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中山女中校門、禮堂 變身歷史建築

中山女中校門和大禮堂反應時代特色,文資委員會決議將其登錄爲「歷史建築」。(北市文化局提供/遊念育臺北傳真)

臺北市中山女中校門及大禮堂分別建成於1963年及1972年,學校基於安全考量計劃修復,依《文資法》將修復計劃送到文資會審查,文資委員現勘後認爲,中山女中校門和大禮堂反應時代特色,決議登錄爲「歷史建築」,成爲北市首間高中校門被登錄爲歷史建築的學校。

臺北市中山女中創校歷史已逾百年,校舍共經歷8次更名、4次遷移,在1936年落腳現址,陸續興建教學大樓、圖書館等建築,並找來臺灣戰後重要的建築師修澤蘭操刀設計校門及大禮堂,大禮堂使用現代主義結合粗獷主義的設計風格;校門則爲左右柱高度不等,呈斜線、弧線幾何造型,立面雕飾展現當時現代主義下的獨特創意。

因公有建物屋齡逾50年,在處分前要做文化資產價值評估,多名文資委員皆指出,修澤蘭的作品具有結構美學與力學的時代性,與學校歷史結合更凸顯教育與文化資產的緊密關聯,且校門及大禮堂現況良好,至今仍維持校園進出與集會空間的功能,見證校園空間發展並具有集體記憶價值,同意登錄爲「歷史建築」。

校方指出,校門及大禮堂獲得文資身分後,會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及歷史建築紀念建築登錄廢止審查及輔助辦法做修復,並徵詢、採納校友意見;修復工程初步規畫在外觀部分使用原始工法、保持原貌,禮堂內的設備則會更新,並加裝無障礙設施,因被列爲歷史建築,修復計劃仍需文資委員同意,預估工程還要4、5年才能完工。

根據教育局統計,目前北市擁有市定古蹟的學校包括建成國中校舍、北一女中校舍、中山女中逸仙樓、建國中學紅樓、老鬆國小校舍;另有9校具有歷史建築,但唯獨中山女中校門被登錄爲「歷史建築」。