,像戰神類一般壓個兩三集,就要開啓爽點了 ,但中老年題材的一般要壓到二三十集。比如說《母愛無聲》, 一直壓到三十多集,纔開始揭露母親的身份。”

這個爽點的創作直觀體現在“付費點”的設置上。“付費點他一定是卡在期待點上的,虐了那麼久,就是爲了卡這個期待感。所以它完美符合付費卡點的套路,前面壓抑十五六集就是爲了卡點。”編劇本能說道。

正如他所言,中老年短劇內容的付費點通常設置在十五、十六集的位置。

被“污名化”的老年霸總劇,同樣滿足這個條件。以《閃婚老伴是豪門》《閃婚50歲》,雖然題材是言情,套路是“霸總”愛上50+阿姨,但並非“閃婚”就會迎來爽文展開,在閃婚之後的幾十集內容,反派在劇中會對主角不斷加以迫害,直到大結局。

這個情感需求真正被滿足的節點,被埋得很深。最近一部叫《登堂入室》的中老年男頻情感短劇,圍繞“年輕保姆”和“50+中年男教授”的故事展開,來自農村的女主爲了在城市立足,不斷蠱惑男主,男女主雖在劇中一直都處在曖昧狀態,也有多次“擦邊”的戲份,但沒有實質性的情感關係。到大結局發現,這是原配的陰謀,而男女主最終聯手製裁原配妻子,女主最後悔悟回到農村。

劇中大量的鏡頭都用男主角的主觀視角,雖有曖昧和情慾氛圍,但到最後窗戶紙也沒捅破,兜了一個“改邪歸正”的底。而這滿足的其實是更深層的“爽點”,即男性“救風塵”的情結,對底層女性的救贖,既滿足“英雄夢”,又滿足“家長夢”,纔是這部劇在最後擊中中老年男性羣體的點。

最後是對於演員的選擇,普遍看來,中老年題材短劇的男女主角不會往過於脫離實際,長相過於精緻的演員上選擇,外貌普遍貼合年齡特徵。

甜寵類型劇的男女主會更要求氣質和顏值,尤其是女主角,通常長相比較溫婉大氣。女演員劉美希在拍完《閃婚50歲》之後拍了一系列的50+甜寵劇的女主,《閃婚老伴是豪門》的女主鄔倩也正在拍攝該劇的第二部。這兩位女演員都是80年左右,既滿足了觀衆的審美,又不會距離實際年齡太遠。

親情劇選角更爲質樸,男女主的形象都相當貼近現實生活中的“父親”“母親”,妝造也更草根更接地氣,讓人更能代入“忍辱負重”的傳統父母形象。“因爲是親情流,對外形沒有很高的要求。但演技要好,經常有那種哭天搶地的戲,對演技的要求肯定高,而且必須演出苦情的感覺來。”本能說道。

中老年短劇,反信息繭房的平民敘事

當然,即使是給中老年羣體看的短劇內容,也仍承載着當下市場的通病。

就當下看來,短劇內容質量仍參差不齊,蹭熱度、話題度的作品很多,但爆款有限。

一方面在於,中老年短劇劇本的同質化較嚴重。誰先做出來搶佔市場第一個,誰就能紅,而後續的內容則會沉沒。

在麥芽短劇的《我是媽媽》《媽媽別哭》、友合的《母愛無聲》爆了之後,市面上出現了一大批同類型,甚至劇情也都雷同的短劇。《閃婚50歲》《閃婚老伴是豪門》火了之後,前綴爲閃婚的中老年短劇成爲一時大熱,但都無法再重現爆款。

同樣的,在《老炮兒之上陣父子兵》《看子敬父》等男頻中老年短劇被市場驗證後,老年戰神面臨同樣困境。

另一方面,當劇作內容脫離中老年需求本身,純粹冠上中老年的噱頭獵奇時,羣體也不會爲其買單。

像《保潔老媽無極歸來》這樣的劇,具有很強的話題屬性,在初始設定下就會引發爭議。但不落地,懸浮和獵奇的劇情很難擊穿中老年短劇的真正受衆,僅308萬的充值意味着其市場反饋並不好。

這意味着過於脫離實際的內容,也無法有效變現,停留在討論層面的短劇,不一定能獲取同樣的付費效果。而這類短劇,只存在於被媒體和社會話題放大的噱頭,反而與中老年人的情感需求背道而馳。

所以,在越來越多的市場入局者進入並加碼中老年短劇這個賽道時,一味尋求題材的創新,生搬硬套也是行不通的。只有在真正瞭解中老年人的痛點,瞭解他們的需求的基礎上去創作,纔能有所收穫。

擺脫從上到下的審判視角,真正從中老年需求出發去看,中老年短劇內容的出現,正好契合了短劇最核心的內容趨向:去精英化,草根化。

短劇承載着反精英敘事的內容,也在打破着以往影視劇中傳統權力結構主導的敘事邏輯。在中老年短劇裡,你會發現人在50+的年齡段也具有愛與被愛的能力,擁有爲親人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爲主角而非配角。

這種內容的存在對於中老年“被凝視”的可能性變寬,不再停留在刻板的角色塑造上。而中老年短劇本身也在拓寬短劇可以觸達的題材邊界,目前只希望能夠在精品化的趨勢下,質量逐步提升。

來源:娛樂資本論 運營:卞維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